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一切尽在这里!

法律知识

当前位置: 主页 > 砖机 > 加气块 >

砂拉越旅游景点

时间:2012-03-21 22:05来源:雡韌 作者:陈贤 点击:
砂拉越 “犀鸟之乡”砂劳越,位于婆罗洲的北部。其错综缠结的河流及盛产的胡椒皆在召唤着旅客,前往欣赏这丰富的热带雨林以及拥有多元生活方式的土著人民。 砂劳越南部和加里曼丹交界,北接文莱及沙巴。砂劳越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州属,其总面积有12万4千4百50

砂拉越

“犀鸟之乡”砂劳越,位于婆罗洲的北部。其错综缠结的河流及盛产的胡椒皆在召唤着旅客,前往欣赏这丰富的热带雨林以及拥有多元生活方式的土著人民。

砂劳越南部和加里曼丹交界,北接文莱及沙巴。砂劳越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州属,其总面积有12万4千4百50平方公里。它一共分为9个区域,古晋市是它的首府。

砂劳越的三分之二土地是热带雨林区,总人口有一百七十万,由23个族群组成。砂劳越向来是以大自然生态及丰富文化而闻名世界。犀鸟,砂劳越受保护的一种鸟类,是砂拉越州的象征。

经济
砂劳越的海岸线拥有丰富的油田,是州经济的主要来源。其经济主要仰赖丰富的天然资源,如:石油及液化天然气等。其天然气主要是出口到日本。

其他的经济收入则来自,著名的砂劳越黑白胡椒、橡胶、西谷米、椰肉干、燕窝及树桐等。马来西亚全国每年总共生产了2万7千5百50吨的胡椒,砂拉越占了总生产量的90%。

砂劳越人民
伊班人IBAN及华人各占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马来人排在第三位,接着是BIDAYUH人、MELANAU人及ORANG ULU人。伊班人主要以捕鱼、打猎及务农维生。

马来人则大部分是农夫及渔夫,大都居住在海岸地区。BIDAYUH人原属海滨住民,但是后来被海盗赶到内地去,现在大部分居住在内陆。MELANAU人是砂劳越的原住民,绝大部分是捕鱼维生。这些族群大部分皆沿着大河流而定居下来。他们住在一座大型的长屋上,整村人可算是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们皆是非常友善的族群,许多游客会选择在他们的长屋留宿。

历史
考古学家在山都望SANTUBONG半岛所发掘出的历史古迹显示,中国人曾经于唐、宋、元朝时期(公元618年至1368年),皆有商船到此经商。砂劳越的前期历史相当模糊,我们只知道有一段时期,砂劳越是受文莱苏丹所管辖。历史上,砂劳越一向来都引不起任何人的兴趣,一直到新加坡兴起后,这里才逐渐受到注意。1820年代,文莱的贵族显要迁移到古晋,他们有计划的将砂劳越的黄金及森林产品,卖给来往的商人。

他们的这些做法,很快的引起反弹。这时候居住在海岸边的马来人,也和内地达雅人LANDDAYAKS(BIDAYUH)引起冲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839年时,来了一个英国探险家JAMES BROOKE。这位BROOKE先生曾经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担任过军官。

当BROOKE乘着他私人的帆船来到新加坡时,他受委托带一封信件到古晋,给文莱总督。到了古晋时,文莱苏丹的继承人RAJAH MUDA HASSIM恳求他协助平息当地的纷争。BROOKE非常成功的说服了各派领袖,大家同意休战。为了报答他的协助,文莱苏丹逐封他为总督及砂劳越拉惹RAJAH OFSARAWAK。因此,阴差阳错之下,砂劳越变成了布鲁克王朝BROOKE DYNASTY。


BROOKE的统治手法是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偏袒,因此非常获得认同。后来,他的侄儿CHARLES BROOKE接替他的位子。在查礼斯统治年间,砂劳越的外海被发现拥有石油,橡胶被引进来成为赚钱的植物。查礼斯亦在古晋建立了许多宏伟壮观的建筑物。这位查礼斯死于1917年,高龄86岁。其儿子CHARLES VYNER BROOKE接替他的位子,不过,后来于1945年时,小查礼斯将砂劳越的主权转交给英国。1963年,砂劳越加进马来西亚联邦,成为其中一个州属。


