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社会新闻 世间百态人间冷暖 大千世界 权益保护 婚姻家庭 劳动保障 经济纠纷
当前位置: 主页 > 法制新闻 > 人间冷暖 >

菜场摊主突发脑溢血住院 顾客同行自发为其捐款

时间:2011-12-28 16:08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作者: 中国法律网
自发设置的捐款箱 自发设置的捐款箱

  浙江在线12月28日讯 余女士住在铁路花圃新村一带,每天都去庆春农贸市场买菜。

  这两天,菜场里多了个募捐箱,少了一个摊主。一打听,原来卖咸肉的老王,突发脑溢血,住进医院了。

  “他是个好人。有时候单位发了酱鸭,别人送了腊肉,老王也会帮忙切切弄弄,每次都很热心。”

  “老王从来不闹架儿的,卖出来的咸肉刮得干干净净。做生意就应该这样。”

  对老王有好印象的,不止余女士一人,很多摊主、顾客都给他捐了款。“听说他没有亲人,照顾他的也是当年的老顾客。”余女士说,“真希望他能渡过难关。”

  为了病危的老王市场糊了个募捐箱

  中午11点半多,买菜高峰已过,庆春农贸市场安静下来。

  附近是铁路花圃新村,不远处有道围栏,围栏外是铁轨。每当有列车轰隆轰隆开过,市场门口的那只简易募捐箱就会微微震动。

  募捐箱是纸盒糊的,看得出做得很仓促。不过,谁都不能忽视它。

  趁着中午间歇,来市场拎一把青菜的顾客,忙了一上午总算空下来的摊主,经过募捐箱时,会问一声:“捐得怎么样了?”“老王怎么样了?”

  没错,募捐箱就是为老王而捐的。

  “老王”,是摊主余女士口中的“卖咸肉的老板”,60多岁。他在农贸市场里摆了个肉摊,咸肉、腊肉、火腿都卖。平时看着身体不错,可是前几天却突发脑溢血,现在还躺在ICU里。

  卖水产的楼阿姨说,出事那是25号,圣诞节。一大清早6点多,大家像往常一样,收拾铺子准备开张。老王突然说自己有点头晕。

  “老王以前也晕过,每次休息一下就好了。我们就说,你去躺一会吧。市场管理处边上有张床,有人扶他过去了。”

  躺了一个多小时,老王还是不舒服。问他有没有高血压,他自己也不清楚。

  "我让他去医院看看,他不肯,说躺躺就好。我知道他是省钱,没有医保啊……”农贸市场负责人方贤康说,他后来过去一看,才发现人脸色都变了,话也讲不出来了。

  一阵忙乱后,老王被送进了医院。那时候,血压已经高到260多了,医院二话不说就开了病危通知书。

  几个摊主,端着饭碗,凑在一起,边叹边吃。

  “太可怜了,一个亲人都没有。”

  “前一天还好好的呢。那天落市,他说是平安夜,要高兴高兴,喝了点酒。”

  “是啊,我以为他平时身体不错的,北方人么,高高大大的。”

  “想想以前,忙不过来,他都会来帮一把。”

  “出事前一天,有个老太太来买菜,老王看她腿脚不好,还骑电瓶车送她回去。”

  10多年了,在这些市场“老同事”的眼里,老王就是一个平平淡淡的好人。

  这个好人,还蛮开朗的。碰到生意空的时候,大家会一起聊天。这个人,还很节约。每天市场关门前,他一般只拎一袋蔬菜和五六两面条回家。

  老王的家,在凯旋路边一条小巷子里。是农民房的一楼,一个8平方米左右的房间。窗台上挂满衣服,采光很差。

  方贤康说,老王每个月要付1000元的摊位费,700元的房租,再加上吃饭钱。赚的钱,扣除这些七七八八,剩下的也不多了。

  记者后来去找了老王住的地方。房间很干净,一张床,一个旧柜子,一张旧桌子,一个小的电视机,一台很破的空调。

  桌上有一个没剖的柚子和几个新鲜的砂糖橘。床边的地上,有一大桶桶装的古越龙山糟烧。也许,这是老王卖了一天腊肉后,仅有的娱乐了。

  房东周大妈说,老王已经在这里住了四五年,从没见过他家里人。第一个年头,听说他回过一次家。“房租两个月一交,我们从来不催,他每次都是按时交的。话不多,但人很勤快。”

  折回市场的路上,方贤康边走边说:“别看老王有个肉摊,但是平时生意很一般。如果不省着点,老王就更没钱攒下来了。我知道,他是想多留一点养老……”

  拿出卖鸡蛋、卖蔬菜的钱,给老王捐款

  10多年如一日,他过着平淡节约的日子

  方贤康有一个本子,记录了这几天里,市场里的摊主为老王捐的钱。

  50、100、200、400、500、1000、2000……方贤康说,这个市场里的摊主,做的都是小本生意。以前市场在庆春立交附近,去年春天因为拆迁,才搬来这里。搬来这里后,因为地段不好,顾客少多了,生意很一般。

  “都不容易啊——”

  比如卖鸡蛋的郑期迁,捐了2000块。郑大姐,45岁,浦江人。大儿子在湖南的大学念书,小女儿还在读初三。

  “她自己很节约的,这些钱,得卖多少鸡蛋啊……”方贤康说。

  “没什么的。”郑大姐面对记者,腼腆地笑笑,“他人很好的,很和气,想想真可怜啊。”

  卖干货的赵阿姨,安徽人,铺子在老王店铺的斜对面。她和丈夫韩志良捐了1000元。

  “我们认识有五六年了。”赵阿姨说,老王前几天刚在她的铺子里买了一包20块钱的利群。“是给别人抽的,做生意总是要打交道的。他自己,只抽5块钱的雄狮。”

  卖蔬菜的汪合义拿了200块过来。老汪的儿子去年车祸,花了他大半的积蓄,最近家里很紧张,摊位费也凑不出钱交,要求市场管理处缓一缓。

  汪合义话不多,他说:“在老市场的时候,就认识了。十几年了,能帮就帮点吧。”

  在农贸市场卖蔬菜的黄胜利大妈,前后捐了三次。第一次她捐了200多元,女儿听说后觉得太少了,自己又去捐了点。黄大妈后来又捐了一次,这一家子一共捐了1000多元。

  “老王人很好的。还在老市场的时候,我每次运菜上坡,他都会帮我推一下。”黄阿姨说。

  就这样,七七八八的,市场里的摊主一起凑了一万多块钱。不过,这笔钱早就花光了,还倒欠着医院。这两三天,老王做手术、住院,每天都要花掉两三千元。

  照理说,老王应该有些积蓄,但现在人还在昏迷状态,接下去该怎么办呢?

  老顾客跑前跑后像亲人一样

  “待会儿,我再去医院看看情况。”农贸市场门口,一个穿藏青色棉袄的中年男子,从饭碗里匆匆挖了几口饭后,就急着要出门。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