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 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 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例如,感 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 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 性是温热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 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 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中草药的药性,通过长时期的临床实践,绝大多数已为人们所掌握,如果我们 熟悉了各种药物的药性,就可以根据“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和“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针对病情适当应用了。一般是,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 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 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此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为平和,称为“平”性。 由于平性药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的作用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 凉、平正气,而一般仍称为四气。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它主要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 来的,或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各种滋味的作用如下:
(一)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 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二)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
(三)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 用。
(四)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五)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 的药物,带有咸味。
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是这样的:
(一)淡就是淡而无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数是淡味。
(二)涩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由于淡味,没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将它和甘味并列,称“淡附于甘”;同 时,涩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虽然有七种滋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
气和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种药物既具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由于气有气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必须将气和味的作用综合起来看待,例如,紫 苏性味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可知紫苏的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芦根性 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热,所以可知芦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等。
一般说,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也 就有所区别;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药物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点 。例如,同样是寒性药,若味不相同,或为苦寒,或为辛寒,其作用就有所差异, 如黄连苦寒、可以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风热;同样是甘味药,但气有所 不同,或为甘温,或为甘寒,其作用也不一样,如黄耆甘温?可以补气,芦根甘寒 、能清热生津。所以,在辨识药性时,不能把药物的气与味孤立起来。
在临床具体应用时,一般都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的,而在特殊应用的时候, 配合其它药物,则或用其气,或用其味。
五指针治疗五积六聚 (七癓八瘕)
五指针治疗五积六聚 (七癓八瘕)
五指针治疗五积六聚 (七癓八瘕)
脉相:脉来实强胜者生,沉小者死。脉来跗骨者是积,在寸口积在胸中,在关上积在脐旁,在尺部积在气冲。脉在左机积在左,脉在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脉来小沉而实者,脾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则吐.积者生瘀五脏之阴,其发有根,其痛有常处,脉必结伏。聚者成瘀六腑之阳也,其发无根,其痛无常处,脉必浮结,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四气七情失常,所以为积聚也。久则为癓瘕成块,不能移动者是癓,或有或无,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者是瘕。气不能成块,块乃有型之物,痰与食积,死血,此理晓然,在中为痰积,右为食积,左为死血.癓者为阴属脏病,瘕者为阳属腑病,
五积:心、肝、脾、肺、肾、有积者称之为五积(癓症)。
六聚: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有聚者称之为六聚(瘕症)
以上疾病民间称之为“块症”既胸腹中的包块 。(注:块症不是癌症。)
治则:根据病因、病理、视其疾病程度的深浅,对症治疗。
施术:利用张氏五行五指针。
归经:用五行五指针打开病源的穴道,并利用经验找到病灶所属的开穴。做到准确有效。
配穴:在疑难杂症的治疗过程中,只有启动开穴、打通死穴,才能还生(使疾病得到治愈)。
十四经络[图]
在这里开始书写日记、心情 …
一、肺經[图]
一、肺經 在中醫醫學的領域中,認為肺不僅指現代醫學的肺臟器官,更是整個呼吸系統的統稱。肺經乃以肺為中心,連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經脈。呼吸系統受到傷害時,尋找位於此經脈的各穴位,並利用這些穴位加以治療便能產生療效。肺部的功能主要是將空氣吸入體內,並將其連送分配至五臟(內臟),以維持生存。若此機能發生異常時,會有上火、口乾渴、胸痛、咳嗽、心悸、喘息等症狀出現。此外,尚會產生脖根部痛、肘至手腕痛及麻痹等。隨著身體機能降低,皮膚呈現乾燥、沒有光澤的現象、臉色蒼白、聲音微弱、元氣喪失,並連帶地失去耐性。精神上也常會因為小小的挫折,而導致心情暗淡。呼吸系統的疾病,在秋冬之際會有惡化的傾向,故請提高警覺。食物方面會偏好清淡的食物,而不喜吃油膩的食物。當身體呈現以上所述的症狀時,請刺激肺經上的穴位,使氣血流通順暢,身體便能迅速恢復輕鬆愉快。肺經的主要穴位有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等。
二、大腸經
大腸經是和肺經關係非常密切的經脈。呼吸系統有疾病時,以大腸經上的曲池穴位為治療點,是經常使用的療法。現代醫學中,大腸是承接小腸以上的直腸、結腸、盲腸,並以下連接肛門為終點的消化器官之一。然而,以中醫學而言,大腸是指從肚臍上約一、五寸的穴位開始,經直腸直通肛門的整個系統。大腸經發生異常時,會有牙痛、鼻塞、口乾渴、喉嚨腫等症狀出現。若壓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時,亦會有疼痛感。因為肺機能不好,所以皮膚會出現蒼白乾燥、失去光澤的現象;又因養份無法順利運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傾向。壓迫腹部的肚臍兩側及腰部時,會產生疼痛感。身體出現以上所述的症狀時,使用大腸經的穴位加以治療,症狀能減輕,身體也會感到輕快。治療大腸經的穴位有二十個,臉部有迎香、水溝。脖子部有扶突、天鼎。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裏、肘髎、曲池、手三裏、上廉、下廉、溫溜、偏曆、陽穀。手掌有合穀、三間、二間、商陽等。
