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记者 徐伟 “尹法官,谢谢你帮我化解了与儿子的矛盾,那天开庭你们中午饭都没顾上吃,今天就留下来吃午饭嘛!”王婆婆拉住正准备离开的合川法院民事审判庭第三庭尹晓华法官的手热情挽留。 子不探 七旬老母上法庭 家住合川区的王婆婆今年已78岁,与已去世的老伴育有四子一女。丧偶后,王婆婆一直与小儿子汪五一家三口一起生活。 2006年,因城市建设需要,王婆婆与汪五一家居住的房屋需要拆迁,户主汪五代表其他家庭成员与合川市统一征地办公室签订了《农村房屋征地拆迁统建还房安置补偿协议书》。协议书约定,汪五将其房屋交付拆除,由合川市统一征地办公室按6人每人25m2对王婆婆、汪五等4人安排统建优惠购房(王婆婆因丧偶预计一人,汪五的儿子因即将结婚预计一人)。 2009年统建优惠房建成后,汪五按拆迁协议约定购得面积为85 m2 和面积为60 m2的房屋各一套,产权人均为汪五。其中一套60 m2的房屋由王婆婆一直居住。 王婆婆与汪五的母子关系一直不错,但2012年底王婆婆生病住院,汪五因在外地忙生意,疏忽了对母亲的照顾,王婆婆逐渐觉得儿子变了,对汪五越来越不信任。2013年初,年近八旬的王婆婆来到合川法院,一纸诉状将儿子汪五告上法院,要求确认现居住房屋的产权归自己所有。 生积怨 法官细听找症结 接到案子后,承办该案的尹法官即前往王婆婆家中了解情况,王婆婆的另外两个子女也在。说起汪五,王婆婆没太说话,但另外两个子女便向法官抱怨起来:“妈生病了,他也不回来照顾,都是我们几个在管…”尹法官一面耐心的倾听,一面心平气和的做调解工作。 回单位后,法官又电话联系了汪五,汪五认为自己一直对母亲很好,母子关系也一直不错,母亲现住的那套60 m2房子的差价款和装修款都是自己出的,母亲会将自己告上法庭一定是其他几个子女出的主意。法官敏锐的觉察到这不是一起简单的房产纠纷案,若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引发整个家族的矛盾。虽然法官庭前多次电话调解,但双方均为达成一直意见。 解误会 母子摒弃前嫌 开庭当日,双方当事人及代理人、王婆婆的其他子女和一些家族亲戚参加了庭审。中途休庭,法官再次主持双方调解,但旁听的子女及亲戚将矛头一致对准汪五,让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 因庭审当事人及旁听人员都沾亲带故,法官紧紧抓住骨肉亲情这根线一边控制双方情绪,一边释法析理,改过去的“背对背”工作方法为“面对面”协调。 一开始,母子双方都没多少话,但能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说明案件调解还有希望。法官始终抓住母子亲情这一突破口,苦口婆心的讲道理、摆事实,从血缘关系说到权利义务,让双方都换位思考。沟通中,王婆婆承认汪五以前对自己是挺好,但是这几年在外面生意越做越好,却越来越不把做妈的当回事,生病住院也不回来照顾……汪五却一脸委屈;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自己对母亲都很孝敬,去年年底母亲生病自己也很着急,看病该花的钱也都不含糊,但确实是生意上事情太多抽不开身才没回合川照顾……母子俩都打开了心结,庭审也从9点开到了近下午1点,最终双方在法官的主持下达成了调解协议。 近日,尹法官制作好了调解书,考虑到王婆婆年纪大,行动不便,中午下班后尹法官便前往王婆婆住处,亲自将调解书送到王婆婆手中,并为王婆婆答疑解惑。收到调解书的王婆婆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来源: 法制日报——法制网(责任编辑:郑小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