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的通知来源:作者: 发布部门: 江苏省政府发布文号: 苏政发[2002]9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现将《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02年7月26日 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年) 第一篇 总 则 第一章 编制目的与原则 第一条 位置与范围 江苏省简称苏,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地处中国南北结合部以及沿海经济带与长江、新欧亚大陆桥经济带的结合部,东濒黄海,西连安徽,北接山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全省面积10.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6%。江苏省2000年行政管辖13个省辖市、31个县级市、33个县、44个区、1966个乡镇。 第二条 人口与经济 2000年末全省总人口为7327.24万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较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1.49%,城市化水平在全国位居第七位。 2000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8584.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400美元。江苏省人民生活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上水平。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教育、信息等增长较快。2000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12.0:51.7:36.3。 第三条 编制目的 为江苏旅游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蓝图;培育和推动旅游业发展,使之成为江苏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提升江苏在全国旅游中的地位,使之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驰名的旅游目的地以及中国出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增强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效应,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水平。 第四条 编制原则 营销导向:将江苏视为市场导向的企业,将江苏旅游未来发展视为面向市场的产品,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开发、包装和营销; 适度超前:江苏省旅游发展要超前于本地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和全国旅游发展的平均速度; 市场运作:要充分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挖掘市场在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的能力,在旅游公共事务中积极引入工商管理的观念和方法; 协调发展:与全国和周边省市的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与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及区域布局相结合;与城市、土地、交通、环保、文保等专业规划相结合;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中点、线、面的关系,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官产学民媒”良性互动:坚持政府导向、民众参与,充分发挥“官产学民媒”良性互动的效应,促进旅游最大限度发展; 可持续旅游:注意处理好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关系,处理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 第五条 编制依据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包括: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江苏省人民政府,2001年3月; 《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篇)》,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1998-2020年)》,江苏省人民政府,2001年7月; 《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1年12月;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年11月;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 关联法规: 第六条 规划期限 2000年为规划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分近、中、远期。近期为2001-2005年;中期为2006-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第二篇 环境分析 第二章 历史与经济、社会环境分析 第七条 旅游发展阶段 建国以来江苏省旅游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接待事业型阶段(1949-1977年):旅游在性质上为非盈利性的事业,以接待为主要任务,文革期间趋于停滞; 转型阶段(1978-1990年):旅游由接待事业型向产业型发展转变,旅游发展加快; 产业化发展阶段(1991年至今):在市场发挥日益重要作用的同时,旅游成为产业,增长方式以外延为主。 第八条 旅游发展经验与教训 江苏省旅游业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快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依托经济、服务公众作为发展的立足点;把政府主导、社会齐上作为发展的动力;把丰富产品、拓展市场作为发展的核心;把协调配合、优化环境作为发展的保障。与此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应该更加注重市场营销导向;注重产品、服务和体制的创新;注重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注重旅游与自然、文化和社区的和谐共处;注重规划的宏观指导和实施;注重培养产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第九条 经济环境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日益明显。