三、胃經
胃經是有關於消化系統非常重要的穴位。是從頭部開始,經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非常長的經脈。消化系統有障礙時,會出現疲勞、身體倦怠、缺乏元氣等症狀。皮膚沒有光澤,顯黑、黃。嘴唇容易破裂,有縱形皺紋,唇邊容易潰爛。發聲無力,發音模糊。精神不振,遲疑不決,悶悶不樂,經常苦惱,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有喜吃甜食的傾向。此外,對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愛吃油膩的食物。若要長久保持同一姿勢,則會坐立難安,無法鎮定下來。因為胃經的異常,經常被原因不明的頭痛所苦惱。出現前頭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嚨痛、腹脹等症狀。腳部覺得虛弱、麻痹。出現以上所述的症狀,請刺激位於胃經上的穴位,症狀就會有顯著的改善。胃經是非常長的經脈,但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個。
四、脾經
中醫醫學裏所謂的脾臟,以現代醫學而言,是指胰臟的功能;特別和胃有深厚的關係,兩者相互影響,以完成消化機能。其主要的機能是溫暖五臟,並吸收運送胃部消化,完成之養分入五臟六腑,以生成身體需要的細胞。胃和脾兩個臟腑,具有表裏關係,主宰著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因此,脾經一發生異常,身體各種症狀就會呈現出來。如心窩或胃附近會有重壓感,出現疼痛、噁心、打嗝等現象。容易下痢或便秘,身體消瘦下去。尿量少,有時甚至完全無法排尿。腳部容易冰冷、浮腫、身體有倦怠感。因為經常失眠,故身體感覺不適,不活躍。若出現以上所述的症狀時,只要刺激經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適的症狀。脾經上的穴位共有二十一個,列舉如下:胸、腹部分有大包、周榮、胸鄉、天穀、食賣、腹哀、大橫、腹結等。下肢部份有府舍、衛門、箕門、血海、陰陵泉、地機、漏谷、三陰交、商丘、公孫、太白、
大都、隱白等。
五、心經
心臟在中醫醫學中是屬於五臟之一:位於肺之下,橫隔膜之上,狀如蓮花一般,且附著於胸椎的第五根肋骨附近。和現代醫學所認為的心臟機能大致相同,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組織。心經是維持心臟功能的經脈,假使有任何損害的話,機能便會降低或亢進,並呈現出各種不適的症狀,如眼睛帶黃並有充血的跡象。喉嚨痛。由手臂開始,經肘部到手掌、小指為止。有疼痛、冰冷及麻痹的感覺。或者是相反地有熱感。臉部發燒,有如上火一般。講話的聲音明朗,比較喜歡說話、笑。精力旺盛、富有同情心,有時也會感情用事。食物則偏好辣味,但體力卻不太好。可以在位於第五胸椎附近的心俞穴位處壓看看,會感覺到似乎有硬塊。心經的穴位包括有極泉、青雲、少海、靈道、進裏、陰刹、神門、少府、少衛等九個穴位。心經發生異常時,身體會有各種不舒服的感覺,此時請刺激心經上的穴位,症狀就能減輕了。
六、小腸經
小腸經現代醫學而言,你知道宏光加气块 。是位於胃和大腸之間,長七公尺以上的重要消化器官。胃部尚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一進入小腸,小腸即分泌腸液並混合其他的消化液,將食物完全融解為細小的分子,最後由小腸壁吸收。但在中醫醫學中,其所認為的小腸機能則稍有不同。小腸連接胃,胃部的水分和固態物會進入小腸;小腸門於肚臍以上附近的一個小洞,水份會由此流入膀胱,固態渣滓則進入大腸,而必要養分由脾膜所吸收。小腸經在消化機能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小腸經的機能衰退,會使身體不調和,並出現各種不舒服的症狀。如眼睛帶黃。耳朵重聽。臉頰、喉嚨腫痛。上臂至肘部呈現麻痹、壓迫疼痛的症狀。頭重、頭痛的感覺。若小腸經有異常時,壓迫後背腰部的小腸俞穴位,會感覺到似乎有硬塊。壓迫此處真的發現有硬塊時,可以刺激小腸經上的穴道,以減輕不愉快的症狀。小腸經主要的穴位共有十九個。七、膀胱經
