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检察动态 源头治腐案件快报 廉政建设 忏悔录
当前位置: 主页 > 检察 > 案件快报 >

行贿案缺侦查手段致发现难 方式远非单纯送财物_案件快报_商都网

时间:2011-05-27 15:42来源: 作者: 中国法律网
    甘肃省兰州市原市长张玉舜受贿80余万元受审,法庭上他反问“行贿人哪里去了”,被网友戏称为“寻行贿人‘我的手铐也有你一半’”。

  曾连续行贿15次、“官”至安徽省界首市人民法院院长的何涛,在收钱的两位中级法院院长被判入狱后,却毫发无损仍然得以连任,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在痛恨贪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行贿的巨大危害。

  “最高人民检察院不断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查处力度,正是对人民群众这种呼声的回应。”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有关负责人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不但要让官员不敢贪、不能贪,也要让行贿者不敢行贿、不能行贿。

  这位负责人坦言,打击行贿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仍然面临着很多实际困难。

  行贿方式远非单纯送财物

  光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才能高升。官场中曾经流传的这首顺口溜形象地刻画出,在某些人眼里,行贿成了搞活关系的“润滑剂”、解决问题的“通行证”、进行投资的“必要成本”。

  最高检反贪污贿赂总局有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行贿犯罪发案数量、涉案人员和行贿金额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发生的领域扩散,行贿主体逐渐多元化。

  与此同时,行贿犯罪的手段越来越隐蔽,方式已经远不是单纯送财物那么简单。比如:有的是设定债权、免除债务,提供高档娱乐服务、子女留学、住宅或者交通工具使用权、盈利机会、旅游、装修房屋等,还有的提供字画、古玩、艺术品等难以估价的物品,或者安排人员到垄断行业就业、提供工程承包或劳务机会、性服务及提职晋级等。

  再加上行贿人与受贿者往往事前有预谋、事中有串通,事后特别是案发后建立攻守同盟,以致查处这类案件的难度比其他刑事案件要大得多。

  “执法机关没有必要的侦查措施和手段,对行贿案件控制和发现的水平低,也是对行贿行为打击不力的原因之一。”这位负责人解释说,查处这种“一对一”的犯罪,如果办案人员不能使用一些秘密侦查手段特别是技侦手段,就很难获取有效证据。即使发现当事人涉嫌犯罪,却不能收集相应的证据,也难以追究其刑事责任。

  正当途径可获利益偏行贿

  某市一名处长涉嫌行贿,检察机关查明其为晋升副处级而向本单位领导行贿20余万元,并最终如愿以偿。检察机关认为,该处长晋升一事属不正当利益,应当追究其行贿罪的责任。但当地法院认为,这个人符合提拔条件,不属于不正当利益,最终对其行贿的行为不予认定。

  据介绍,近年来,行贿者的动机越来越复杂化,一些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就可以获得的利益,却偏偏要采取向有关人员行贿的方式来获取。如建筑商具备投标资质,为保证万无一失而行贿;企业为谋求上市、获取资金行贿;单位为集体福利和争取资金行贿等。甚至有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如“乌纱帽”,也可能随波逐流去行贿。

  我国刑法第389条将“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规定为行贿罪的构成要件之一,然而何为“不正当利益”、如何认定其内涵和外延,都存在较大分歧,最终影响了对行贿罪的认定处理。

  “这与立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操作性不强也不无关系。”最高检反贪污贿赂总局有关负责人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目前行贿犯罪的法定刑只有自由刑而没有设定罚金刑,以致行贿成本低,这也是行贿犯罪易发多发的一个原因。

  他分析说,实践中对行贿犯罪违法所得的追缴,一直限于因犯罪所获得的直接利益,对诸如以行贿手段得到交易机会,进而通过正常的生产经营获取利润这类间接收益如何处理,则不明确,行贿人就会去钻这方面的空子。

  处罚是轻是重须严格依法

  郭载国在承建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高级中学建筑工程过程中,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该校总务处原副主任郭再兵(已被判刑)行贿5次,共计7万元。在被追诉前,他主动向如皋市人民检察院交代了行贿犯罪行为。后经如皋市人民法院审理,对其予以减轻处罚,判处管制一年。

  像郭载国这种行贿人转为“污点证人”,被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的现象并不鲜见。按照刑法第389条规定,对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最高检反贪污贿赂总局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这是一项立法上的政策,从法律上明确对如实交代或者揭发、检举的行贿人给予从轻、减轻或者免予处罚,目的在于瓦解贿赂犯罪,加强对受贿犯罪的查处和打击。

  他认为,贿赂犯罪是当前反腐败斗争的重点,查处受贿又是查办贿赂犯罪的重点。为突破行贿人、加强对受贿犯罪的查处和打击,立法者做了这样的政策考量,是必要的。当前对行贿犯罪处理的轻或重,要客观理性地看待,但有一点必须明确,都要严格依法处理。

  有效打击和遏制贿赂犯罪,在总体思路上要坚持查受贿与查行贿并重,要做到统筹查处。在分析线索、研究制定侦查措施时,应当深入分析研究受贿、行贿线索的可查性,同时制定相应的侦查预案,使查受贿与查行贿工作同时部署、同步推进,确保加大依法查办贿赂犯罪的力度,推进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这位负责人表示。本报记者李娜
 

责任编辑:毛霞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