尼亚国家公园与尼亚洞
尼亚国家公园位于砂劳越的东北部,距离美里市约80公里,是世界著名的考古洞穴。尼亚石洞和附近的一些地方在1974年被砂州政府列为国家公园的范围之内。这个总面积3102公顷的国家公园内,大小洞穴不下百个,最高峰是苏必士峰,高约390公尺。
砂劳越博物馆考古队挖掘出遗骸及古物,相比看http://www.hnfzb.gov.cn/a/zhuanji/jiaqikuai/2012/0312/690778.html。证明早在4万年前已有人类居住在这洞穴中。靠近尼亚洞穴的彩画洞穴,占地约11公顷,是园内著名的旅游景点。在洞壁上,可以看到古人用赤色颜料画了许多人型的图案。洞内的一角就是古人的坟场,尚留存着许多船型棺木。
尼亚洞穴与彩画洞穴已被列为国家历史性纪念物,受政府的保护。除了具有考古价值之外,尼亚石洞里的岩洞栖息着数以万计的褐雨燕,这些燕子用唾液筑成的燕窝,是非常珍贵的补品。


砂劳越博物馆
位于独立广场一翠绿小山丘的草地上,屹立着一座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安妮女王宫廷式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这座建筑物便是拥有超过百年历史且享誉国际的砂拉越博物馆。這间博物館裡頭充滿了各種 砂劳越 特有珍禽標本,如砂拉越的吉祥物犀鸟與原住民服飾器具。
特别要留意在原始呈现原住民生活的长屋里,一不小心便会走到一串以草绳吊挂的骷髅头下,这些骷髅头以火烤或风干等方式“清理”过,但模样还是十分骇人,教人不敢逼视。
砂劳越共有二十多种原住民,其中有几个部落特别凶悍,以沾毒的吹箭,利刀的长枪和割取人头显示猎人的荣耀。此外,馆内珍藏了婆罗州各族群的人类学资料以及最重要的历史与考古文物的资料。该馆于1948年便开始进行考古工作,并在砂拉越河的三角洲内发现不少出土文物,如瓷器、金饰品及珠链等物品。

