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专业的产权法律服务平台
  + 即刻致电0371-63691828加入专业的产权法律服务平台,快速提高知名度、提升案源!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页 产权法规 法律常识 案例 文书 产权律师 在线咨询 产权贴吧  
  行业新闻 - 著作权 - 创意产业 - 商标 - 软件 - 商业秘密 - 特许经营 - 新法速递 - 法律社区  
    郑州特邀知识产权律师
欢迎加盟
 
    成为本频道当地特邀律师,您将尽享当地优质案件委托资源,提高知名度,提升案源!开拓您的法律事业![查看详细]
郑州专业知识产权律师 更多>>
欢迎您加入
欢迎您加入
欢迎您加入
欢迎您加入
本栏目热点内容  
· 全国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现场会与会人员到我(2008-11-9)
· 关于调整我市耕地占用税适用税额的通知(2008-11-9)
· 国土局贯彻落实市纪委二次全会精神(2008-11-9)
· 我局召开2006年度工作总结表
 
  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新闻 > 浏览

学者称安阳大墓“魏武王”石牌系伪造

中国产权法律网 2010-9-13   来源:   编辑:
 

学者称安阳大墓“魏武王”石牌系伪造(图)

“魏武王”石牌

石牌不可能铭刻“魏武王”

东汉末年,军阀们为了筹集军饷和攫取宝物,疯狂掘墓,曹操也干过盗墓的事。《文选》载陈琳起草的《为袁绍檄豫州》列举曹操发掘梁孝王墓时说:“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恭肃。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至今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唐朝李善注说:“《曹瞒传》曰:‘曹操破梁孝王棺,收金宝,天子闻之哀泣。’”

在这种盗墓成风的时代,曹操不能不考虑防止身后陵墓被盗。曹操一生政敌私仇很多,在遗令中他说墓葬要“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固有他当时提倡薄葬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防盗墓。曹操遗令说,他的墓葬中要“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又遗令“金珥珠玉铜铁之类,一不得送”。这就是向世人昭示,他的墓中没有值钱的东西,没有必要盗挖。

曹操为了表明不埋葬金玉之物的决心,连标志他履历身份的金玺也没有带在身上。曹植在《武王诔》中说:“玺不存身,唯绋是荷。”随葬的只是系金玺的绶带。这样也可不暴露身份,防止政敌仇家掘墓辱尸。

如果说,曹操在遗令中只是透露出他的防盗考虑,那么明白无误地讲其防盗墓意图的,是曹丕后来所作的《终制》中说出的:“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曹丕从汉氏诸陵被盗掘的惨痛教训中看到,“厚葬封树”是盗墓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曹丕说出防盗墓的最终目的是:“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墓葬是藏起来,使人找不着,看不见,更不标示墓主的身份姓名。曹丕是曹操主丧的孝子,他对墓葬的这种认识,会把刻有明确标示他父亲身份的“魏武王”的石牌埋入墓中吗?他不怕曹操墓也像汉氏诸陵被发掘,骸骨被烧的焚如之刑吗?这些违背曹操遗令、遗愿,违背曹丕令文、意愿,标示有“魏武王”的石牌到底该怎样解释呢?

当时公文没有“魏武王”称谓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汉献帝策命“为魏公”。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6年),汉献帝“进公爵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曹丕继任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曹操去世10个月之后,即延康元年十月,曹丕禅代汉室称帝。《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汉献帝在禅位的册书中有“赖武王神武,拯兹难于四方”的文句。

曹丕即位,又改延康为黄初。黄初元年十一月,“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从这些当时的公文正式行文用语来看,曹操去世后正式标准用语是谥号“武王”,而不是“魏武王”。

而在安阳所谓“曹操墓”中的石牌文字的书写铭刻,是一件极严肃郑重的事,书写用语应该与正式公文的用词相一致。所以,石牌上不可能书写铭刻“魏武王”。这里还有一个佐证,曹植哀悼曹操的诔文题目是《武王诔》而不是《魏武王诔》,这证实曹操下葬时的正式称谓是“武王”而不是“魏武王”。由此可以判认,“魏武王常所用倩⒋箨”等石牌铭文是假的,是伪造的。

