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舍勾栏、茶楼戏楼、高台庙会的夜晚演出,只有油灯照明。计有鳖灯、大窑灯、梅花灯、壶灯,临时代用的还有盆灯、碗灯、南瓜灯,悬挂台口梁下。豫西南山区就地取材,用松明子、蓖麻子、桐油果壳点燃,置于铁架网中,可随时添加油果,谓之薪灯或篝灯。茶园或庭院厅堂唱堂会,多用原地设备的宫灯、纱灯、落地灯、蜡烛台等。民国初年始有汽灯,开封、洛阳、安阳、郑州等城市,相继出现汽灯铺,开展租赁业务,汽灯店伙计挑灯送往戏院书场,演出中由店方负责打汽扎汽门芯等。台口梁上安有滑轮绳子,有的还装着遮光板。有电以后,戏院使用了电灯照明。灯彩布景、机关布景进入舞台后,才有专业的电工,控制灯光色彩、明暗变化,负责舞台灯光器材的制作与安装。 传统戏中的音响效果,多由乐队完成。有形效果的撒火彩,吐火喷火,戳蚂蜂窝,多由检场人管理。五十年代,剧团登记整顿后,舞台美术队中有了灯光和效果的专管人。音响控制与字幕投射,成为剧团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些剧团还自行设计制作了效果和灯光器具,由木槽灯、铁槽灯、月亮灯、雪滚子,渐渐发展到制造聚光灯、幻灯、转盘灯,从组装闸刀式闸板,到分组分路单控联控键钮或配电盘。从自造盐水变压器到采购阻力丝调光器。为了上山下乡,到无电地区也能用上灯光布景,还制造了汽灯遮光罩,汽灯幻灯。与此同时,各地剧院也积极添置配电设备、控制设备和线路设备。河南人民剧院还安装了灯具和钢丝操纵的阻力调光装置。“文化大革命”中演出“样板戏”,各剧团大量添置灯光和音响器材。由于流动演出的需要,多设置轻巧、易装运、易管理的小型设备。七十年代后期,戏曲团体购置了可控硅调光器,硅总控盘,轻型灯和现代音响设备。一些大剧场,还安装了可控硅总控台,电动控制吊杆、布幕,以及固定的音响设备。焦作市有专门生产影视剧灯具的工厂,成批生产舞台灯具。 从六十年代初,戏曲剧团演出都使用了字幕,开始多用影院幻灯机,后来生产了专用字幕机,有单双镜头之分。开始多用白底手书体黑字,七十年代出现了蓝底白字和自底打印印刷体字的字幕。字幕的分行和投射节奏,能够与剧情的需要相结合,收到了很好的艺 撤火喷火 远古时先人演《狩猎舞》,围篝火而舞,撒火焰成戏。百戏盛行的汉代,已有很高的火技,之后,被戏曲吸收融汇发展。豫剧、越调等剧种的《火烧战船》、《火烧纪信》、《火烧博望坡》、《火烧阎王庙》、《阴阳河担水》、《八贤王说媒》、《烈火旗》、《游西湖》以及《目连救母》诸戏,均有撒火彩的表演。最早由检场人或武功教师撒火彩,现由剧中人撤 火,如兵丁、小鬼等。撒火技术性较高,有火纸、松香粉和挥撒成象等环节。 火纸是一种草质的纸,松软易燃,折叠成两厘米宽的折子,夹在手中,上放一块火石捏紧,另一手用火镰击火石进出火星引着火纸。把燃着的火纸插入留有小孔的小竹筒内,插过孔则会灭,未插过气孔时不燃不灭,留作火种备用。另将松香研成细粉,掺少许香火粉或研细的小米糠,装入三厘米粗、六厘米长的小竹筒内。撒火时将火种取出,轻吹一口气即可出现火苗,速将纸折子伸成扇形,二指夹“扇柄”,小本创业故事。