加丁山国家公园

占地4196公顷的加丁山国家公园由四座高山森林覆盖,包括加丁山、柏里吉山、塞布洛山及伦乐山。在这片原始热带雨林中,到处是交错纵横的清澈溪流与瀑布。从古晋驱车,大约八十公里或两个小时车程,便到了位于山城伦乐附近的加丁山国家公园,这是本州最多旅客观光的一个生态保护区。
加丁山国家公园内的山峰,是由一系列高低不平山系所组成,重重翠绿的林野,景色秀丽的郊外风景一路带您来到奇花异草之家,这已成为砂劳越州境内的其中一个旅游景点。几个跋涉小径可引领您享受沿路的热带雨林惊人之美﹐还可以目睹高低不平山区地形伴随著多道瀑布的画面。在翠绿林的山野的山头,是该区河流的源头,山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瀑布。
1983年8月1日,政府宣布将加丁山列为国家公园,同时将之列为莱福士花(RAFFLESIA)的自然保护区,直到1994年1月1日,这座国家公园才开放给公众人士,让大家一览此星球上最大之花的庐山真面目!这种直径将近一公尺的巨花,属于一种寄生植物,只有在东南亚地区发现。莱福士花只适合生长在高度介于四百至一千三百公尺的森林丘陵地上,去年总共有六十八朵花盛开。
根据记载,最早发现这种花的两名欧洲人,分别是史丹福莱福士与约瑟阿诺博士。时值1818年,二人在印尼苏门答腊孟古鲁市附近进行原野之旅的偶然中,发现一个直径长达97公分的庞大花物,之后便将之命名为莱福士花。根据研究显示,被发现的莱福士花的种类达十七种之多,如今许多已经因生长环境遭到破坏而绝种。目前,在砂劳越还可以找到三个品种,在加丁山国家公园里所生长的属于TUAN -MUDAE品种。
莱福士花特殊的外观的确不寻常,它没有特定的开花季节,而且也没有根、叶与茎。研究发现,莱福士花是依附于一种称为TETRASTIGMA的寄生蔓藤而生,科学家们迄今还没有找出莱福士花的种子是如何发芽与生长,同时,也无法解释为何莱福士花是靠这种蔓藤生存的。这种花朵直径最大可达一公尺,属于寄生植物。由于此花没有叶片及树茎,故必须寄生在葡萄树藤身上。它无固定的花期,通常花朵孕育期长达九个月,但其生命却只有短短五天。
加丁山国家公园也是许多野生动物的天堂,比如麝猫、野猪、小鹿、箭猪及猴子等,不过由于该公园四周都是聚落,因此绝大多数的野生动物都居住在森林深处及山地坡度较高的地方,所以游客们很难在加丁山国家公园看到野生动物,除非是选择山顶之旅,这样看到野生动物的机会与可能性就较大。
虽然绝大部分的游客来到加丁山国家公园都是为了一睹莱福士花的真面目,但其实该公园还拥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包括系列具挑战性的森林探险之旅以及为数不少的瀑布与优美的沐浴地点。
由于这个国家公园四周是山峰组成,因此要进行森林探险者需要走相当多的山路,在这种情况下,适度的体能是必备的,对于那些喜爱大自然的人来说,他们则会选择山峰探险之旅。探险者必须走上七、八个小时路程,而且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欣赏林中的美景,他们也一定要携带足够的水与食物;而且一天来回是相当费力的,所以,游客们最好选择两天一夜的山峰探险之旅。
森林中的探险小径都以不同颜色的标志引领游客前往不同的地点,加气块设备吊具 。不过由于加丁山国家公园是一个受保护的地区,因此游客们需要有导游员来引导,而且每次只允许一支小型的探险队伍进入。加丁山国家公园共有七个瀑布,然而,也不是每个瀑布都可以抵达,其中第三、五、七瀑布有指定的方向。如果在途中要稍息片刻,第三瀑布将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休闲处,它距离主要小径只有十公尺,而第七瀑布才是整个形成的焦点。从加丁山山顶开始到达柏里吉山的路程是具挑战性的旅程,当然,如果您成功的征服它,必定有很大的收获。
因为,此处在天气晴朗时,可以看到整个公园四周的景象,包括三马丹、伦乐以及其他三座山峰;当然您也可以选择在这个山峰上搭营,欣赏日落晚霞的美丽景色;以及在隔天清晨早些起床时,也可观赏到日出的奇景。加丁山国家公园具备了住宿设备,有两座渡假小屋,每单位有三间卧室以及一座是四房的宿舍(每单位共有四张单人床),旅客们可以事先向砂劳越旅游资讯中心询问最新的住宿收费,另外,在伦乐镇也有一间廉价旅店及出租公寓供您选择。


伊班长屋

来到泗务,沒有去长屋参观,就不算是完整的旅游,著名的原始伊班长屋部落,数十户人家居住排列一行的木屋,长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这种居住形态全球罕见,是伊班人的居住文化,成为热带雨林中的奇观。
长屋的概念和现在的排屋一样,每个家庭有各自的房子,但如果我们把每间排屋的五脚基相联结加盖及建墙,有一道共用的长廊,这就是长屋的建筑构思,走廊是长屋的精神所在。
晚餐时分,每家每户可将晚餐摆到走廊上一起共用,有庆典时尤其如此。在每一间长屋内,有一位屋长和居民委员会。屋长由长屋内的居民推选,没有在任期限,可以无限连任,也可以随时被撤换。当有外宾到访时,长屋居民会请Tu-ak,如果你真的不能喝酒,应用食指碰杯,告诉他们你要喝其他饮料,若你完全拒绝,他们会觉得受伤害。
一走上长屋,迎头就看到那挂在腐朽的梁子的几粒骷髏人头似在相迎来客。看了让人心里发毛。这些人头都是伊班勇士在日军占领东马时期为英军作战中砍下的战败者人头,听听大学生自主创业证。以示他们的英勇。伊班人相信这些人头能保卫整个长屋的安危,因此,为保这些人头能保存得长长久久,他们会在梁下熏烟。(伊班族相信用烟熏能保持这些人头的长久性,也因此这些人头在长久的黑烟熏下,全都呈黑色。)每每丰收节一到,长屋居民总不忘祭拜这些头骨以保佑来年长屋风调雨顺,平安顺利。传统的伊班勇士喜以刺青在手臂和其他身体部位记录曾参与的战事和到过的地方。
入夜时分,在吃过丰盛的道地美食后,全部人都准备到长屋的长廊集合。夜,在燃烧着。这是个与众不同的夜晚,有伊班族的传统舞蹈,乐曲和热情的伊班人的相伴。被挑选出来表演的舞者呈现美妙动人的犀鸟舞。这种舞曲大多出现在特别安排的节目中或伊班人的六月丰收节(即伊班人的新年)。在这里可以观看马来吹箭及他们狩猎陷阱等当地生活文化,午餐于长屋享用简式餐点,还可享受长屋渡假村内各项娱乐休闲设施。或许多长屋虽然沒有古老传统的风格,但还是值得一游。


