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通江县科技工作紧密围绕县委、县政府经济工作大局,认真贯彻科技兴县战略,积极探索科技管理创新,有力地推动县域科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
在科技管理上实现“四个完善四个转变”:
完善了科技投入机制,由分散被动受理向集成使用、主动设计转变。县政府每年把科技研发费列入了财政预算,县级财政科技投入连年递增,从2005年度50万元增加至2009年度2549万元(其中纳入科技部门预算200万元),人均财政科普经费达到了0.3元,走在贫困县财政科技投入前列。同时,积极争取国、省各类科技项目。“十一五”期间,通江县共获得国、省、市立项各类科技计划24项,获得资金505万元。其中国家级5项,资金280万元,省级13项,资金207万元,市级6项,资金18万元。在经费的使用上,避免撒胡椒面,向产业和企业倾斜,重点支持食用菌、畜牧、茶叶和优质粮油等主导产业,重点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能出专利成果的项目,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在资金的监管上,严格按照《通江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办法》,推行内外部监督制度,强化资金的管理,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引领导作用和使用效益,有力地推动了通江县科技进步工作。
完善了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由单点服务向推进创新平台建设转变。突出企业主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鼓励企业加快研究开发机构建设和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根据通江的实际情况,重点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能力、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能力、规模产业化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先后成立了通江银耳科研所、通江林业科研所,创建通江银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中心),建成了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立了通江银耳技术创新联盟等。在高新技术方面,县科技局大力指导扶持,积极组织申报,做好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项目的认定复审工作,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2008年以来,我们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已初步建成以通江食用菌、茶叶为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先后与国内省外13所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开发出银耳茶系列、银耳粉、罗村茗眉、压缩银耳、天仙洞牛肉干系列等新产品。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由重项目支持向企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转变。“十一五”科技计划将努力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现科技成果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把是否取得知识产权作为成果认定的必要条件,并纳入到科技计划管理的全过程。在“空山核桃”、“巴山银杏”、“空山马铃薯”良种培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实现了突破。选育出的“壁山马铃”、“通江大马铃”、“巴山圆籽”和“宕江梅核”4个银杏优良品种和川凉薯5号新品种获得了省级良种新品种权,实现了巴中市优良品种“零”的突破。科技进步奖评审采取“三推一述一辨”的方式进行,即“三推”就是报奖项目必须经过主管部门、行业专家组、县科技进步奖励办公室三次审查,方能推荐参与评奖;“一述”就是项目课题组主研人员代表向评审委员会陈述项目的立项背景、主要内容、攻克的技术难题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推广应用情况及产生的效益等情况;“一辨”就是项目课题组接受评审委员会专家的询问并认真答辩。从而保证了科学技术奖励评审的公开、公正、公平,提高了奖励的质量。
完善了科技普及培训机制,由单一手段向综合手段的转变。探索出“四电一星”科普平台,在市内率先开办了《红土地》电视栏目,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科技信息网络,编印了《农村科技信息指南》,通过邮政投寄给种养能手和专业大户,开通了农业科技110和12316语音电话,利用科技部远程教育课堂培训乡村卫生、农技人员和农民。五年来,共开办电视节目700多期,编印《农村科技信息指南》、《农村实用科普小知识》、《节能减排手册》等多种实用技术手册10余万册。同时,开展好“三月科技之春宣传月、四月专利宣传月、五月科技活动周”等大型科普活动,科技普及工作深入农村和社区,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建设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关心下一代科普教育基地。通江银耳博物馆通过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 、省科协“四川省科普基地”评审,认定为省级科普基地,属通江县首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冯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