另外三指握松香小筒,向外猛撤,松香粉经过燃烧的火扇时,立即燃烧,形成一股无根飞动的火焰。技术不高者可双手操作。根据需要,按着乐曲的节奏,火彩可以撒出许多花样。 撒火门:将松香粉撒成门洞之拱形,表演者可从火门中冲闯出入。 撒火蛇:将松香粉左右波浪形挥撒,形成一条向前猛扑的火蛇,可作蛇扑人,人避蛇的表演。 撒火墙:上下左右迅速挥撒,形成一片火光,阻挡表演者的前进之路。 撒火伞:由下往上挥撒,使火焰形成一个喷泉,罩住表演者。 撒火塔:左右晃动上下移位,上尖下宽,形成塔形。 撒火桥:将松香粉撒成彩虹的形状。 连环炮:一团火焰未尽,从中又飞出一团火焰,形成一串爆炸的火球。 喷火有明火烈焰和龇花数种。豫剧、越调、大平调等剧种,凡有跳判的表演,大多有龇花,每一亮相,口中就有火花龇出,方法是将沤麻秆晒干研粉,快登场时燃着,装入特制的麻哨子中,含在口内,半小时不会灭,也燃不尽,张嘴吹气,火花从麻哨子前端的小口处喷出,一个麻哨子分七√L口喷完,可用潮湿纸包几个藏在身上,喷完即换。麻哨子是由麻线纤维梳理扎缝制成的,核桃大小,留口装灰和喷火。近时有的用金属小碗代替麻哨子,碗底处钻喷火小孔,灰装入小碗,碗口用通草片盖上,吹气可透,火灰从碗底小孔飞出。龇花亮度不强,表演时需要暗灯。 吐明火,是把松香粉包成小包,含在口中,自己拿火扇,或由同台演员举火把,对着火苗吹松香粉,火团大、亮度高,且能吹出各种火样来,听听加气块施工技术交底 。有连珠炮、滚龙柱、龙抬头、扫帚星等名堂,一包可分几次喷完。吹完可唱戏道白。趁人不注意时再含松香包。吹时要干净利索,不然会引火烧脸。 火神、马王爷、小鬼等的吞火表演,只咬火苗,不咬火源,火苗入口闭气即灭,至于吃火球,咬炭块,那是硬气功,非由杂技演员和气功师参与表演不可。 器乐仿声·放窝炮戏中的音响效果,许多是由乐器演奏来完成的,雷声、炮声用大鼓敲击上楼的脚步声用堂鼓或鞭鼓敲打开门声用板胡滑弦鸡叫、小孩哭、马嘶声用唢呐或闷子水声用三弦、古筝风声用二胡抖弓子,手指上下滑动;扣门声用敲板鼓或击手镲。 豫剧、大平调等剧种,在民国期间使用放火炮或点盆炮表现元帅出征及将军上阵的气势。大都由检场人担任放炮,但有些班社的检场人又多兼打梆子,所以,还要练就边操乐器边放炮的技术,有时还得将火捻、火纸、香等发火工具,噙在口中点燃。窝炮分为单炮和盆炮两种,点单炮就是放一个大炮,点盆炮就是将十几个炮在小盘子里摆成一周,炮捻对着盘子中心,盘心撒上一些炮药,火捻一碰炮药,马上烧着所有的炮捻,十几个炮几乎同时爆炸,颇有气势。《收吴汉》、《火烧纪信》中用单炮,《敬德访白袍》、《刀劈杨藩》用盆炮。如《刀劈杨藩》中樊梨花唱:“走马只把杨藩斩”时,点燃盆炮,以表示樊梨花的决心。《赶元王》的最后一场,元王退走了七天七夜,惊魂未定地倒在铜桥之上,一声叹气,盆炮轰鸣,元王抱头揉脸,霎时黑胡子变成了白胡子。 音响效果现代戏演出趋于写实,追求尽可能真实的舞台音响效果。如狼嗥、狗吠、小孩哭、牛羊叫、马嘶、骡咬、猪哼、驴打滚、鸡啼、鸭鸣、鸡下蛋,大多用口技表现,百鸟喧呜可用玩具中的小叫具吹奏;军号声、皮鼓声、敲击声、锣鼓声,多用实器操作。鞭炮声用竹篦击桌,火车声用算盘擂鼓,舞台美术工作者还自己动手制造了音响效果器械。 风声器:圆辘轳上钉竹片,支在架子上,外蒙帆布。