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专业的产权法律服务平台
  + 即刻致电0371-63691828加入专业的产权法律服务平台,快速提高知名度、提升案源!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页 产权法规 法律常识 案例 文书 产权律师 在线咨询 产权贴吧  
  行业新闻 - 著作权 - 创意产业 - 商标 - 软件 - 商业秘密 - 特许经营 - 新法速递 - 法律社区  
    郑州特邀知识产权律师
欢迎加盟
 
    成为本频道当地特邀律师,您将尽享当地优质案件委托资源,提高知名度,提升案源!开拓您的法律事业![查看详细]
郑州专业知识产权律师 更多>>
欢迎您加入
欢迎您加入
欢迎您加入
欢迎您加入
本栏目热点内容  
· 全国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现场会与会人员到我(2008-11-9)
· 关于调整我市耕地占用税适用税额的通知(2008-11-9)
· 国土局贯彻落实市纪委二次全会精神(2008-11-9)
· 我局召开2006年度工作总结表
 
  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新闻 > 浏览

中国70%减排核心技术需

中国产权法律网 2010-8-26   来源:   编辑:
 
为实现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的减排目标,中国正进行着一场低碳革命,节能减排技术因其在此次革命中的巨大作用而备受关注。《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获悉,目前中国约有70%的减排核心技术需要进口,实现低碳成本巨大。    

  有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中国在低碳化的进程中必须要实现技术自主创新,必要时引进国外成熟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再创新,最终实现国产化也不失为一条新路子。

  算账

  70%的技术进口,增量投资14.2万亿美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近日在北京发布《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下简称《发展报告》)。《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这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是中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这表明,对中国而言,70%的减排核心技术需要“进口”。

  《发展报告》主笔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算了一笔账,如果以“不惜一切代价减排”的情景测算,到2050年,减排的投资成本会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按此估算,中国购买这些核心技术的资金压力显而易见。

  《经济参考报》记者同时从《发展报告》中检索到,在2050年减排情景下,2010年至2050年中国在能源部门(主要是电力部门)和钢铁、水泥、交通、建筑行业以及通用技术方面的40余项技术上需累计增量投资14.2万亿美元。

  邹骥表示“中国需要找到一个最佳的、优化的技术方案、技术战略来支持我们建设低碳经济,因为技术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国未来的排放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坚定决心体现在对清洁能源等减排项目的大量投资上,而非科研创新上。

  美国智库皮尤研究中心近日发表报告称,中国已经赶超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清洁能源投资国。报告称,2009年中国在清洁能源经济方面投资超过346亿美元,而位居第二的美国为186亿美元。

  对此,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研究员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只是在清洁能源的产能性投入上很大,但在科技创新上并没有美方渲染的那样大的投入。

  风电的例子印证了周大地的说法。全世界每3台新增风电机组中就有1台是安装在中国的,在中国每两小时就有1台风电机组被竖起,国家能源局在四月底的新闻发布会上宣称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500万千瓦,居世界第二。然而《发展报告》中显示我国在关键的风电机组的控制系统、征集和叶片设计方面仍依赖于国外进口。记者查询得知,如果今后我国仍需要进口这些技术的话,在2050年前得追加增量投资7854亿美元。

  技术

  国际转让可能性小,自主化势在必行

  哥本哈根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发展中国家呼吁发达国家将本国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免费转让给发展中国家,以补偿发达国家在历史上的巨大碳排放。

  然而,此后的奥巴马访华和欧盟访华的结果显示,双边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合作实质性突破不大。

  “免费转让是一厢情愿。”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李俊峰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双边互访的减排技术合作都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之间怎么可能免费转让技术呢?”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也表示,发达国家不太可能把技术转让给甚至是卖给竞争对手中国,“尤其在中国企业制造能力很强的前提下,多半还只是将有关的设备卖给中国。”

  指望发达国家进行国际转让已经不可能,《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都表示中国走上减排技术自主化之路势在必行。

  能源经济的业内人士甚至把包括新能源在内的低碳技术看作一次划时代的技术革新,中国应该在此轮浪潮中抓住机遇。“新能源是一场革命,它将比10年前的信息产业革命更重大、更深远,应该是世界农业文明以来最伟大的革命之一。如果说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电气化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产业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新能源则可定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今年年初“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向媒体表示。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的首席研究员姜谦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节能减排技术国产化的突破和革新已经不仅仅是单个企业或者行业之事,而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方向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模式被认可

  中国核电近几年发展迅速,截至去年年底,已拥有11座核反应堆,总发电能力达910万千瓦,核准在建核电机组24台,总装机容量2540万千瓦。

  这繁荣背后也有着中国核电技术自主化的一份功劳。4月28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示范电站C A P1400国核示范工电站现场项目管理部揭牌成立,这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示范电站C A P1400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里程碑。

  C A P 1400是我国在消化、吸收、全面掌握从美国引进的A P1000技术基础上,开发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功率更大的核电技术,C即代表C H IN A中国,发电功率将由A P1000的125万千瓦提升至140万千瓦。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王炳华颇有感慨地告诉媒体,“我们的目标就是完成三代核电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拿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

  周大地对中国核电领域采用这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模式表示赞同。“核电在中国已经耽误多年,有些东西难以在原理上再创新,那就得在人家的成熟技术上国有化。”周大地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有一些示范性的运营技术,完全可以拿来借鉴,再往里面添加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

  李俊峰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中国的科研能力处于起步阶段之时,最好采用合作研发的方式。“中国有市场,只要政策对头,不愁吸引不来技术。”李俊峰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但这种合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招商引资,而是类似于培育出中国自主核电技术的“中国市场、美国技术”的合作,“如果还是用人家的技术生产设备和厂房,那我们仍然是制造大国而非创造大国。”周大地说。

  长期以来,中国的技术引进总会面临各种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教授回忆起中美之间的很多次贸易摩擦的起源都是知识产权纠纷“中国企业以前引进国外技术的路数比较‘山寨’,购买发达国家的产品,然后拆开琢磨出他们的技术,这种超强的模仿能力既能够让我们低成本获得很多国外的先进技术,但难逃日后被跨国起诉的命运。”沈丁立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这次的低碳浪潮中,中国企业采用的这种引进吸收再国有化的技术创新手段并不存在知识产权上的纠纷。

  美国世界资源学会在拟定于今年7月份发表的一份报告中对部分美国人士指责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说法做了驳斥,报告认为,这种指责毫无根据,中国是通过自主研发和购买专利获得了相关技术。“以火电领域最先进的超临界/超超临界(SC /U SC )技术为例,中国已成为该技术的领跑者,中国也是发达国家之外惟一广泛采用该技术的发展中国家。”该报告举例。

  此外,专家也认为应该抓住国家政策给市场带来的东风,利用政治制度的优势,自力更生地发展自主减排核心技术。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我们的市场大,发展余地大,同时政府的关注力度和行政干预力度更大,有利于我们自力更生地发展自主减排核心技术。”

  周大地也认为,在我国政策和市场的联动促进下,各地政府和企业会更有动力进行减排技术的创新研发。“中国定下的减排目标有利于巨大的低碳市场的全面开启。技术上不如人家,那就应该大力 扶持,加强投入。”周大地表示,“几万亿元投入到高耗能产业里还不如投入到科技研发上去呢。”

 
上一条: ·解决著作权、邻接权争端的行政程序的种类
下一条: ·电子图书在中国有前途吗?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关闭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