膀胱經是十四經絡中最長的一條經脈。膀胱經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絕不能忽略它。80后创业故事。現代醫學中,膀胱具有積存腎臟製造出來的尿液的功能,當膀胱充滿尿液時,即經由尿道排出體外。而中醫醫學卻認為,膀胱是當小腸把無用的固態物和水份分開後,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膀胱經是通往頭、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幾乎已貫通全身的一條非常長的經脈,故此經脈發生異常時,會影響全身,而呈現各種症狀。如頭痛、頭重、眼睛疲勞、流鼻血、鼻塞等症狀會出現於頭部。又會產生肩、背、腰、臀、脛等部的肌肉疼痛。容易發生股關節痛、痔瘡等。臉部皮膚帶黑,失去光澤。容易造成耳鳴,聽力不佳。聲音微弱,不容易聽到。容易疲勞,精神欠佳。食物方面偏愛鹹食。以季節而言,冬天發病的機會較大。若出現以上所述的症狀,是由於膀胱經的異常所引起的,請刺激膀胱經上的穴位,即能緩和不舒服感。膀胱經上有六十三個穴位。
八、腎經
腎臟依現代醫學而言,是掌管水份的調節,並具有將體內多餘水份和代謝廢物由膀胱排出體外的功能;但在中醫醫學的領域中,腎臟包含著生命的原動力,是生殖力的源泉。因此,和現代醫學中的副腎機能很相近。副腎是小型的內分泌器官,是控制人體內臟機能的重要組織。因為其所處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此一機能一旦發生異常,便會引發各種不適的症狀。如臉部皮膚帶黑,失去光澤。口乾舌燥,喉嚨重痛。站起身時頭暈、食欲減退,特別是心窩處有無力感。下痢、容易疲勞。背、腳內側冰冷,腳底、腳尖發熱,有倦怠感,腰痛、精力衰退。精神衰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腎是健康、生命之源,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衰弱。若出現以上所述症狀,請刺激腎經上的穴位,以謀求症狀的改善。腎經共有二十七個穴位。
九、心包經
現代醫學並無心包這個名詞。古時候的中國人,視心臟為人體重要的器官,故認為心臟外有一層膜保護心臟,而此膜即稱為心包。因此,心包有保護心臟、使心臟機能正常運轉的功能。心包經是通過分隔胸腹的三焦中的膻中、中脘、陰交三個重要穴位的經脈。通過胸部後,經側腹、手的內側、手掌、中指一直連續下來。心包經包圍心臟,有保護作用,若有受損其所呈現的症狀和心臟受傷害時一樣。如臉部上火、發紅。心悸、目黃。沿著心包經的經脈,由胸到側腹,會產生疼痛、麻痹感。並伴發抽筋、手掌發熱等症狀。心包經有異常時,壓迫胸部的膻中穴位有痛感,背上第四胸椎旁的厥陰俞穴位感覺有硬塊。心包經的穴道包括天池、天泉、曲澤、郤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衛等。心包經異常時,請利用以上列舉的穴道加以治療,症狀就能獲得改善。
十、三焦經
現代醫學並無三焦這個名詞。中醫醫學則言:[司掌後天元氣之源]。腎是人天賦[先天之氣]的發源地,而三焦乃是人出生後,將經由食物而獲得的[後天之氣]吸收體內,並讓其迴圈內臟的機能。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三焦所成立的。上焦由脖子根部開始直通心窩處,包含主要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中焦由心窩開始至肚臍為止,包含消化系統。下焦由肚臍至恥骨終止,包含泌尿排泄系統。保持胸部及腹部的機能運轉正常是三焦經的主要任務。三焦經的穴道於心包經中已有提及,而上焦的膻中、中焦的中脘、下焦的陰交都是調節機能的重要穴位。三焦經的經脈發生異常時,身體會出現各種症狀,如重聽、眼角痛、喉嚨或臉頰痛。脖子、下巴、肩膀、手臂疼痛。又,中焦部份的心窩至肚臍的肌肉發硬,則是生殖器、泌尿器異常的徵兆。三焦經的主要穴位有二十三個。
十一、膽經
[肝膽相照]是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語,也透露出肝、膽同一體的深厚關係,而膽其實更居於輔助肝機能的重要地位。膽經是由頭部繞往身體側面,並達到腳尖的一條非常長的經脈。膽經發生異常時,會出現眼睛帶青、缺少活力、手腕、腳踝莫名的疼痛等症狀。食物方面比較偏好油膩的食品。感情雖容易興奮,卻比較有耐心,做任何事能長期持續。容易頭痛,並有沿著經脈出現側頭部至脖子、腋下至側腹、足外側等部位疼痛有症狀。臉部皮膚沒有光澤,缺乏元氣。懷疑膽經有異常時,可以壓迫胸部第九肋骨前端的日月穴、或背部第十胸椎的膽俞穴,若出現僵硬、疼痛感,就可以斷定膽經確實有異常。膽經的穴道分佈於頭部、臉、身體側部、下腹側部等,因此,頭部和側部是呈現症狀的主要地帶。膽經發生異常時,會對肝經有不良的影響,故身體出現不適的症狀時,請早期治療膽經的穴位,以便謀求症狀的改善。屬於膽經的穴位有四十三個。
十二、肝經
