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强帆从自家房前的台阶上跳下来,跑到一棵橘子树前,摘下7个橘子,硬塞到准备离开的法官邢毅手中。杨强帆感激地说:“邢法官化解了我们家与邻居14年的恩怨,他没拿我们家一粒米,没喝我们家一口茶。”
这是笔者近日在江苏省海安县三丰村见到的一幕。
据了解,2009年下半年以来,海安县人民法院探索实施片区法官制度,将全县按村(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片区,一名法官负责一个片区,定期到片区调解纠纷、巡回审判,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老百姓遇到纠纷找法官,已成为海安一景。
14年恩怨一朝解决
据杨强帆介绍,1997年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后,村里规定各农户享有其宅基地后的自留地,但邻居仍在属于她家的地上砌羊圈、种桑树。她多次催要,邻居始终不肯让出,为此双方积怨很深,经常吵架。
“乡村干部不知道调解了多少次,都不管用。”杨强帆说。今年4月,她家想在这块地上建养蚕房,可地被占着,没法开工。后来邻居家想盖房子,她就去捣乱不让盖。
一个周末,村干部带着法官邢毅来到杨强帆家。杨强帆连手上的活都没有放下,她不相信14年的恩怨法官能解决得了。
于是,邢毅转去邻居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相关法律规定解释清楚。邻居被邢毅的一番话触动,同意协商解决。邢毅再次找到杨强帆夫妇,为他们分析其中的利害,指明当务之急是确定界址。在邢毅的劝说下,两家人坐下来达成了协议。随后,邢毅与村干部、两家人一起在宅基地之间安放了界址,并将邻居在杨强帆家地上放置的物品和种植的树木全部清除。
14年的恩怨就这样化解了。55岁的杨强帆说:“我一直觉得法官高高在上,没想到法官离咱老百姓这么近,主动来解决纠纷,还是免费的。”
随叫随到最多64次
走进三丰村村委会,一块片区法官公示牌挂在显眼位置,上面有邢毅的照片、联系方式以及片区法官十项职责。公示牌旁边是片区法官专栏,通过介绍典型案件以案说法。专栏旁挂着“法官信箱”。
海安县法院院长王平告诉笔者,“法官每月第一个星期的周六必须下片区走访,但绝大多数法官一个月不止走访一次。2010年全院有6名法官下片区次数超过40次,最多的达64次。如果村干部或老百姓打来电话,只要不是开庭时间,法官们随叫随到”。
一个周三的下午,海安法院墩头法庭庭长高杰接到电话:“我这儿是青墩村,村民聚起来了,你快来吧……”挂断电话,高杰迅速赶至现场。原来,该村经济合作社与招商引资过来的蘑菇种植园因半年未付土地租金引发争议,44户农民聚集到村里讨说法。经过调解,法官在1个小时内就将这起群体性纠纷妥善平息。
三丰村村主任章俊说:“村里有6000多村民,因宅基地、养老等产生的纠纷较多,现在我们遇到一些难以调和的纠纷,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找法官。”
为确保片区法官工作取得实效,海安县法院还创新建立客观公正、务求实绩、综合评价、奖先促后为一体的考评机制,全面科学评价片区法官工作。
受案骤降三分之一
从2005年开始,海安县法院年受案量持续攀升,2008年突破15000件,一线法官压力很大。但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很多看似容易解决的邻里纠纷、继承案件,法官怎么努力做工作,依然无法调解,判决率维持高位;即便判决了,时有一方甚至双方当事人都不认可判决结果,形成信访。
“我们发现症结在于法官绝不能坐堂办案。”王平说,农村百姓一旦对簿公堂,意味着两家人已经撕破脸皮,很难再调和,判决也难以达到最佳社会效果。法官只有走出去,把化解矛盾的工作前置,把矛盾化解在诉前、化解在萌芽状态。
“现在许多法官都是从校门直接走向院门,通过片区法官制这个平台走到最基层,了解老百姓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有利于其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王平表示。
据悉,2009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海安法官共下片区3600余人次,成功化解纠纷3196起。相应的,2009年海安法院受案数比2008年下降3000多件,2010年受案数跌破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