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速度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大幅度地加强双边与多边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对中国旅游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中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已经提前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并顺利迈开第三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北京等省(市)将在规划期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国家将大力发展服务业,并把旅游和文化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增长点;国家确定江浙沪旅游区为全国旅游发展四大核心区之一。 沿海、沿江以及沿新欧亚大陆桥地区将是全国经济增长率相对较高的地区;上海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能力的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和我国三大国际枢纽机场之一; 规划期内人民币会实现自由兑换; 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强劲,并成为欣欣向荣的朝阳产业。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800美元,进入旅游的高收入弹性阶段,旅游需求快速提升; 第十条 社会环境 中华文化将逐步成为世界文化格局中引人注目的一极; 世界和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江苏省及上海、浙江等省市成为城市化先发地区,达到更高水平; 国家推行长假期制度和带薪休假制度,居民闲暇时间的利用更趋弹性化,旅游需求个性化和旅游产品多元化增强,散客旅游、出游次数超多,停留天数趋短;中产阶层总量迅速扩大,拥有私家车的家庭将大量增加,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 奥运会、全运会等重大体育活动和各种经贸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上海过境免签时间的延长乃至今后沪、宁两地落地签证政策的实行将为江苏入境旅游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技术环境的改善将有力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市场、分销、销售和传播会带来深远的影响,随着电子商务的推广,扩展了服务性产品的营销渠道;交通技术不断提高,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国际、国内旅游的可达性将大幅提高;新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更多的现代建设成就成为重要的景观和资源。 第三章 资源与市场分析 第十一条 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旅游资源典型性和过渡性兼备,旅游资源多样性和人文资源品位高在全国居于比较突出的地位。 第十二条 旅游资源结构 自然与人文交融,以水见长的人文化的自然旅游资源在全国别具一格,成为著名的中国水乡;以“古都名城、吴韵汉风”为主脉的自然化的人文旅游资源具有世界级影响力。 第十三条 资源空间分布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密集,苏南地区尤为突出,是全国旅游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旅游资源空间组合良好,形成了沿长江、环太湖、沿海、楚汉文化、徐宿淮五个旅游资源集聚组团。 第十四条 旅游资源开发的区域条件 旅游资源开发的区位、交通、市场、资金、人力、技术、管理等区域条件总体上是十分优越的,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第十五条 入境市场地位 江苏是我国重要的入境旅游大省,居于全国前五名,旅游接待人数和外汇总收入持续增加,但人均外汇收入却有所下降。 在入境游客的构成上,全国主要以港澳台游客为主体,江苏以外国人为主体,其次是台湾同胞、港澳同胞。 入境旅游花费以交通、住宿、购物为主,三者所占比例超过60%,长途交通花费较低;同时,游客的消费偏好呈多样型发展,对娱乐、购物的需求呈现扩大态势,而餐饮花费相应有下降趋势。江苏旅游购物具有一定优势,与全国其他旅游发达省份相比,游客购物花费比重及总量都居前列;而娱乐花费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江苏对外开放程度和文化大省的地位不协调,尚待挖掘。 从游客的评价来看,入境游客对江苏省的服务质量和文物古迹资源普遍持有很高评价。 第十六条 入境市场地理细分 入境客源地分布广泛,按照地位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可划分为:亚洲市场(以台湾、港澳地区以及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为主)、美洲市场(以美国为主)、欧洲市场(以德、法、英、意等西欧国家为主)、大洋洲市场(以澳大利亚为主)四大板块。 从单一到多元、从波动到稳定是江苏省未来海外客源市场格局的发展趋势。亚洲是20年内最重要的客源市场,其中,港澳台、日本、韩国、东盟等东亚地区的客源仍然是旅苏市场的中坚力量,印度等南亚国家将逐渐成为新兴的客源地;而美洲、澳洲市场增长势头强劲,美国依旧是主导力量,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市场潜力巨大;欧洲各国的旅游市场变化较大,但总体会有较快的增长。 第十七条 入境市场人口细分 从年龄看,以25-64岁的中、青年市场为主体,但14-25岁年龄组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岁以下年龄组的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职业看,文教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以及无职业人员比重较高,其他职业人员(包括学生、退休人员)的比重低。 第十八条 入境市场行为细分 从旅游动机来看,以观光旅游为主,近年来商务旅游、文化旅游市场的增长较快;从旅游组织方式来看,团队组织比重高,散客比例较低,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使入境散客旅游有较快增长。 第十九条 国内市场地位 江苏是国内旅游大省,旅游人数以及旅游收入在全国省市中位居前三。而且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突出表现在文物古迹、江苏美食等方面。国内旅游消费以长途交通、住宿、餐饮为主,弹性消费内容应进一步挖掘。 第二十条 国内市场地理细分 国内客源地域分布广泛,但按其重要性并考虑到地理空间的连续性,可以划分为三级市场,而且未来这种格局将不会有很大变化。一级市场即华东地区,其主体地位不会改变,江浙沪的核心地位会更加突出,而福建、安徽、山东有望成为该区新增长点。