146.1 |
限位-侧销直径(氮气缸的力量) |
根据模具大小而定,最小直径32mm |
146.2 |
侧销的环境 |
与孔配合合理外露部分刷红漆 |
146.3 |
橡皮保护侧销 |
缓冲块预侧销松紧度是否合适 |
146.4 |
侧销锁紧 |
螺钉锁板与槽位是否安装合理 |
146.5 |
侧面的锁板 |
锁板厚度与侧销尺寸配合合理,锁板厚度6mm |
147 |
模具打开时,轮廓不允许脱开镶块 |
|
148 |
底面(整形及翻边时) |
|
149.1 |
起重-起重孔,螺纹孔 |
根据重量合理选择起重孔,螺纹孔 |
149.2 |
平衡 |
布局合理,重心对称均匀分布 |
149.3 |
环境 |
起吊方便,保证平稳 |
150 |
薄弱环节,预见将来镶块的支持(支持) |
|
151 |
固定用螺纹孔 |
螺钉必须用国标12.9级的螺钉,螺钉都要有防滑垫圈,注意检查螺钉的松紧度 |
152 |
通气孔,减轻孔,加工固定用孔 |
不能在成型面上和凸台R部位 |
153 |
研合率良好 |
研合率保证70~80% |
154 |
上型面接触面小于下型面接触面 |
保证工艺要求 |
155 |
铸件和镶块的间隙 |
压料板和镶块的间隙保证0.3~0.5mm |
156 |
轮廓无破损 |
无缺陷和拉毛 |
157 |
翻孔的退出 |
顶出顺利,间隙合理 |
|
凸模和形状 |
|
165 |
材料 |
在部件上需做明显标识(将材料牌号及硬度打印在部件上) |
166 |
热处理 |
检查任意三个镶块,用硬度计测量,要求硬度达到工艺要求58~62HRC |
167 |
固定 |
螺钉必须用国标12.9级的螺钉,螺钉都要有防滑垫圈,注意检查螺钉的松紧度 |
168 |
柱销 |
检查销钉及螺钉布置的合理性,用拔销器检查拔销的松紧度 |
170 |
起重 |
所有凸模本体都要有M12及以上的起重孔,重量大于300KG以上的凸模本体必须用4个大于M16的起重孔,创业项目加盟。起重孔布局尽量与凸模重心对称均匀分布,以便于起吊 |
171 |
取出 |
保证拆卸方便 |
172 |
垂直度 |
垂直度必须符合工艺要求,用直角尺检验刃口是否垂直 |
173 |
窝座面的平整 |
保证平面度符合要求,无台阶 |
174 |
镶块支撑面的确认 |
禁止加偏垫,垫片双面磨平保证厚度在5mm以上硬度35HRC以上 |
175 |
镶块的接合面垂直于轮廓(大于20度) |
轮廓曲线与修边接刀垂直度,检查镶块底部与底板的接触面是否均匀,接触面大于80% |
176 |
镶块的接合面间隙小于0.05 |
|
177 |
底板上午垫片,除了整形和冲孔 |
|
178 |
修边间隙的确认,分析制件和废料 |
根据零件和废料的光亮带确定间隙是否合理,以50%为佳 |
179 |
咬合量(修边模的波浪) |
上下咬合量最低应保持有5~8毫米 |
180 |
修边刃口完好 |
根据零件和废料的光亮带确定间隙是否合理,刃口高度〉=8mm |
181 |
每次冲压冲头的退料和废料的排除 |
冲孔深度8~10mm,正常情况下孔内不许存废料 |
182 |
整形部件的研合面好 |
零件与整形凸凹模研合率在70%~80% |
183 |
翻边工作部凸模及凹模的圆角确认 |
根据工艺调试确定R角 |
|
废料刀 |
|
190 |
材料 |
将材料标牌标注于本体上,确认材料与设计要求一致,无大的铸造缺陷 |
191 |
废料刀的设置 |
废料刀合理布局,横向不大于700mm,纵向不大于400mm |
192 |
构造-高度,底面,轮廓和垂直度 |
废料刀底面研合率大于70%以上,高度符合设计要求,保证上下刃口垂直度,http://www.hnfzb.gov.cn。注意检查底部的平度,接触均匀接触面大于80% |
193 |