“魏武王”铭文有常识性错误

曹操去世时的建安二十五年,还是汉献帝的年号。曹操被谥封的“武王”,是汉朝的“武王”,而不是汉封魏国的“武王”。曹丕禅代汉室,汉献帝在册书中说的“武王”,也是汉的“武王”,不是魏国的“武王”。曹丕称帝后,才追曹操为“考武王曰武皇帝”。刘心长说,这是鉴别石牌是真是伪的关键点,是要害部位。“魏公”、“魏王”、“武王”,是3个平头等序的词,所谓平头等序是指大汉皇帝赐给曹操的爵位,如果在爵号前加主属词,只能加大汉或汉,不能加魏。如果真是在曹操墓中埋葬了标有“魏武王”字样的石牌,那就标明曹操已经篡汉了。这件事不论是曹操临终遗命,还是埋葬曹操时曹操的夫人卞氏和儿子曹丕干的,都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都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同时,在是否代汉这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上,曹操生前是有过慎重考虑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以曹操为丞相。为了平息舆论,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下了一道有名的令文《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在令文中回顾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开始青年时期的志向并不大,“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曹操平定天下的功劳越来越大,同时权位也越来越高越重,所以恐人“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于是把别人想说的话自己真实地讲了出来。曹操列举历史上的范例,说他三世深受汉室厚恩,决不篡汉。曹操把他心里的真实想法先告诉社会上的人们,“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

刘心长认为,曹操讲这个话的时间是在他去世前的10年,为时不算太长。当时曹操代汉这件事不但在曹操政治集团中的人有议论,连东吴的孙权也看出强大而握有重权的曹氏代汉只是个时间问题了,所以就上书称臣,称说天命,劝曹操当皇帝。《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这小子打算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呀!曹操心里明白,谁抢着篡汉称帝,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的记载:“夏侯惇谓王曰:‘天下咸知汉祚已尽……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著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曹操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已经掌握了实权,可以发号施令,也就行了。在他这一代,决不代汉,不冒这个政治风险。如果有可能,他的下一代即曹丕那一代可以代汉,他只发挥周文王的作用。

“这件事在当时是一个重大而敏感的政治问题,但后来就变成一个历史常识了。”刘心长因此质疑,曹操早年的最大志向是死后在墓道题“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怎么在曹操并未代汉的情况下却在曹操墓中发现了标示有“魏武王”的石牌呢?考古专家和有关学者在认定石牌时考虑过这个常识性的问题没有?如果没有考虑到,是水平问题;如果考虑到了,就是态度问题了。

所以,仅凭石牌上“魏武王”这3个铭文,就可以正确认定石牌是假的,是伪造的。如果不是,怎么解释?请考古专家和有关学者作出回应。

“魏武王”称谓是历史文献错误

汉末曹魏时期的正式公文中,没有“魏武王”的称谓。因为“魏武王”的称谓不符合历史事实,也因为曹操身份特殊,此事敏感。实际上,如果在朝代上没有疑问,墓主身份也没有政治敏感问题,后世史学家和世人也可以用郡国封地称谓墓主。陈琳在《为袁绍檄豫州》中,说过“梁孝王”。“梁”是西汉孝王刘武的封地。《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中也有“任城威王彰”、“彭城王据”等称谓,“任城”,“彭城”,也是封地。

但是,曹操就不同了。当时就有不少人疑心曹操要篡汉,这是一个重大敏感的政治问题。所以“魏武王”的铭文不可能在曹操墓中出现。如果曹操墓中的石牌不写汉臣,而写“魏武王”,会带来政治麻烦,给政敌以口实。历史事实是,曹操时期不但没有“魏武王”的称谓,就连“魏武”这个词也没有,只称“魏公”、“魏王”,死后谥“武王”、追“武皇帝”,“魏武”是后来史学家和文人对曹操的称谓。

刘心长注意到,“魏武王”的称谓在曹魏两晋时期的历史文献中没有出现过,只是在南北朝及其以后的历史文献中才有记述,而这些记述都是存有问题的。“魏武王”的称谓在历史上以东晋末年和南朝初年为分水岭,东晋末年以前历史文献没有“魏武王”的称谓,南朝初年以后的历史文献中才出现了“魏武王”的记述。不过,这种历史文献中的乱象,稍加考析即可辨清。不管是南朝《宋书》,还是北朝的《水经注》,以及再后唐初的《晋书》,都不能否定曹魏时期只有“武王”的谥号而没有“魏武王”的称谓。

所以,刘心长认为,由此可态度坚定地指认判言,安阳大墓中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是假的,是伪造的。

人物介绍

刘心长,河北隆尧人,1943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编审,邯郸学院兼职教授,邯郸大学特邀研究员,临漳县古邺文化研究会特邀顾问。从事历史研究30余年,是国内著名曹操墓研究学者,近1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曹操墓的研究,曾出版《曹操墓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10月一版)一书,并著述大量有关曹操墓著作。

 
上一条: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创办 中国反垄断法网正式开通
下一条: ·企业认定“驰名商标”中的行政放水和司法贬值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关闭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