转动辘轳时竹片刮帆布,发出风声。 风声片:竹片尺拴绳,抡起来转动发声。 雨声器:芭蕉扇上缀瓜子,抖动发声。 雨声箱:木框两面蒙帆布,内装玉米黄豆,框中加轴支于架上如跷板,两边反复仰俯,框中玉米来回流动,发出雨声和波浪声。 雷鸣板:双手抖动三合板,能发出雷声。 炸雷板:将薄铁皮吊起,手拉一角抖动。 马蹄声:竹筒拍打地板,拍出马蹄节奏。 机关枪:支架上固定一排竹片,上用辘轳转轴,辘轳上钉齿牙,转动时齿牙拨动竹片,弹起打下,“叭叭”发声。 单枪声:铜制子母钉,后连钢丝手柄,将炸药纸压入子母钉内,手拿柄撞地引爆发声。 电声效果:除用录音播放外,一些剧团还采用控制扩音器噪声法,制造战场的各种音响。将钢簧插入扩音器话筒插孔中,拉动、抖动、弹打钢簧,可发出枪炮声、飞弹声、扫射声、飞机声、坦克隆隆声。 舞台灯光舞台用电器照明以来,不同剧本,不同导演处理手法,不同舞台美术设计风格,对灯光的布光、色彩、操作都有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对舞台灯光有一个总体设计。在舞台基本布光的格局里,绘制出每场的实用布光图和变化布光图,编定全剧色纸的蒙罩计划和每场的变色计划,编制幻灯、效果灯的布置计划和制定全剧的操作表。灯光设计和操作人员必须懂得表演和音乐,才能使灯光和剧情严密结合,增强感染力。 河南各剧团在剧场演出的通用布光格局是:面幕前的面光、耳光,以聚光灯、水银灯、追光灯为主面幕边的梯光,以聚光灯为主,有时加彩色转盘,沿条后的顶排光,以槽灯筒灯为主,有时也吊聚光灯,左右天桥上的桥光,以聚光灯为主;侧条内的架子流光,以聚光灯为主,有时加彩色转盘;天幕前的顶排向前投射的逆光,以聚光灯为主;向天幕或纱幕照射的天排,以槽灯为主;天幕下的地排,以槽灯为主。天幕前还有幻灯、转盘幻灯、水纹灯、雨雪滚、闪电灯;天幕后悬挂日月星辰灯,表现云端显圣时还需架流光灯。 舞台色光是灯前蒙有色玻璃纸取得的,以前多为自染。机关布景对色光的利用是追求华丽刺目,利用如霓虹灯管和节日串灯的闪跳,乃毫无写实根据的自由发挥。写实布景的灯光,要求摹拟自然形态,如蔚蓝的天空,橘红的曙光,碧绿的海水,橙红的烛光等。写意风格的布景,光色不求写实,而求情调和意境,尤其是纱质条屏样式的布景,特别有利于光色的发挥。在人物光的运用上,传统戏曲服装华丽,脸谱色块鲜明,不易用单纯的浓重色光照射,曾有只宜用白光照亮的主张。偏于写实的新编古代戏,环境神奇的神话剧,还有一些歌舞性强的戏,需要人物光色造型,这些都有利于表演区色光的发挥运用。上下梯光、前后桥光和左右耳光,多以相辅相成的对比色照射演员,加强立体感和情调的变化。如豫剧《火焰山》遇火一场,面光和顶排光为红色,向火一侧梯光为琥珀色,而在背火一侧投射一个淡蓝色的桥光。显得更红更亮。越调《刮海》的海底,以蓝光为主,从侧面投射一道橘红光,显得人物更有立体感,层次更分明。豫剧《智擒洛阳王》的小鬼闹赵王,曲剧《胭脂》的夜审,运用蓝色底光加强阴森的气氛,脚光照脸,增加了恐怖形象。在灯光的操作方面,利用突明突暗、渐明渐暗、后明前暗、逆光反射、局部加光、局部变色、追光、脚光、亮相光、巨影光、全切光、分区光、特写光等等手段,可以调整戏曲的节奏感,增强情感的感染力度。