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薄了,容易懂了。”今天下午,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作的工作报告后,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报告尽可能使用了大众听得懂的语言,朴素平实,简明扼要。
《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代表委员们普遍对报告中“严惩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高服判息诉率”、“近千名法官任职回避”等5方面内容印象极为深刻。
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2011年7月25日,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瘦肉精”案,研制、生产、销售“瘦肉精”的被告人刘襄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报告摘要】加大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审结涉及“瘦肉精”、“地沟油”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案件278件,判处罪犯320人。
【延伸解读】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代表:此类犯罪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人民法院加大打击力度,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2011年5月1日起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对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进行了修订,为加大对该类犯罪的惩处力度提供了条件。
代表委员认为:最高检工作报告回应了我们的期待
检察工作贴近民生凸显执法为民
“报告回应了我们的期待。”3月11日下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听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所作的工作报告后,一些代表委员评价说,今年的报告对去年报告中7个“更加注重”的承诺都作出了回应。从近万字的报告中,代表委员们感受到民众的关注点变为检察工作的着力点,各项工作更加贴近民生。
服务大局保经济促发展
报告指出,围绕“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落实服务大局的措施,立足检察职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提供司法保障。
针对一些领域存在的有案不移、以罚代刑问题,最高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意见》。
在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上,报告着重突出了查办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的工作,立案侦查该类案件8056件。在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中,检察机关共起诉这类案件犯罪嫌疑人68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