废料刀的咬合量 |
咬合8~10mm |
194 |
废料刀长于拉延件 |
10~20mm左右,便于废料切断和调整 |
195 |
废料刀贴于凸模 |
废料刀贴于凸模,间隙小于0.02mm |
196 |
废料滑板盖住压机台面 |
按工艺要求,滑板的长度超过下模底板的必须折叠 |
197 |
废料的排出 |
废料下滑合理流畅 |
200.1 |
废料尺寸-AV前 |
废料尺寸不大于700mm |
200.2 |
废料尺寸-AR后 |
|
200.3 |
废料尺寸-侧 |
废料尺寸不大于400mm |
201 |
通道大于废料的最大尺寸 |
下落方向废料宽度小于通道/废料对角线尺寸小于高度/必要时加废料挡板 |
202 |
废料滑板的角度高于压板螺钉 |
滑料板角度大于25度,小角度设计时采用表面凸点式滑板 |
203 |
固定 |
不影响下滑 |
204 |
废料滑板盖住压机台面 |
可以折叠,灵活不影响排料 |
205 |
没有废料留滞 |
|
206 |
修边轮廓下铸件躲开 |
缩进修边刃口约3~5mm |
|
|
|
|
标准凹模和凸模固定板 |
|
210 |
配合直径尺寸的确认,冲孔尺寸 |
凹模和凹模窝座配合公差保证H7,冲孔尺寸符合工艺要求 |
211 |
方向的确认 |
符合E24标准,确定防转,供应商提供图纸和明细表 |
212 |
固定的确认 |
213 |
高度 |
凹模高度和直径应符合E24标准,供应商提供图纸和明细表 |
214 |
修边间隙 |
根据切断面光亮带而定,光亮带占料厚50%以上 |
215 |
队称模具使用同样的凹模 |
使用相同的标准件 |
216 |
废料改变方向 |
根据下滑情况,创业故事。考虑改变方向 |
|
标准冲头和冲头固定板 |
尽量选用带有退料顶针的冲头 |
220 |
固定直径的确认 |
符合E24标准,确定防转,供应商提供图纸和明细表 |
221 |
长度的确认 |
符合E24标准,确定防转,供应商提供图纸和明细表 |
222 |
方向的确认 |
符合E24标准,确定防转和固定方式,供应商提供图纸和明细表 |
223 |
咬合 |
冲头与固定座咬合量为25mm |
224 |
冲头的中心正确 |
符合设计要求 |
225 |
对称模具使用同样的冲头 |
使用相同的标准件 |
226 |
聚氨酯退料块无加工,可进入 |
配合好,必须是一次成型的退料橡胶,无加工痕迹,高于冲头表面3~5mm |
227 |
凸模座的稳定性 |
具有足够的冲孔刚性 |
|
斜锲 |
|
230 |
材料 |
因该将材料标注与本体上,确认材料与设计要求一致,无大的铸造缺陷 |
231 |
位置,方向和滑动的方向 |
根据产品所需而定 |
232 |
预启斜锲的使用-根据运动能量 |
|
233 |
斜锲和滑锲的角度 |
根据工艺要求 |
234 |
根据斜锲的作用力方向设计结构-筋板厚度 |
见附图 |
235.1 |
侧导向-类型,材料 |
|
235.2 |
全接触长度 |
符合设计要求 |
235.3 |
间隙 |
均匀合理无滑伤痕迹 |
236.1 |
斜锲-材料 |
根据图纸设计要求检察,材料标明铸造出来 |
236.2 |
窝座背后的贴合 |
导向板全部接触,塞尺测量间隙和刷蓝油检查 |
236.3 |
研合率 |
237.1 |
起重-起重棒,起重螺纹孔 |
重量大于300Kg以上的滑锲本体必须使用4个〉=M16的起重孔,起重孔布局尽量与滑锲重心对称且均匀分布,以便于起吊 |
237.2 |
平衡 |
238 |
滑锲的行程 |
满足设计的行程 |
239 |
根据力量选择返回部件 |
根据力量的计算作为依据合理的选择弹簧或氮气缸,要有足够的回弹力量 |
240 |
滑锲上弹簧的布置:有效性 |
根据退料力情况布置 |
241 |