如豫剧《朝阳沟》锄地一场,开幕采用后明前暗制造剪影效果。曲剧《红楼梦·焚稿》的开幕运用逆光照射林黛玉,塑造她的深沉悲痛的形象,豫剧《武则天》的登基增光,加强了热烈的气氛。《屈原》的遭贬切光,造成了突变的节奏气氛。 投影幻灯豫剧院在五十年代末,曾使用投影灯盒。分黄板纸剪影投影和在玻璃板上贴玻璃纸彩绘投影两种。必须使用点状丝灯泡。投影箱周围不可露光,一般两个投影箱才能照满天幕,因而绘画彩色灯片时,形象要衔接。当时使用的幻灯投影,灯具是自制的,幻灯片是玻璃板上贴玻璃纸彩绘的,用时易打碎,灯热时易突然爆炸,因此又创造了铁制幻灯片和铁片补色纸幻灯片。七十年代才购置幻灯。工厂生产的定型幻灯有八寸和六寸片两种,曾经研究制作的微型幻灯,因灯片太小难以绘画,未能推广。七十年代末研制的多头幻灯,因变形造成绘片起稿困难,所以也未普及。一般省级剧团以四灯为一组,共同投射一场天幕的形象,每演一剧须要有两组灯或三组灯的编制,才能应付当场换景、化出化入的变化要求。一般县级剧团多为三灯一组,也都有两组幻灯的编制。幻灯片的绘制,分起稿和涂色两个步骤。起稿最难掌握的是变形问题,最初对着天幕起稿,六十年代末制造了翻拍机照像起稿,将天幕形象按比例画成起稿图,放在翻拍机画板上,翻拍机根据幻灯编组的定位点,一张一张的拍照成底片,即得出各个机位的变形稿子,然后再描画到透明幻灯片的无药胶面上。此法成本高、难度大。有的县级剧团创造了九宫格变形起稿法,将天幕形象打上方格,计算后画入印好的幻灯片变形格纸上,再描到幻灯片上。七十年代初,豫剧院创造了天幕幻灯变形仪,不经过照像、冲洗等步骤,幻灯片直接在变形仪上描取变形稿,不管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变形稿,都要在天幕幻灯上校对准确之后,再着手涂色绘画。绘制幻灯片的方法有三种:一为水彩画法,用透明颜色由浅入深的绘画,为了保持亮光点,可事先用油漆涂盖,画成后再用汽油洗掉油漆,露出全透明的高光点。二是油彩画法,将透明度好的印铁油墨,调在玻璃板上,用手掌手指拍打在幻灯片上,拿竹签棉球或切角橡皮擦画外轮廓和高光点,一层一层的拍色,一个一个形体的拍擦造形,画面中的多层次,分别在两面拍擦。三为水彩油彩结合的画法,油彩拍擦大面积的天云远山效果好,水彩绘画细致的近景好,但水彩必须画在药膜面上。幻灯机的插片处,还可附加插入效果器械,如加水滚子,映照波浪的形象,插入单环带器,可以投射跑云、阴云,放置水箱可以制造水草飘浮、游鱼的景象,水箱中放煤碴、倒墨水,还可表现碉堡被炸,起火冒烟的效果。运用幻灯机定片和动片的结合,还可制造闪电纹走动的形象。在幻灯机基础上改制成的转盘幻灯机,可映照烈火熊熊、乌云滚滚、飞沙走石、阴云遮月等景象。转盘幻灯机定片和转片的巧妙结合,还可以映照出山间火把夜行军的行进场面。除此而外,制造形象效果的灯具还有雪滚子、水纹箱、火苗箱、太阳箱、月亮箱、星星盒、日升器、闪光盒等等。 形象效果 化学效果、光电效果、器械效果、活动景片与演员表演的结合,便可创造出神奇生动的舞台形象。五十年代初各地豫剧、曲剧演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一场,运用闪电灯、雨纹灯、跑云灯制造阴云暴雨闪电的效果。