肝臟經現代醫學而言,具有解毒和儲藏養份的作用,並且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臟器之一。然而,在中醫醫學的領域中,肝和腎一樣,擔負著維持人的生命機能的重要任務。肝屬木,可稱之為人體的將軍。將軍率領著抵禦外敵的軍隊,肩負排除體內、體外不斷攏擊的毒素的任務,是一個專司解毒的臟器。肝經發生異常時,身體即會呈現各種不適的症狀。如:臉煞費苦色不佳、喉幹、噁心等。下痢。陰部痛、腰痛。腳的第三、指痛。焦燥、缺乏決斷力。肝經的經脈是由拇趾開始,和腎經、脾經交叉後往上行,經過性器而來到臍下約三寸之處。然後再由此地經過第九肘骨的前端,通過肝、膽等內臟。肝經由此繼續往上行,並在眼下分為左右兩條,一條直通頭上的腎脈,一條繞往唇部終止。肝經在第九肋骨處雖然有一個分叉,但是和十二經脈的起始肺經相銜接。因此,又因到十二經脈的最初經脈,形成生命永遠的迴圈通道。
十三、督脈
以上介紹從肺經開始至肝經為止的十二經脈,除此之外,還有稱為奇經的經脈,它是連接十二經脈的經脈。奇經不僅將十二經脈連接起來,且有調節能量,使其流通順暢的功能。奇經八脈中,最主要有從人體前頭部至臀部,貫穿前身的任脈,和從後頭部至臀部,貫穿後身的督脈兩條經脈。督脈是運行人體後部的脈,取其在後面監督的意思。從頭部往背部正中線縱行。通達牙齒、鼻、脊椎、肛門、性器等部位,只要督脈一發生異常,身體各部位就會有症狀產生。如:從下腹至心窩有疼痛感。喉嚨痛。痔瘡、夜尿症、不孕症等也與此有關。發生此類疾病或症狀時,請利用督脈的穴位加以治療,必能減輕疾病的症狀。對患有變形性脊椎症的患者而言,督脈的穴位具有很好的療效。特別頭部的疾病,督脈的穴位實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督脈的穴位共有二十七個。
十四、任脈
任脈是位於身體前面縱走的經脈。取其身體前面任你醫療的意思。臉—前頸—胸—腹,如此運行,並以恥內為終點站。又,中醫醫學的古籍中有[任為妊也]此話,足見任脈和妊娠的關係亦非常密切。因此,常用以治療女性身體方面的疾患。由會陰部的會陰穴開始,往上經曲骨、中極、中脘、鳩尾、膻中等穴位,最後以下巴的承槳穴為終點。會陰、曲骨、中極穴對生殖系統、泌尿系統的疾病具有療效。如不孕症、生理痛、腸內脹氣等,或對男性的前列腺肥大的患者,都能改善其症狀。此外,任脈的穴位更具有調節全身機能的重要功能。任脈的二十四穴都非常重要,最好能默記下來,以便臨時要用時能派上用場。以下列舉任脈二十四穴: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裏、中脘、上脘、巨闕、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璿璣、天突、廉泉、承漿等。
|
生活有许多学问 熬粥就有许多学问 学会熬粥 学会做人
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莲。
气短体虚弱,煮粥加山药。
心虚气不足,粥内加桂圆。
若要肝功好,枸杞煮粥巧。
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
若要皮肤好,粥里加红枣。
若要治口臭,荔枝能根除。
便秘补中气,加藕见效力。
若要双目明,粥中加旱芹。
腰酸肾气虚,煮粥放板栗。
润肺又止咳,煮粥加百合。
欲得水肿消,赤豆煮粥好。
消署解热毒,常饮绿豆粥。
滋阴润肺好,煮粥加银耳。
健脾助消化,煮粥添山楂。
梦多又健忘,粥里加蛋黄。
乌发又补肾,粥加核桃仁。
血压高头晕,胡箩卜粥灵。
春季防流脑,荠菜煮粥好。
头晕多汗症,煮粥加薏仁。
口渴心烦躁,粥加猕猴桃。
肠胃缓泻症,胡桃粥最好。
欲增血小板,花生衣粥饭。
一日三个枣,终生不显老
一日三个枣,终生不显老
(大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久服轻身延年。------《神农本草经》
大枣又名红枣,是大家喜食果品之一。枣与桃、李、梅、杏并称为“五果”。大枣在我国种植已有千年的历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维生素含量相当的高,具有“天然维生素”的美誉。
大枣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药用价值也非常高。常吃大枣能养血安神,健体强身,和颜益寿。民间也有“一日吃三枣,终生不显老”的说法。中医认为,大枣味甘性平,无毒,能补中益气、安中养脾、润心肺、调营卫、生津液、悦颜色、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解药毒、和百药之功效,久服还有轻身延年的作用。
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失眠、贫血等病人都大有裨益。此外,大枣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核黄素、硫胺素、胡萝卜素、尼克酸等多种维生素,具有较强的补养作用,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经常食用鲜枣的人很少患胆结石。这是由于鲜枣中维生素c作用的结果,它会使体内多余的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胆固醇少了,结石形成的概率也就随之减少了。