返程弹簧的保护 |
暴露在斜锲外部,复位弹簧加护板,刷红漆标示 |
242 |
斜锲滑块的缓冲块-缓冲块类型 |
缓冲块使用聚氨酯 |
243 |
前挡块:安装和坚固 |
行程检查不与滑锲干涉,固定牢固 |
244 |
后当块:安装和坚固 |
行程检查不与滑锲干涉,固定牢固 |
245 |
直径20通过销子锁紧,滑锲的调节 |
设计考虑调整及修理滑锲用固定销 |
246 |
两个滑锲同时工作 |
工作行程、复位行程、移滑状况是否顺畅,运动无干涉 |
247 |
滑锲开始运动及停止时的位置 |
应在同一位置,否则考虑弹簧弹力是否足够 |
248 |
部件的操作性 |
装配、拆卸和加工,考虑调整、维修方便性 |
249 |
斜锲滑块的自反作用力(在翻边镶块区域) |
在翻边区域内安装斜锲反衬导板 |
250 |
斜锲滑块的后退启动弹簧(在翻边情况下) |
复位弹簧安装安全护板 |
251 |
回位系统:采用氮气弹簧回位 |
氮气缸必须有安装固定座,紧固合理牢固 |
252 |
吊锲的安装附件(大于300Kg) |
吊锲大于300Kg以上加可靠的安全保护装置 |
253 |
滑锲压料板 |
|
|
材料 |
|
261 |
压料部件、弹簧的布置-有效性 |
弹簧自由状态不受力,分布均匀合理,扣板不与工作部分干涉 |
262 |
导向、拉板,导柱 |
涂抹色釉检查接触面,检查间隙是否合理,无滑伤无局部接触 |
263 |
固定 |
螺钉必须用国标12.9级,具有防滑垫圈并检查松紧度 |
264 |
拆卸压料板不需要拆卸滑锲 |
压料板拆卸方便 |
265 |
安装冲头退料块 |
聚氨酯安装顶面高于冲头3mm,与冲头装配紧密 |
|
工作部件 |
|
270 |
材料 |
|
271 |
镶块的固定 |
螺钉必须用国标12.9级,具有防滑垫圈并检查松紧度 |
272 |
支撑区域垂直于工作方向 |
检查有无反衬装置,检查受力方向与压紧面是否垂直 |
|
斜锲 |
|
275 |
材料 |
|
276 |
斜锲结构:高/款比 |
根据设计需要尽量选择标准斜锲 |
277.1 |
斜锲的反作用力-锁紧 |
根据斜锲体积检查斜锲的安全锁紧装置 |
277.2 |
模架上的导板或斜锲座 |
右侧向力的选择钢、铜或铸件导板;无侧向力的可以使用聚氨酯导板 |
278 |
上滑锲-V型或1/2 V型根据斜锲 |
|
|
滑锲座 |
|
280 |
材料 |
根据斜锲设计要求检查材料,并标注型号代码 |
281 |
固定 |
螺钉必须用国标12.9级,具有防滑垫圈并检查松紧度 |
282 |
柱销 |
检查销孔和螺钉布置的合理性,用拔销检查销的松紧度 |
283 |
后基准-键 |
三个方向安装,固定牢固、便于拆装 |
|
内斜锲 |
|
|
材料 |
|
286 |
布置、方向和固定 |
根据结构制定运动方向 |
287 |
根据斜锲的作用力方向设计结构-筋板厚度 |
见附图 |
288 |
斜锲的角度和锁紧 |
供应商提供图纸及计算公式,主要检查斜锲的行程满足工作行程 |
289 |
侧导向的种类 |
右侧向力的选择钢、铜或铸件导板;无侧向力的可以使用聚氨酯导板 |
290 |
根据投件和取件确定内斜锲的最小行程 |
考虑投、取方便互不干涉,行程符合工艺要求 |
291 |
行程中考虑制件的体积 |
动态检查时观察有无干涉现象 |
292 |
前挡块:安装和坚固 |
限位装置 |
293 |
有缓冲的后挡块 |
同称缓冲装置 |
294 |
回程部件的选择和容易拆卸 |
便于维修调整 |
295 |
内斜锲的动力:斜锲或传力滑块 |
推动传感装置是否灵活 |
296 |
使用气缸推动内斜锲时设置安全部件 |
要注意调节的方便性,保护罩要有足够的强度,表面涂刷红油漆 |
|
传力滑块和吊锲 |
|
300 |
