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能力的稳步提高,离不开一系列科学、高效的管理措施。葛树表示,2009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各审查部门在制度建设、能力拓展、基础研究等方面均取得明显进步。
例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不断完善审查标准,提高标准执行的一致性。配合专利法第三次修改,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开展了新一轮《专利审查指南》的适应性修改,并于2010年2月1日与修改后的专利法实施细则同步实施。2007年开始编制的《审查操作规程》也于2009年初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内部发布实施,对统一审查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增强审查业务管理手段、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方面采取了多项卓有成效的措施。例如,开发了案源调配及流程数据统计分析系统,使专利申请案卷的调配更加科学;配合中国专利电子审批系统(E系统)的上线,启动了审查业务全流程运行监控体系的研究开发工作,使业务运行监管能力得到增强;专利审查质量评价系统投入使用,并在科学评价审查质量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实现审查人力资源在三种专利的审查工作间的灵活调配,使得三种专利审查周期的综合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葛树对记者强调,2009年还是审查方式的创新探索年,许多审查部门都参与了这项工作。例如,专利局机械发明审查部开展了集中审查的试点工作,通信部进行了巡回审查的前期调研和基础准备等。
正是新思路、新手段、新方法的引入,使得审查业务的管理日趋科学化、精细化,既保障了日常审查工作的高效运行,也提高了专利审查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葛树向本报记者介绍,2009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了基于审查资源的社会服务研究,以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并对重大事件快速积极地做出反应。比如,审查部门积极参与“特高压输电”等项目的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配合上海世博会制定了专利申请优先审查办法。
葛树透露,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利用审查资源,为创新主体和中介机构提升专利运用水平而服务。从创新的基础层面入手,使专利审查工作对国家经济科技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十一五”规划收官 2010年承上启下
到2009年结束,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进程已过80%。葛树向本报记者介绍,预计“十一五”期间专利受理数量以及审查任务完成量都将超出规划预期,审查周期控制得力,各项指标均有望达到规划目标。
据预测,“十二五”期间三种专利申请的年均增长率将在10%至15%之间,2015年三种专利申请总量将达到198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将达到62万件,都将是2009年的2倍。如此庞大的专利受理量必然会给专利审查工作造成巨大压力,使审查工作负荷达到空前规模。此外,要对快速发展的公共服务需求做出有效响应,审查工作总负荷也将进一步增加。
为了应对严峻的挑战,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十二五”期间将在积极争取人力、财力保障的同时,提升审查业务管理水平、加强审查员队伍建设、培育审查文化,从而继续提高专利审查综合能力。
葛树透露,2010年,专利审查工作将继续强化执行审查计划任务,完善审查业务运行监控体系,促进审查标准统一,加强审查文化建设。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重点工作:宣传和实施修改后的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和《专利审查指南》;以中国专利电子审批系统上线为契机,大力推广电子申请,并全力做好中国专利电子审批系统的运行协调工作;调整完善审查质量管理体系,将实体质量管理作为审查质量管理的重点;探索建立多轨化的专利审查通道和方式,逐步开展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以求稳步提升审查工作的社会贡献度。(刘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