此外,大枣中所含的钙、铁及维生素,对老年人更年期所导致的骨质疏松、女性贫血也有很好的食疗功效。大枣中含有的磷酸腺苷是人体能量代谢的必需物质,环磷酸腺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它可有效改善心肌的营养状况,起到增强心肌收缩力,有利于心脏的正常活动。环磷酸腺苷与维生素c相结合,能促进皮肤细胞代谢,防止色素沉着,使皮肤白皙红润,具有良好的美颜养肤的作用。
温馨提示
大家要注意的是,大枣味甘,能助湿壅气,多食容易出现腹部胀满、痰浊壅盛等病症,所以要慎食。大枣生吃时,枣皮会滞留在肠道中,不易被排出,因此吃枣时应吐皮。此外,腐烂的大枣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产生果酸和甲醇,当人们吃了烂枣之后,可能会出现头晕、视力障碍等中毒反应,重者可危及生命。
教你一招
1.红枣冰糖饮
红枣、花生各30克,冰糖适量。将红枣、花生洗净,然后在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将花生放入锅内,小火煮至快熟时,再将红枣、冰糖一起放入锅内同煮片刻即可。睡前饮服,每日1剂,30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病症。
2.大枣人参粥,
大枣10枚,人参粉30克,粳米200克,冰糖适量。先将大枣清洗干净,粳米淘洗干净;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三者一同放入锅内,先用大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煮至烂熟成粥,加入冰糖,搅匀即可。每日服2~3次。本品具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的功效,适用于食欲不佳、气短乏力者。
牛筋
蹄筋中含在丰富的胶原蛋白质,脂肪含量也比肥肉低,含胆固醇少。能增强细胞生理代谢,使皮肤更富有弹性和韧性,延缓皮肤的衰老。有强筋壮骨之功效,对腰膝酸软、身体瘦弱者有很好的食疗作用。有助于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减缓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的速度。
作用:
牛筋汤有防止癌扩散的功能
常喝牛筋汤可以补充胶原蛋白(每次取4两牛筋切碎,煮数小时至溶化,再加番茄等喜欢的蔬菜并调味,饮此汤的同时应注意开胃,食用山楂等,因为牛筋汤非常饱腹
【成分】食部100克含蛋白质30.2克,脂肪0.3克;并含钙、磷、铁、维生素(B1、B2)、胆固醇、碳水化合物等。
【性味归经】甘,温。入脾、肾经。
【功效】益气补虚,温中暖中。治虚劳羸瘦、腰膝酸软、产后虚冷、腹痛寒疝、中虚反胃。
【宜忌】凡外感邪热或内有宿热者忌食。
红油牛肉:
红油牛肉:
原料]
牛肉500克,红枣适量,红辣椒油50克,精盐、味精、白糖、酱油、花椒粒、八角、桂皮、胡椒粉、湿淀粉、葱、姜各适量。
[制法]
1.将牛肉切成3厘米长、2厘米宽的块,用水先煮一下,捞出用清水洗一遍。
2.锅内添汤,加精盐,把八角、桂皮、花椒粒、红枣、葱、姜入纱布袋下锅,再倒进牛肉块,开锅后转小火焖3小时。
3.牛肉熟烂后,拣去纱布袋,加酱油、白糖、味精,用湿淀粉勾芡,撒上胡椒粉,淋上红辣椒油,出锅即可。
[特点]
色泽红亮,肉香烂。
》酱牛肉
原料:
牛肉10市斤,十大味2两(包括:丁香、大茴、小茴、桂皮、草果等等),甜面酱一瓶(300-500克,根据个人口味爱好调整)葱、姜、盐各适量。
做法:
1、先将牛肉根据情况切成半斤左右的块,在开水锅中略煮一下,捞出,放入老汤中(也可用清水代替,注意:要开锅下肉。)。
2、将调料放入(葱切大段,姜用刀略拍一下,十大味放入料盒),大火煮约15分钟,转入小火至肉熟(测试方法:可用筷子扎一下,能顺利穿过即可)。
3、起锅,放在通风、阴凉处放置12小时左右,再上火将汤烧开,小火煨半小时到一小时即可(也可根据自己喜欢肉烂的程度适当延长加热时间)。
4、待汤凉透即可捞出储存。食用时直接切片上桌。
特点:
用该方法做出的酱牛肉,酱味浓郁,酱色自然,绝不是街上卖的酱牛肉可比的
酱牛筋的制作材料:
菜系及功效:鲁菜 延缓衰老食谱 美容菜谱 更年期食谱 骨质疏松食谱 工艺:酱
酱牛筋的制作材料:
主料:牛蹄筋(泡发)1000克
调料:酱油20克,盐5克,红曲15克,花椒3克,八角3克,桂皮3克,大葱20克,姜15克,香叶5克,白砂糖5克,料酒15克
酱牛筋的特色:
牛筋软韧,咸鲜香味十足,色泽红亮。
酱牛筋的做法:
1.先勾对酱汤:水中加酱油、盐、红曲米水和花椒、大料、桂皮等调料包,再放入葱、姜、香叶、白糖、料酒等烧开。
2.牛筋开水焯过,放酱汤中慢火酱熟,切片盛盘即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