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餐饮网消息:中国悠久历史5000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社会历程。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了填补和着彩的作用。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过分注重饭菜的意、色、形,基本追求色、香、味,具有粗放型思维特征的中国人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却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 西方人在烹饪时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基本特征。从营养角度出发、落足于食物对人的健康,他们不讲究花样、轻视了饭菜的其他功能,致使除了一些吃西餐烦琐的规矩之外,并没有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西方人都是小心眼,他们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从时间、空间、温度、湿度等细微入手,烹饪出从物理、化学角度都营养、美味的食物。吃的时候,一人一盘一刀一叉,分而食之。至今虽还没有衍生出其他派别来,但还是可以与中餐分庭抗争的。中西饮食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混凝土加气块图集 。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天一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你看加气块专用粘合剂 。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从间离效果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借用这一层意思,分析古代诗词的意境,我觉得也有相仿佛的情况。也就是当诗词作者在观照自然、社会、人生的时候,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采取一种超脱的态度,就可能构成 “清空”意境,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这里,我想借鉴这个分析角度,重新解读一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混凝土加气块报价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强虏灰飞烟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关于这首词,历来存在两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词作的主旨,有人说“人间如梦”云云充溢了消极思想,有人则说苏轼表达了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就说主旨是积极进取的,倒底如何评价?二,关于词作的地点和人物,都存在疑惑,词人面对的明明是黄州的赤鼻矶,而且在《与范子丰书》中说“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那么为什么要将错就错地把这里当作三国古战场,说“三国周郎赤壁”?中心人物周瑜的身世也有误,小乔嫁给周瑜史有记载,在建安四年(199年),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词人为什么要无视两人结婚近十年的事实,而说“小乔初嫁了”?其实这都是苏轼“别有用心”的安排,也可以说,没有这“别有用心”,就没有文学,没有这首千古绝唱。 开头两句给人的感觉是突兀而起,有高屋建瓴、笼罩一切的气势,仿佛词人面对江山占据的是一个地理上的“制高点”。但去过黄州赤壁的同志都知道,赤鼻矶不过是个矮土丘。所以这个制高点,并非是地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这是词人的心灵之眼选择的一个最佳观照视角,可以俯视自然,也俯视历史,摆脱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让自然、历史和自己建立起一种心灵上的联系,就是具有审美意义的联系。所以,上阕的写景,其目的决不是仅仅为了表现江山的雄奇和壮美,词人必须使眼前景物离开它的实际形相(面貌),让读者摆脱寻常的感受方式,以富有刺激解读欲望的提示,引起读者的审美注意。“人道是”三字,就是词人的有意提示。它的作用,在于抹杀眼前景物的客观实在性,使江山景物似真似假,拉开读者与景物的真实距离,通过“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样十分夸张虚拟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力度,也就是大自然足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伟力。其中表达的是一种超越性的空间意识。 同理,下阕的怀古,也决不是单纯为了歌颂历史人物周瑜的英雄业绩。词人有意用“遥想”二字提起,拉开读者与古人的时间距离,人物的事迹同样被作者虚化了,“小乔初嫁”与“谈笑破敌”时间尽管相隔近十年之久,但不妨暂时组合在同一时间发生的事件中,因为词人所要传达的,无非是一种自然永恒、功业易逝的历史意识。 写自然,写古人,既然都不是目的,那么词人的意旨何在呢?我认为,是为了表达人生感受。人生感受是很虚的、很曲折的、很难用文字直接表现的东西。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后,苏轼贬官黄州,死里逃生,不免对人生有透过一层的更深沉的思索。当他漫步大江边,见江水滔滔东去,显示着荡涤一切的伟大力量;当他想到风流倜傥、年轻有为的周瑜,当年雄姿英发,如今看来也不过是过眼烟云;而自己年近五十,四处奔波,劳形伤神,以致华发早生,这岂不是在自作多情么!“多情”者,是词人自嘲之语,对比一下免蒸加气块技术 。意思是过去太执著于政治、执著于名利,这实际上是苏轼非常可贵的自审和反思心态的表现。当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这种人生感慨的时候,里面包含着多少幽愤和怅恨啊! 这样的人生感受,凝结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两句,难道可以用简单的“积极”和“消极”这两分法来对待吗?