二级市场分布在华北、华南、东北、中南地区,其中京、粤、津、辽、豫、鄂等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成为区域市场的重点。三级市场即西北、西南地区,而重庆、四川的地位更为突出。 第二十一条 国内市场人口细分 从年龄看,国内市场集中于25-44岁组的人口,而青少年市场和银发市场的开发相对不足。从性别来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但女性市场增长迅速;从职业来看,以服务商业销售人员、政府工作人员、职员为主,离退休人员、学生的比重较小。 第二十二条 国内市场行为细分 从出游动机来看,在未来3-5年内,整体上以观光为主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不过度假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以及各种专项旅游也将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从出游方式来看,以散客为主并日趋增长,但散客平均停留时间趋短、人均花费也将减少。 第二十三条 省内市场 省内居民出游率较高,“江苏人游江苏”是江苏市场的重要主体。从区域分布来看,省内市场从南到北呈梯次发展,以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的苏南地区为主体,苏南人游苏南在现阶段仍然是主要模式。但随着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以及苏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苏北人游苏南、苏南人游苏北将会加快成长。按城乡来看,“城里人游乡村,乡里人游城市”均有加快增长的潜力。与此同时,江苏居民出省旅游发展迅速,“以出促进”模式升温。 第四章 竞争-合作分析 第二十四条 竞争-合作者格局 江苏旅游竞争-合作者划分为区域竞争-合作者和全国竞争-合作者两个层级。区域竞争-合作者即以江浙沪旅游区为核心的周边省市--上海、浙江、安徽、山东,它们与江苏毗邻,旅游联系密切,是江苏最主要的竞争-合作者。全国竞争-合作者即区域竞争者以外的竞争者,它们地理上相距较远,与江苏竞争与合作的机会相对较少。其中,粤港澳旅游区、环渤海旅游区以及云南与江苏旅游竞争和合作的机会相对较多,北京、广东、福建和河南与江苏旅游竞争和合作的关联更为突出。 第二十五条 与主要竞争-合作者关系的性质 江苏与上海旅游竞争-合作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腹地与门户相互依存关系,上海作为江苏旅游发展门户的地位将愈加显著,江苏要进一步密切与上海的联系并以此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二是深厚的文脉、地脉、人脉关联和双方较大的旅游产品差异,使江苏和上海互为重要客源市场,两个区域之间的潜在合作空间巨大;三是虽然两者在旅游产品上的互补性远远超过替代性,但仅就都市旅游产品而论两个区域之间存在强力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其中,前两者是最基本的和最主要的。因此,江苏与上海的合作关系远远大于竞争关系。 江苏与浙江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相似性,而且拥有上海这个共同的旅游门户。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一方面两者在开发同类旅游资源、同类旅游市场以及利用和争取共同的对外门户--上海方面存在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两者在应付外部条件变化、争取共同利益方面存在巨大的合作机会和空间。因此,江苏与浙江旅游竞争与合作并重。 江苏与安徽旅游发展呈现核心一边缘格局。一方面,江苏旅游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优于安徽;另一方面,江苏人文旅游资源相对突出,而安徽自然旅游资源相对突出,旅游资源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因此,合作是江苏与安徽旅游发展关系的主导方面。 江苏与山东旅游发展存在比较密切的合作关联,尤其是苏北、苏中地区与山东旅游互动较为密切,两省互为重要的客源市场和目的地,合作潜力空间巨大。山东滨海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等对江苏构成一定程度的同质竞争。 第二十六条 主要竞争者的战略行为 浙江已经在民营资本介入、旅游区(点)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等方面形成了相当的先发优势。今后,对江苏构成挑战的战略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力争率先实现与上海的一体化,在利用上海旅游市场和发挥上海旅游门户作用方面建立先发优势;培育和扶持旅游中心城市,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力争抢先在市场上树立起既符合旅游者需求又能充分体现江南特色的旅游城市品牌形象,如杭州提出爱情之都、休闲之都的市场定位。对此,江苏应切实加快旅游产品开发,提高旅游发展的组织化、集约化、市场化程度,鼓励和推动民营资本介入、全面导入现代企业制度并最终完善旅游经营体制。 福建依托“侨乡”的独特优势提出“山海联动”的战略方针,发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场、形成大产业。为此,江苏省应同样树立大旅游观念,积极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推动敏捷旅游的实现,强化市场渗透,以特色促销争取台湾客源。 山东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功能,推动旅游产品的创新,特别突出休闲度假的开发力度、强调走国际化道路。为此,江苏省也应积极加大政府投入,拉动旅游经济跨越式增长;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集约增长战略和空间扩张战略等进行积极应对,强化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获取竞争优势。 第五章 优劣权威分析 第二十七条 发展优势 区位优越。江苏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紧邻将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的上海。同时,江苏也是沿海、沿江、新欧亚大陆桥等人口、经济密集带的结合部及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结合部。江苏地缘上的优势使其成为中国对外商务经济和旅游经济的直接腹地,从而有能力成为国际旅游的门户和国内旅游的核心。 可进入性强。已经形成以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等为节点的发达航空运输系统;境内运力强大的铁路网成为周边省份和中远程游客进入江苏省的主要通道;已经形成网络化的高速公路体系,过江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快。 区域需求优势。江浙沪富庶的居民具有较高的出游能力,而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继续扩大旅游需求。江浙沪居民综合素质较高,对旅游时尚的跟进超前于其他区域,为旅游发展指示导向并延长生命周期。 