又运用镁粉闪光,表现坟片炸裂。切光、亮光,露出百花园地,台中大莲花开放,梁祝化蝶自莲花心内出,花丛中飞出群蝶,天幕上映出彩虹。《白蛇传》的毁塔,采用镁粉闪光,飞吊景片法。越调《刮海》,曲剧《追鱼》、《柳毅传书》,豫剧《张羽煮海》、《闹龙宫》等,都是运用水纹灯、波浪灯、水箱等制造水下形象。五十年代后期上演的豫剧《封神榜》,用兽形跑车、滑丝仙形、镁粉烟雾,表现了仙翁骑兽飞跑升天的画面,用云灯、纱幕、流光、闪光灯的配合,制造了天空云端显圣的形象。豫剧《李红英》用了悬索吊人、空中排险、悬丝牵引、火车飞奔穿山的画面,还利用施放烟炮的方法,表现火车冒烟。六十年代初,各地剧团编排上演的《焦裕禄》,有幻灯片上夹麻丝用小电扇吹来表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向秀丽》剧中用火苗器、转盘幻灯、聚光灯色光转盘来表现起火。《3211钻井队》的通天大火,又加上了红色流光灯,烟雾器和景片的倒塌等,增加了火的烈势。豫剧《草原小姐妹》运用云灯、幻灯、转盘幻灯、雪滚灯、雪片等,制造了暴风雪的效果。《煤城双鹰》、《巷道战歌》运用了风吹绸子,幻灯水纹灯和纱幕,表现了巷道出水的情形。七十年代上演的豫剧《车站的早晨》运用牵引法表现了车站发车的场面,运用轨道拉车台法,制造了近处汽车开走的效果。《青春曲》运用风吹水绸子、水纹灯、跑云灯、瀑布灯表现山洪暴发的场面。透光景片与水纹灯的配合,表现了田地遭受水灾后的场景。该剧的尾声,用了牵引车台法,表现拖拉机拉着一拖斗稻子登台出场的画面。1980年前后戏曲繁荣,上演的豫剧《燕燕》用纱屏风表现梦境。《玉蝉公主》用镜子反射表现变人。《火桃花》用化学颜色绘画和光色变化,表现桃树火焚后复生开花的过程。《老拳新传》用牵引人形法表现飞檐走壁。《四姐下凡》用化学烟雾、升降云梯和纱幕灯光表现腾云驾雾。 音响扩大河南省各剧团在五十年代先后使用了音响扩音设备,当时为电子管扩音器动圈式话筒,高音喇叭,低音喇叭等。音响扩大只要求洪亮,对音响艺术尚缺少研究。六十年代才逐步更新设备,出现了晶体管扩音机,电容话筒和组装音箱。七十年代后期,许多剧团已有了无线话筒,分路分道可控扩音设备,强磁定向话筒,立体声音箱、音柱。音响作为一门艺术,越来越引起剧团的注意。省、地、市多次举办了音响效果的学习班,提高了舞台音响效果工作人员的技术、艺术水平。戏中逐步增加了音响的艺术因素,常用的方法有: 保真:尽量不使观众听出电器扩音机的声音,消除杂音,如同听演员本人真声一样。 变音色:运用前极或无线话筒频道控制系统,改变演员原音色,使其更符合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 回声:用于剧情需要的特殊气氛,如《李红英》的探山,《红罗女》的寻险。 嗡声:用于深沉或神秘的气氛,如《自蛇传》的合钵,《社长的女儿》中的陵园回忆。 音量控制:渐强渐弱,此起彼伏,随时调整前后音区,乐队伴奏与演唱声音的比例,使其随着剧情的发展,时时寻求着最佳音响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