玛格烈达古堡

建於1878年的玛格烈达古堡(Fort Margherita),不但是个景色绝美的地点,也是砂劳越河最重要的一个战略位置,為第二代白人统治者為抵御外敌而兴建的一个要塞。
在白人统治时期,曾有重兵驻守,1971年改為警察博物馆(Police Museum)。馆内目前收藏自年l841年以来的军火武器,军警制服、鸦片烟枪等,整个婆罗洲的冶安史,都完整的保留在馆内。


巴哥国家公园

西方眼中的砂劳越是个神秘大岛。布鲁克家族统治砂劳越期间,据称经常与婆罗洲猎人头部落合作抗敌。美国自然史书评家雷蒙欧汉伦一度深入砂劳越雨林探险,也为它著书立论,在《一头栽进婆罗洲》游记中开卷第一章就作出如此形容:无论你的学术本能是何等地强烈,绝对无法和奋力求生的非理性欲望相比拟,你千方百计也得想个法子让脑袋好好顶在肩上、使胯下不文之物仍幸存于原位,不让1700多种不同的寄生虫钻入血管,也别给无所不在的瓦格勒氏蝮蛇咬上一口。这真吓人。我们这趟砂劳越之行除了访人猿,也正准备徒步入雨林哩!
东马开发最早的国家公园
但是,我们当然选择安全途径啦!我们选择经过管理的巴哥国家公园(Bako National Park),砂拉越有许多国家公园,占地2742公顷的巴哥国家公园是开发最早、最热门、最容易前往的国家公园。这是一个崎岖不平的砂石半岛,以原始的自然生态、丰富雨林景观和诡谲多变的石灰岩地形,成为全球生态保育的热门旅游点。我们选择水路,在距离古晋37公里的巴哥渔村乘渔船前往。
渔船沿海口驶出,伸入大海可见著名的山都望(Santubong)山,这就是通往巴哥国家公园水路上最迷人的景致。由于水浅,船驶抵巴哥国家公园海滩时无法完全靠岸,我们脱鞋涉海而过。先后抵达的游客很多,包括老外,一群群涌上沙滩。创业故事。他们都是慕名而来,准备入山寻幽探秘。

入山前要作好安全措施
国家公园为游客备妥安全入山措施,包括入口处一张大地图,清楚划明各区域路线,入山者可以选择较长或较短林径,而且必须登记收费,相机马币10元,个人5元,万一在山中迷失,管理中心会设法搜寻、拯救。这座有43年历史的国家公园充满砂劳越原住民的原始风貌,包括管理中心职员和餐馆业者都是原住民,只是他们受过教育,绝非想像中落后、孤僻的族群。
进入这座雨林之前,各路游客聚集入口处的巨型地图前,聆听导游讲述山路形势,突然一个陪同欧洲友人同游的华裔游客问说:“有没有轻快铁?”一阵笑声打破彼此间的隔阂……迈开脚步,一、二、三……大家向前进发了。
猴子最多。才走一段板路,猴子猴孙就已窜出骚扰。慢慢的,板路走完了,接力迎客的是雨林山路。一路上虫鸣鸟语,各种兽类叫声在耳旁回响,时远时近;一路上长满叫不出名字的野生植物,还有许多突然出现的洞穴、瀑布。我们一路走,一路爬,一路昂头寻找栖息树上的猴子,或者途经林间的动物。据说巴哥公园没有危险性动物,所以不会太担心、害怕。
这座东马最早开发的国家公园于1957年开始列为保护区,根据记录,单是鸟类就有150种,可惜我们一路上只听鸟鸣,未见鸟飞过。雨林里盛产奇花异草,多是一些平时难得一见的生物。还有一种蕈铺在林地上,像地毯一样光滑,导游文生说很多本地人就喜欢采回去制地毯,这真是神奇之极,免蒸加气块砖机设备 。名副其实的野生地毯正是如此。
管理员说,这座雨林单是猪笼草就有4个种类。而且最好能够在夜晚入林走走,除了会看到萤火虫提着自己的灯笼,一些富含磷质的蕈类也会在一片漆黑中荧荧闪闪,有时亮得像40瓦特的灯泡。难怪生态学家对“巴哥”深深入迷,连我们这些游客都看得目瞪口呆呢!
站在巴哥国家公园的海滩,可观赏到令人惊讶的奇石。雨林中散步的1小时,穿出林时已经是一个海湾,性感的西方美女在沙滩上嬉戏,几只猴子在林子里探出头来偷窥春色。(别误会,是真正的森林猴子。)
我们经过通往海滨的奇岩步道,一窥海滨奇岩美景。海滩面向南中国海,我们爬上一座白石巨岩,迎着海风闲聊,分享一则则人生故事。人生得有一段如此美好时光,真是夫复何求。