这是苏轼反思人生的哲理化结论。他将自然、历史与自己的人生相联系,反复咀嚼人生况味,对此茫茫,百感交集,就如他的诗句说的,“回首人间忧患长”,于是发为“人生如梦”的浩叹,其中有对残酷党争的鄙弃,有对宦游生涯的厌倦,有摆脱名缰利锁的强烈愿望,有对忧患心情的自我消解,对心灵创伤的抚慰,对精神解脱的向往……;同时,“一樽还酹江月”,可能还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惆怅迷惘,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的遗憾和喟叹,有“古人今人皆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的强作慰藉、自我排遣。江月相印,还是佛经中的常见意象,包含了丰富的禅意呢。前人评论这首词“语意高妙”(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语语高妙闲冷,初不以英气凌人”(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四),恐怕就是有见于其词的丰富意蕴而作出的风格把握吧?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是高中语文教材的必选名篇,人们对该词主旨的理解也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传统。比如,人教版教材就指出,该词“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苏教版教参也作了类似的理解,指出: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时顿生种种联想,并借以抒发自我有志报国,壮怀 难酬的感慨。 应该肯定,上述理解大致上反映了该词的精神面貌,学生也易于接受这样的理解。但从研究性阅读的要求看,我们不妨对该词的主旨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全词的表达重心在哪里?全词拥有一个广阔而又悠久的时空背景,容纳了江山、历史、人物与感慨等诸多内容。人们在欣赏此词的时候,往往会被一种关西大汉式的廓大气魄所折服。于是,人们的阅读重心也会因此转向散发着这种豪放气息的“乱石穿空”的赤壁和“雄姿英发”的周瑜身上。 但事实上,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在现在的湖北赤壁市,苏轼当年所游的只是黄冈城外的赤鼻矶,两者具有较大差别。苏轼其实也不掩饰这一点,他用“人道是”三字一笔宕开,集中精力关注心中的赤壁。另外,据相关史料记载,小乔嫁给周瑜是在建安三年,即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说“小乔初嫁了”只不过是出于美人衬英雄的需要。所以苏轼在词中用了 “遥想”一语,试图以时间的绵长来抹平心中所感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出入。因此,词中大篇幅的抒写只不过是一次心中的“故国神游”,其真正的指向是为词人抒发个人感慨构建一个平台。从词人的表达倾向来看,全词的重心与其说是在正面表达对江山与英雄的赞美,不如说是在揭示如此江山与如此英雄背景下的个人处境,并由此生发出的若干人生慨叹。 二、如何理解“多情”?人们对本词中“多情”的理解比较随意。有的理解为男女之间卿卿我我式的“多情”,有的理解为“善感”,即容易触景生情,也有的理解为“人生的种种感受”,相对来说都比较泛化和模糊。 诗无达诂。笔者在这里提出另一种设想,即“多情”与紧接着的“早生华发”之间可视作一种因果联系。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臣子,苏轼一直把“忠君爱民”视作自己人生价值的皈依。在早年的《策略》中,他就主张创作要“有意而言”,所谓“意”,就是指“济世”与“救时”。然而,无休止的党派之争遵循的并不是善恶标准,而是强弱原则,苏轼口无遮拦和坚持己见的秉性使他不断地被放逐。从这样的心理背景出发,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多情”完全可以理解为对自己大半生忠君报国、大济苍生的政治抱负的概括,而本词主体部分对历史宏阔的回顾与想象恰恰是这种“多情”的浪漫寄托。 三、“人生如梦”的情绪如何把握? 传统看法认为,“人生如梦”是苏轼在壮志未酬、华发早生的人生遭遇之后所发出的消极慨叹。也有的反其道而行之,认为此处“人生”实指“仕途”,而“仕途如梦”表达的正是词人对自己大半生的政治功业追求的怀疑与否定。 不过在笔者看来,在本词的语境中,苏轼“人生如梦”的感叹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如周瑜这般的千古风流人物也抵挡不住时间的威力,赫赫功业被历史的大浪:一淘殆尽;二是词人自己一生为君为民的抱负换来的只是“多情应笑我”式的尴尬和两鬓间的华发。因此,“人生如梦”的感叹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其自然的情感流露。值得一提的是,“一尊还酹江月”的姿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苏轼在仕途失意后开始寄情山水,或者进入了“穷则独善其身”的境界。这里有某种对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辩证的哲学把握:人这一生只是在刹那间显现的一个形式,命运的荣辱沉浮在“江月”般永恒性的烛照下反而显得光彩灿烂。 四、本词的主旨如何切入? 稍稍翻阅一下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们就可以惊奇地发现,每一次政治灾难带给苏轼的与其说是惩罚,不如说是心灵世界的一次又一次的升华。因此,我们不妨把本词的主旨放置在人生的灾难与心灵的蜕变这样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黄州是一块苦难的土壤,也是一块能够激发心灵空间各种可能性的土壤。在这样一块土地上,苏轼痛苦而又壮丽地完成了自我个体生命的转型。其中包含的意味,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表层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诗意地触及丁关于宇宙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命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