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 (记者 秦金俐 实习生 李慧) 看着73岁的李昱锋大口吃着热乎乎的汤饭,坐在一旁的茹仙古丽轻声问:“叔叔,味道怎么样?下次饭里要不要再少放点盐?”“不用不用,挺好的。”老人连忙说。这是11月2日中午1时30分,在乌市温泉西路第一济困医院附近报摊发生的一幕。等老人吃完饭,茹仙古丽收拾好保温桶往家赶,吃完饭出门继续打扫马路上的落叶。每天给李昱锋送饭,茹仙古丽和家人坚持了5年。 李昱锋租住在水磨沟街道办北山社区的一处平房,他1958年从老家湖南岳阳市平江县到全国各地靠木匠手艺闯荡,12年前在这里扎下了根,靠这个用木板搭起的报摊维持生计。几十年过去了,没结过婚的他成了孤老。 保洁员茹仙古丽认识李昱锋是个偶然。5年前秋季的一天,刚在水磨沟街道办当上保洁员的茹仙古丽正在扫马路,无意中她看到报摊前一位老人坐在地上呻吟。“我过去问,他说心脏不舒服,没钱不想去医院,我就赶紧买来药给他吃上。”42岁的茹仙古丽回忆说,知道老人有心脏病和高血压后,每天她上班时就会过来看看,这个老人就是李昱锋。有空时她会陪老人聊聊天,两人逐渐熟悉起来。 茹仙古丽发现,老人中午吃饭经常瞎凑合,吃一个馕或馒头,喝着开水就是一顿,身体瘦弱的老人脸色一直不好,“一看就是营养不好,我心里不是滋味。叔叔勤快得很,每天早上我还没上班,他就来了。人也好,经常让附近的老人和保洁员们免费看报纸。”茹仙古丽说,老人让她想到了自己善良的父母,觉得自己有责任让他过得好一点。 “她刚开始给我送饭,我挺吃惊的。”李昱锋说,2006年10月的一天,中午很冷,他正啃着干馕,喝着早上带来的凉开水,茹仙古丽急匆匆地提着保温桶赶了过来。“叔叔,我做的拉条子,趁热吃吧!”茹仙古丽还给老人带来了一大瓶热水。当时他就愣住了:“这、这……多少钱?”茹仙古丽爽朗地一笑:“什么钱不钱的,我家离这近,中午做饭顺便多做了点,以后不许提钱的事!”李昱锋说,吃着热乎乎的饭,眼泪差点掉进保温桶里,“这么多年孤独惯了,第一次有人这么关心我。” 此后,每天中午和下午,茹仙古丽都会给李昱锋送饭,“一个星期的饭都不重样。”老人说,知道他有高血压,茹仙古丽做饭时特意少放盐,而且不会太油腻。为了送饭的事,李昱锋没少对茹仙古丽“发脾气”,“我跟她说,‘丫头,别送了,你对我这么好,我该怎么感谢你呀!’,可她说‘老爷子,你就不要有心里负担了,不就多做一碗饭嘛。而且我也不是白送,不是每天都看你的报纸吗?’再说她,她还照样送,风雨无阻。”一年一年过去了,李昱锋没能阻止这个“倔强”的丫头,反而越来越依赖这份温暖的亲情:“亲姑娘也不过如此呀!” 昨日中午,记者来到茹仙古丽位于南山社区157号的家,这所老房子是租房产科的,仅18平方米大,里外两间,收拾得井井有条。她的丈夫阿不都西库尔是北山社区的联防队员,儿子15岁,上初中三年级。 进门洗了手,茹仙古丽就开始麻利地揉面。面是她早上就和好的,羊肉也是事先炖好的。烧水、揪面片、倒肉汤……不到20分钟,满屋溢出羊肉汤饭的香气。她把大部分肉装进了保温桶:“天气冷了,让老爷子多吃点肉驱驱寒,现在在外面待一天不容易。”她说着又倒了一瓶开水,与保温桶一同装进了环保袋出了门,“趁热先送去,我等会儿回来吃”。 有时候茹仙古丽太忙没时间做饭、送饭,家人就会上阵。“他老公、儿子、父母、弟弟,都给老爷子送过饭,一家人都和老人家熟悉得很。”茹仙古丽的同事大古丽说,茹仙古丽和她的家人每天中午做好饭,怕放久凉了,首先会给老爷子送来,然后再赶回去吃,“一家人坚持5年了,真得不容易呀!”她说,有时候老人早上没吃饭,茹仙古丽就会在附近给他买几个包子,还帮他分配送来的报纸。前年,老人家因高血压住院了,茹仙古丽一直在医院照顾。 茹仙古丽父母的家离她家一站路。“她和女婿忙的时候就给我打电话,让做好饭给老爷子送去。我不在嘛,就让她弟弟送,走一站路也不远,方便。” 茹仙古丽63岁的父亲说,女儿从小就很善良,对她的行为,全家人都支持。长期的交往,让茹仙古丽一家人都成了李昱锋的朋友,“爸爸有空就过来跟叔叔聊天,给他解闷,有时候叔叔要出去转一转,他就帮着看报摊。”茹仙古丽说,在他们心里,老爷子已经成了家庭的一员,经常父母还会打电话,问她老人家的饭送去没有。 茹仙古丽的丈夫阿不都西库尔今年5月摔断了胳膊,到现在还打着钢板,但仍经常替妻子给老爷子送饭:“有时候我上夜班,白天在家,老婆让我给老爷子送饭,我不敢不送,还不能找理由,要不她又要生气了。”他说着,哈哈笑起来,妻子这么关心一个陌生老人,让他觉得很自豪:“说明我找了个好媳妇!” 附近居民董乌明老人经常来陪李昱锋聊天,他说,他跟李昱锋认识七八年了,茹仙古丽对老爷子的好,他都看在眼里。“虽然非亲非故,但这丫头天天给老李送饭,夏天一天送两顿,冬天老李下班早她就送一顿,一年四季从不间断。”董大爷说,即使过节或放假,茹仙古丽也会准时把饭送过来,“她还邀请老李到她家过节,可老李说,他实在不好意思再给人家添麻烦了。她呢,就把好吃的送到报摊来。”每年,茹仙古丽还会给老爷子送几次衣服,“冬天有棉衣,夏天有衬衣,都是新的”。 李昱锋说,他知道茹仙古丽家也不富裕,因此,心里满是对她的感激,“可我啥都没有,不知道该怎样感谢她们一家呀!” 记者在采访中,几名附近居民直夸茹仙古丽好,夸李昱锋有福,“老李一个人没个依靠,幸好碰到了茹仙古丽,这个丫头真的对他很好呀!”居民李成文说。 “我家没太多的钱,不能给李叔叔更多的帮助,他就像我的父母,能关心一点是一点吧。”茹仙古丽说,当初对老人家的怜悯已经变成了亲情,她会一直把饭送下去。 李昱锋说,从1958年离开老家后他再也没回去。老家只有一个从没见过面的侄子,“实在卖不动报了,也许就回去了。”他说,此前侄子曾让他回去,可在这里待了这么多年,是茹仙古丽一家陪伴着他,让他体会到亲情,他舍不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