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伊尹何许人也?据相关史料,他从奴隶到宰相先后辅佐过五个帝王,死后葬于虞城县 毕道亮作为第六代守墓人,把家搬到了祠堂 他说守墓开始是件“差事”,后来就有感情了 他想过让在企业上班的儿子“接班”,不过没敢开口 河南商报记者 李肖肖/文 杨东华/图 12月23日,毕道亮一大早就起来,开始打理伊尹祠堂。他小心摆正香火案,拂去周围的灰尘。再过两天,就是农历腊月初一,商丘虞城县谷熟镇每年的四大庙会之一。到时候,伊尹祠堂又该是人山人海了。 大多时候,这个豫东小镇不起眼的祠堂,除了附近村民怀着对伊尹的敬畏,在家有红白喜事时摘一枝墓园的柏枝,很少有外人专程前来。但庙会时候,就大不一样了。 守墓人 毕家六代为伊尹守墓 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镇两公里外,便是魏堌堆村。村头是成片的麦田,一条水泥路,有人晒着粮食,路边有不少小摊和商店,几平方米的小店,一般也取名叫“伊尹饭店”、“伊尹小卖部”。 在两排民房中间,就是“伊尹祠”。祠堂门口一张桌子,49岁的毕道亮,大多时候就在桌子后面站着。 这个祠堂供奉着伊尹,后面墓园一座“商元圣墓”,相传就是伊尹墓。 据相关史料,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奴隶当上宰相的人物,前后共辅佐了五个帝王。商汤王驾崩以后,伊尹又辅佐了外丙、仲任、太甲、沃丁四个帝王。沃丁为帝时,伊尹百岁而死。伊尹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沃丁帝以天子礼将伊尹葬于此地。商汤王称伊尹为“元圣”,意思是“最高尚、最伟大的圣人”。伊尹同时还被称为中华烹饪的鼻祖、中国中药汤剂的创始人。 关于伊尹的传说,在附近村民中间流传了几百年,也让村民们在心底对伊尹有了深深的敬畏。逢庙会吉日,便到伊尹墓叩拜,祈求保佑家宅平安,风调雨顺,直到现在,村里每逢红白喜事,人们还要到伊尹墓园里摘上一枝柏枝,以求镇宅避邪。 伊尹祠堂于1986年1月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而从毕道亮祖上开始守墓到他这里,已经整整六代。到现在,毕道亮还习惯说自己是“守墓人”。 传承 开始是“差事” 后来慢慢有了感情 12月23日,毕道亮就开始忙碌了。他一大早起来,把香火案摆正,小心拂去案桌上的灰尘,又把院子打扫了一下,祠堂地上的砖年代都久远了,斑驳脱落,露出很多泥土,扫下来并不轻松。 他数着日子,再过两天,就是农历腊月初一,谷熟镇一年一度的四大庙会之一会举办。镇里百余年的传统,每逢二月二、四月八、九月九、腊月初一,就有盛大的庙会。祠堂对面有个花戏楼,二月二和九月九的庙会,还要在这里唱上几场大戏。安徽、山东、江苏的乡民也会来踏墓拜祭。四月八和腊月初一庙会不唱戏,但也能吸引来十里八村的人。一些做生意的人,也会暂时把祠堂当个落脚点。 这些毕道亮都要考虑到。这个祠堂,他已经搬进来住了7年。 他的祖上毕龙标,从清代宣统年间,开始成为伊尹祠第一代“守墓人”。 据毕道亮说,根据家谱记载,因为当时没专人看管祠堂,每次庙会之后,祠堂周围就一片狼藉,满地都是垃圾,也有很多东西被不小心弄坏,毕龙标就打扫园子,把祠堂安顿好。最早的“守墓”,就是维护墓园,清除杂草。 到毕道亮的父亲毕堂明时,这个习惯也一直延续着。毕堂明曾任魏堌堆村村支书,在他的主持下,把伊尹祠墓园周围建了围墙,初具现在的规模。 毕道亮曾亲眼见过父亲为这个事跑了很多趟,中间付出了很多辛劳。之前他也过来帮忙,父亲去世后,他就专门搬了进来,打理父亲打理过的一切。“开始是件差事,后来慢慢就有感情了。不做这个都不知道干别的啥。” 经历 “一个粗人 硬是和‘文化’沾上了边” 搬进祠堂后,没事时,毕道亮就在墓园里转悠。他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打扫墓园,清理杂草,种植花木;二是仔细研究伊尹文化的各种传说,便于给来客们讲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