古晋

砂朥越的首府古晋,是一座属于河岸边的城市,距离海岸约32公里。古晋丰富的历史遗产,可从它所拥有的三座博物馆,即古老砂朥越博物馆、敦拉萨博物馆及穆斯林博物馆内,窥探一二。随着经济发达及人口激增,古晋于1988年8月1日升格为城市。为了纪念这历史性的一刻,当局分别在南市和北市的分界处兴建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及一只雪白的巨猫塑像。
大家都知道古晋(Kuching)的马来文是猫,砂劳越的首都古晋便是以猫为它的城市标志,这个人口不多的砂州首府可是拥有为数不少的博物馆,博物馆主题由猫、华社变迁、马来文明到雨林都有。其中享有“亚洲最新奇博物院”美誉的砂劳越博物院,收藏着揭开婆罗洲人种学及考古学的丰富文物,于1891年正式成立,展出的历史古迹、民俗文物令人大开眼界。
古晋和大部分古老城市一样,都是沿河发展,河岸附近热闹的华人老街是最好的步行探索起点。砂劳越河北部堤岸有座令人瞩目的宫殿(Astana),在1870年由Rajah Charles Brooke(第二位白人拉惹)建立,做为送给妻子的结婚礼物。目前是砂劳越州首长官邸,也当成官方盛宴之所,此宫殿内有历任砂劳越首长画像。


