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子清若水 ——腹有诗书气自“清”的朱自清 读罢《荷塘月色》,一闭眼,仿佛就看到了朱先生穿着一袭青色长衫,沿着月下幽深的小径,施施然向我走来,到了面前,微微一笑,便如烟一般消失了,只余下一池脉脉的流水,在月光下浮动。 是了,这便是朱先生给我的感觉——如水般的清澈、透明。 很小的时候,喜欢读冰心老人的文章,《小橘灯》、《笑脸》,给人一种身旁站着位慈祥的老人,谆谆教导的感觉。长大了些,“结识”了鲁迅、朱自清、巴金……每读一本书,仿佛认识一个人:每读懂一个人,仿佛体验到一种奇特的感受。一旦进入那样的境地,你就能悟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谛。 在我喜欢的几位作家中,鲁迅先生的杂文辛辣犀利,一针见血;老舍的作品总是孩子般狡黠,却又流露一种悲悯的情感……但说道朱自清的散文,我却总是无法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每个读过他的东西的人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恰恰符合了水的特性,倒进圆中则成圆,注于方里又成方。 我总是偏爱那些文风温和,骨子里却透着硬气的文人,当然,鲁迅先生是要除外的。 无论是《春》中的小小欣悦,还是《背影》里淡淡的哀伤,或是《荷塘月色》中的几缕轻愁、几丝暗喜,也无论文章是淡雅,是质朴,还是华丽,朱先生的文笔总是透着那么一股温柔。这点在《荷塘月色》中的体现最为强烈:“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字里行间,流露出柔柔的爱怜。我想象着朱先生写作时的样子,那绝不会是力透纸背的刚劲,也不是运笔如飞的洒脱,而是小心翼翼,惟恐损伤那唯美景致,哪怕是最小的一点细节,那是一种对美的呵护和怜惜,先生实在是个懂得怜香惜玉的人呀! 然而,纵然眼中所见是美景,耳畔萦绕是仙乐,心中的愁绪却总也挥之不去。有人说先生漫步荷塘是为求那片刻清闲,一分自由。可是,月下荷塘那寂寞的美丽却恰是一剂愁绪的催化剂,“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世事的烦扰还会伴着日出而降临,这片刻清闲,一分自由,也只能是片刻,是一分,我们所追求的超然物外,在现实面前,就变得苍白无力。最终,先生只能回归到之前逃离的现实中,至于那塘边的漫游,就记在纸上,留给后人去感悟吧! 就这样,文章有了一个看似妥协、看似无奈的结局。对比一下白手起家创业经历。可是,若是反复去揣摩先生的意思,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结局未尝不是一种圆满——人生于现实,也未必在现实中离去。那凡尘俗事也许使人烦恼,世俗的争斗也许使人厌恶,可那却使得人的生命有了价值,有了意义。也只有在现实中,一切伟大的人、伟大的思想才有了依托。 朱自清是从写诗起家的,但他的性格特点是中正平和,所以他最适宜写散文,而不是诗;因为诗需要激越、激情甚至偏激。他的文字对读者的感动是修习的渐悟:他的文字可以比成“春雨”,“润物细无声”;他的诗是散文化的,而又饶有诗味,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是苏东坡的铁杆迷。在朱自清出生时,他的父亲从东坡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得到灵感,给新生儿取名“自华”。据说,“朱自清”一名是他在上大学前自己改定的。据说,那是因为当时家庭经济吃紧,他要以“清”字自励。“清”者“清账”、“清偿”、“清楚”也。为此,朱小坡又给儿子取了个号,叫“实秋”;因为“秋”字带“火”,另有寓意“春华秋实”。 朱自华的文字风格朴实、自然、洒脱,看似寡淡实则丰腴,表面软塌塌实则硬朗。那样的风格迥然不同于鲁迅的剑拔弩张,郭沫若的豪荡爽利。朱自清的诗是散文化的,而他的散文又饶有诗味,正如郁达夫说的:“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善于进行风格概括的李广田说:“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朱自清的文字对读者的感动不是棒喝的顿悟,而是修习的渐悟。乍读之下,你可能感受不强,因为那不是一“板砖”,拍得你晕头转向或肌肤生疼;而是一根针灸师手中的细针,在你不经意间,猛一下针尖就穿越了你敏感的皮肤,进入了你的肌肉,其疗效慢慢地蔓延到你的神经、精神,可谓“沁人心脾”。朱自清的文字可以比成老杜笔下的“春雨”,“润物细无声”。朱自清对春雨观察极细、体验极深、描绘极灵。他把春雨比成牛毛,而回春妙手指缝间的药针就如同牛毛,刺得我们的肌肤痒痒的、酥酥的,在心上留下经久不灭的印痕。 朱自清最感动人的还不是他的文字,而是他的气节。他长期患有严重的胃病。由于得不到良好的照顾和治疗,稍不注意,就会引起彻夜的疼痛和呕吐。中年以后,他就是在病魔的折磨中,坚持进行大量繁重的教学、写作和社会工作的。他是1984年8月12日去世的,6月间他的体重已经下降到了不足39公斤。但他仍然积极认真地上课、参加会议、伏案工作。 最感人的是,朱自清虽然是资深教授,工资很高,但国民党政府时常缺额发放,由于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直线上升。为了笼络知识分子,政府故意给他们发放可以低价买“美援面粉”的配给证。朱自清当时贫病交加,家里孩子又多;这配给证可以说是救命稻草。但他深明大义,洞悉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邪恶用意,出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气节,他在由他的学生吴晗送来的《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庄重地签了自己的名字,并当即命令儿子退还配给证。1948年8月10日,朱自清已在死亡的边缘,他勉强睁开眼睛,看着守在身边的三个孩子,握住坐在床边的夫人的手,一字一顿地说:小本创业。“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 这临终遗言的价值胜过了他所有的著作,使许多所谓著作等身的作家的意义等于零。在朱自清逝世一年后,毛泽东在名文《别了,司徒雷登》中,郑重颂扬了他,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先生的死是颇为悲壮的,是很有气节的,这也正应了他对现实的理解,也体现了他性格中刚毅顽强的一面。 于是,清如水、坚如石的先生才真正成为了不朽的伟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