材料 |
基体材料、工作部分材料符合图纸要求 |
301 |
导向 |
右侧向力的选择钢、铜或铸件导板;无侧向力的可以使用聚氨酯导板 |
302 |
返回 |
暴露在外面的复位弹簧安装安全保护罩;吊锲必须有复位挂钩 |
303 |
行程结束和开始的挡块 |
注意安装的位置以便维修 |
304 |
翻转模具的安全性 |
吊锲大于300Kg以上加可靠的安全保护装置 |
|
上部的凸模 |
|
310 |
材料 |
|
311 |
投入和取出制件 |
模拟试验和现场验证:是否卡料和阻挡物 |
312 |
零件定位可靠和表面贴合好(没有切断外观零件的造型线) |
与零件贴合,零件在凸模表面无窜动;凸模表面加工符合设计要求,必要时与设计图纸核对 |
313 |
大的悬空-增加辅助的支撑块 |
检查强度薄弱部位 |
314 |
不需要拆卸工作部分可以安装和拆卸内翻边镶块 |
|
|
润滑 |
|
317 |
油槽的布置无暴露 |
滑动摩擦部分确保合理润滑 |
318 |
侧导板、V形板的润滑 |
|
气动部件 |
|
320.1 |
汽缸-位置 |
装配是否合理 |
320.2 |
进入性 |
是否灵活同步 |
321.1 |
空气接头-数目 |
气路、接头数量左右各一套,拆卸方便 |
321.2 |
位置 |
321.3 |
进入性 |
322.1 |
空气阀-数目 |
节流阀调节有效,便于调节和拆卸,进出气路各一个调节阀 |
322.2 |
进入性 |
323.1 |
管线配置-位置 |
不与模具活动部分干涉,模具筋板上有铸造通过孔 |
323.2 |
进入性 |
324 |
管路布置无限制,有废料通道孔 |
气管分布不与废料滑道相冲突,阻挡废料下滑 |
325 |
无漏气 |
安装合理,连接良好 |
|
电器部件 |
|
330.1 |
检测器-数目 |
电检器应该至少有2个,零件部位较长的布置2个,电检器有保护装置 |
330.2 |
位置 |
|
330.3 |
功能 |
|
331.1 |
电器插座-数目 |
电器插座的电线与模具筋板的边缘至少有40mm的距离,否则插头将无法插入插座 |
331.2 |
位置 |
|
331.3 |
进入性 |
|
332.1 |
检测器电线-固定 |
线路合理安排,避免通过模具活动部位及废料上方,需要有线套保护。 |
332.2 |
保护 |
|
332.3 |
通过 |
线路通过灵活无干涉 |
|
特殊装置 |
|
335 |
压接螺母 |
与专用千斤顶螺栓配合 |
336.1 |
快速更换系统-无混淆的索引 |
|
336.2 |
下模储存区 |
|
336.3 |
功能 |
连接良好,无漏油 |
337 |
油压 |
|
|
制件分析 |
|
340 |
表面无滑痕、开裂和起皱 |
|
341 |
消除变形 |
|
342 |
无硬点 |
|
343 |
模具图未注的制件的圆角 |
|
|
模具标示 |
|
345 |
四面漆出模具号 |
|
346 |
上模固定模具标牌 |
|
347.1 |
重量标记-总重(上下模) |
|
347.2 |
上模 |
|
347.3 |
下模 |
|
348 |
上下底板喷DP |
正前方左侧上下模刷一条白漆表示上料方向,上下喷DP正前方左侧上下模刷一条白漆 |
349 |
模具涂十字叉 |
在模具右侧上下模标凹形十字叉并涂白漆 |
350 |
四个安全区-漆成红色 |
要有放安全拴的位置并刷红漆(至少两个) |
351 |
根据车型涂色 |
|
352 |
有氮气缸的标牌 |
在上模顶端前后两侧标示红白班马漆 |
353 |
产权标牌 |
|
354 |
4个存储器:氮气或聚氨酯弹簧 |
不与安全拴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