实蒙谷野生动物护育中心

那管理员捧著香蕉西瓜喊了快40分鐘,红毛猩猩还是没有出现。后头我们这些人已经开始有点不耐烦,抱怨红毛猩猩太大牌,要吃饭了却叫都叫不来。天空还飘著一些些雨丝,我们缩在雨衣裡,无奈看著「实蒙谷野生动物护育中心」那「Be Quiet」(保持肃静)的标牌,要骂都不敢大声骂,只能一股懊恼在心裡。
远远的,树头传来一阵小小骚动,有人开始憋著不敢太大声的高音,用一种像是喘不过气的怪异语调喊著「来了!来了!」在这兴奋语气中,同时传来更多的却是「哪裡?哪裡?在哪裡?」压抑不住的兴奋,突然间感染了整个观景台。这个时候,一隻头还有点秃的小红毛猩猩突然出现,带著一种急急忙忙赶来的慌张神情,匆匆攀过几个枝头,然后迅速滑向餵食平台,伸长了手匆匆拿了根香蕉后就马上再上树,在树顶缓缓品味著这下午点心。
红毛猩猩来了,管理员於是将整笼水果倒在平台上,然后拿著笼子离开。不到5分鐘,一隻隻的红毛猩猩接连出现,有的带著小孩、有的带著怕吃不到的慌张神情,一隻隻奔向平台,一手拿起水果就吃、一手或许抱著小孩、或许拉著树干,準备一有不对劲就可随时上树逃亡。在相距将近50公尺的我们,一个个拿出相机,露出傻笑,怎麼也想不到野生的红毛猩猩,居然跟小时候在华西街夜市看到的人工饲养红毛猩猩,有那麼多的不同。
小时候华西街夜市裡的那隻红毛猩猩真是够有名了。我还记得,那是蛇店养的猩猩。那时候的台湾人,根本不知红毛猩猩有什麼珍贵,也不知猩猩跟猴子有什麼差别,只是看到牠又会抽烟、又会逗蛇、又会表演马戏、又那麼善解人意,就忍不住每个礼拜都想去看看牠,跟著乡亲父老一起夸奖「真聪明」。
所谓的猴子,指的是还有尾巴的灵长类,而猩猩、人猿或金刚,指的则是尾巴已经像人一样进化到消失的灵长类。这样的灵长类,有著更高的智慧、有著更灵巧的双手、有著更多的情绪与沟通,甚至,还懂得如何一代代知识传承。
特别红毛猩猩这生物,或许本地人已经看惯,一点不觉得稀奇,但事实上,牠只生长在苏门达腊与婆罗洲这两个东南亚岛上,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地方有原生种的红毛猩猩,而随著热带雨林逐渐消失,红毛猩猩数量开始锐减,平均每10年就减少到总数的一半,到了现在,总数不过数万隻,加上雌猩猩通常每8年才怀孕一次,通常每次只生一胎,这麼少的数量、这麼可爱的外型、这麼聪明的智慧,怎麼不珍贵?
在以往,想要捕抓一隻可爱的小红毛猩猩,猎人通常会先杀掉母猩猩,然后才把小猩猩带走,而这小猩猩,或者被捕送到都市、送到动物园,或者幸运逃脱,又或者,母猩猩死於意外,只剩孤零零的小猩猩,这小猩猩怎麼办?红毛猩猩在马来文裡称為「Orang utan」,又或者称為「Forest Man」,意思就是深林的人。这红毛猩猩,通常独居独行,雌猩猩则只是带著小孩。也因此,当小猩猩失去妈妈,通常不会有其他的家族猩猩来加以照顾,其下场往往就是死亡。
在保育观念下,目前马来西亚也分别在沙巴跟砂劳越成立一些护育中心,其中,位於砂劳越的「实蒙谷野生动物护育中心」(Semenggoh Wildlife Rehabilitation Center)就是专门照顾这些失去妈妈,或因丧失栖地及其他种种原因需要特别加以训练照顾的红毛猩猩,并待日后让其回归野外。整个中心,现有大大小小红毛猩猩共19隻,每天早上9点与下午3点各餵食一次,并开放参观,不过,為了培养其独立精神,餵食的东西通常十分单调,為了就是希望牠们可以花更多时间自己到雨林裡头找更好吃的东西。
实蒙谷野生动物护育中心位於距离古晋市约30分鐘车程,整个中心就在雨林当中,范围颇大,也因此,红毛猩猩平常在裡头乱跑,吃饭时间他们不一定就在餵食台附近,有时要花多一点时间呼喊,才会看到牠们慌慌张张赶过来,样子很可爱。观赏红毛猩猩,记得要保持肃静,也记得穿上布鞋、雨衣,带著防蚊液与长镜头。在野外看到野生红毛猩猩,跟在动物园、马戏团裡看到红毛猩猩,会让人有不同的感动。


砂劳越文化村

砂劳越文化村位于古晋达迈山都望海滨附近,从市中心驱车约40分钟便可抵达。文化村屹立在青翠的山都望山之麓,依山而建,濒临无边无际的南中国海。文化村占地面积十七英亩。环境秀丽,一派热带风光。在文化村的入口处,两旁矗立两根大柱子,柱子上雕刻着当地土著族群的图案和花纹。步入文化村时,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尖型屋,其屋顶屹立三只砂劳越州州鸟——犀鸟,砂劳越州被誉为“犀鸟之乡。”
先登上主建筑物的平台,再顺着木梯拾级而下,开始你的“犀鸟之乡”之旅。在悠扬悦耳民乐声中,由盛装着民族服饰的导游小姐陪同下参观各民族传统的典型房屋和他们的生活习俗。
砂劳越州共有二十三个民族,不同民族,房屋各异。在文化村中,除了剧场、餐厅、纪念品小卖部和办事处之外,还兴建了六座代表六大族群——伊班族、华族、马来族、比达友族、马兰诺族和内陆民族的房屋。有关建筑物都是按照各民族传统格式建造和装饰的。伊班族的长屋、华族的农舍、马来族的高脚屋、比达友族的独特会堂、马兰诺族的高大建筑,内陆民族精美木刻门楼……各有特色,千姿百态。大多建筑物都造以盐木,加之竹、藤、亚答叶之类的原始材料,文化村给人一派原始村落之印象。
伊班族、比达友族、内陆民族(包括加央人、肯雅人、加拉毕人、普南人等土著),他们大部份仍然聚族而居,他们占全州总人口百份之四十二以上。在文化村里,游客随着导游小姐登上木梯进入一间又一间的长屋访问,与管理人攀谈,其乐无穷。在那里游客看到他们以务农为生的乡村生活,男耕、女织,妇女有着一双精巧的手,他们用原始的织布机纺织出精美的图案,编织的情景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普南人多居住在高原地带,他们住在茂密的森林里,以简朴的茅篷为家,除以硕莪为粮食外,他们擅长吹筒,以便日常猎食。他们仍过着以打猎为主的生活。在文化村里游客可与他们一起体验吹筒猎食的习俗。
华族的农舍保留着早期华族房屋的特点。在农舍里有香炉、蜡烛等祭具,表示华人供奉神明和祭拜祖先的传统习俗,农舍门口张贴红色对联,以避邪和驱赶年兽之侵犯。农舍周围种植农作物,如胡椒、长豆等。朴素的农舍是华族先辈离乡背井,漂洋过海,落地生根,以务农为生的真实写照。他们在砂劳越劳作生息,代代繁衍,如今他们的人口已居于这个州人口的第二位。在农舍里,游客细细观赏,细细打量,华族的历史文化一目了然。
马来族的人口仅次于达雅族和华族,文化村中的高脚屋是典型的马来族房屋。高脚屋的装饰,如门窗、栏杆上雕刻着典型的穆斯林花纹或图案。游客登上高脚屋参观,仿佛置身于依斯兰世界之中。砂劳越州以多元民族和睦相处而著称。在文化村里,游客不仅亲眼看到各族传统的建筑和生活习俗,看到他们日常生活的一幕幕,他们如何劳作生息,游客也能体验多民族一家亲和平安宁的生活。
游览各民族村落之后,游客最开怀的事便是在有冷气设备的剧场里观看各民族的舞蹈演出。剧场定时一天两场演出,每场演出约半小时左右,节目丰富多彩,深受欢迎。那威武勇猛的伊班壮士的豪迈舞步,跳越旋转穿梭在盾和剑的拍击之中,宛如砂劳越河河水拍岸的音符那样动听;那加央和肯雅族姑娘的珠光绚丽的舞衣,加之那轻挪的犀鸟毛羽,不知拨动多少游客的心弦;那比达友舞音的委婉和轻快节令鼓咚咚的铿锵声,不知打动多少游客的心;那普南族青年舞蹈家准确地百发百中击穿气球的舞姿,不知激起多少阵阵的掌声;那华族少女翩翩起舞,轻盈的荷花舞和悦耳动听的音乐,不知招来多少回头客……伊班族的丰收舞、加央与肯雅族的羽毛舞、马兰诺族的硕莪舞……舞舞是是佳作。丰收舞表现伊班族欢庆丰收喜悦的心情,由一名壮士和三名少女合跳,少女们在稻谷收割后一边舂米,一边唱歌,把谷子舂成白米,此时那名壮士兴高采烈地用牙齿把重达十几公斤的长木臼咬起来与少女一起欢跳,使丰收舞的表演达到高潮。羽毛舞是加央和肯雅族最盛行的一种,也是迎宾舞蹈。他们头戴特制的帽子,双手和背上扎着一把散开着的犀鸟羽毛,在“沙贝”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表现他们热情好客的精神。硕莪舞描写马兰诺族如何砍硕莪树,如何制成粉,晒干制成硕莪粒的劳动过程,表现他们热爱劳动的幸福生活,风土民情表演得淋漓尽致。
文化村每场舞蹈演出实际也是一场精彩的民族服饰的表演。每场表演不仅是砂劳越文明的生动写照,也给游客带多元民族和睦相处的信息。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06-2010 砖机网专题报道 版权所有 砖机产品中心 全国产品订购咨询电话 400-666-3616 手机:13203831688 QQ 2696782059 豫ICP备102066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