旅游资源丰富。以水为载体集东方水乡之大成,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主题;曾间断而又多元并存的文脉传承从时空三维角度塑造旅游开发格局;有独特性的人居环境;旅游建设资金充足,资金动员潜力大,人力资本充裕。 行业先发优势。江苏省旅游发展起步早、速度快,根基扎实,旅游业增加值已经占到GDP的3%以上,在全国省域体系中居于前列,旅游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信息、金融、教育等外延服务能力较强;多年来积累了相对丰富的旅游经营管理的经验、知识和人力资本,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旅游产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关联产业优势。江苏省产业部门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能够为旅游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并且在旅游经济活动的带动下也能为其自身培育出新的增长点;江苏省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部门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可从资本运作、技术引进、社会化专业服务、后台保障等方面实现旅游开发的“高级化”。 战略性政策优势。江苏省地处全国战略性旅游空间格局四个核心之一的江浙沪旅游区,将得到发展政策上的适度倾斜。江苏省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旅游发展,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及促进苏南、苏中、苏北整体协调发展的有力手段,在区域内部相对地位的提升无疑是大发展的巨大动力。 第二十八条 发展劣势 市场占有规模不足。江苏省旅游发展虽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在全国旅游市场上的份额较低,与京粤沪仍有相当距离、与浙闽鲁没有拉开距离。 观念与机制比较落后。旅游区(点)企业化经营观念和市场运作机制滞后,缺乏应变能力和开拓精神。新的投融资观念与管理机制薄弱,忽视品牌特别是联合品牌的打造。 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休闲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开发尚没有形成优势;苏南、苏中、苏北旅游发展不均衡,大量旅游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产品创新不足,旅游发展主要局限于以传统产品进行市场渗透和开发,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系列。 旅游资源持续利用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旅游区(点)周边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工农业和城镇的快速发展污染了一些景区周围比较脆弱的环境,影响了高质量旅游产品的开发,制约了旅游发展。 旅游投入不足。有效资金投入数量、渠道与旅游大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相当的差距。旅游基础设施、新产品开发、原有产品升级换代以及配套服务设施整体建设缺乏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资本运作,政府引导性投资、民间资本跟进等尚未形成态势。 第二十九条 发展机遇 旅游需求进一步扩张。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旅游需求总量将进一步扩张、提升。中国加入WTO、成功申奥等重大事件极大地拓展了我国居民旅游需求增长的空间。江浙沪旅游区作为中国旅游发展的龙头之一,其区域内部旅游需求增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综合发展的竞争优势,必将成为旅游需求增加的重要中心之一。 可利用的资源供给渠道和供给能力提高。文化、信息、房地产、建筑、制造等重点产业同旅游产业的交叉和互补能够创造新的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市场、增加旅游供给;旅游资源的供给将呈现全民化、社会化和多层次化特征,“天地生处处是旅游产品、老中青人人是旅游主体”的发展理念得以实现。与此同时,吸引物的营造将产生新的突破,政府支持与民间介入将改变旅游投入不足的局面。 旅游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增强。Internet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旅游交易效率和服务质量,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构建全球化、网络化的旅游经济,拓展旅游市场;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则适合于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历史资源丰富的江苏省再现昔日景观,建设精品,如再现乾隆下江南的空前盛况、“百万雄师过大江’等历史场面的恢弘气势;旅游信息平台的建设,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使游客了解和实施旅游的途径和方法更为多样、直接和迅速,便于实施实时营销,提高游客的进入意愿;环保技术进步将改善江苏省旅游整体环境,提高产品承载力和诸多水缘、水上旅游产品的利用效率;文保技术进步能够延长传统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扩展原有旅游区(点)的游览空间,增强直面游客的亲和力。此外,建筑、交通等技术的发展都将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激发专项市场,促进旅游供给增加。 对内对外通达性全方位提高。一方面,在规划期内,伴随国家交通体系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外埠游客到江苏旅游的“道路”更为通畅;另一方面,在国家基本建设领域以外,江苏的对内、对外交通体系和旅游交通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在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对内、对外通达性的同时,随着江苏旅游体制改革和旅游与交通、环保、土地、海关等部门合作力度加强,旅游体系软环境的改善也将提高对内、对外通达性,满足游客需求。 第三十条 发展面临的挑战 更趋多边化、国际化的激烈竞争。中国加入WTO,进入全球经济网络,使江苏省直面更趋多边化、国际化的激烈竞争。江苏旅游在服务和产品上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与其他产业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江苏旅游要全面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调整旅游中介、饭店、旅游区(点)等的规模结构和经营模式,率先全面推行ISO9000族管理体系、ISO族环境体系,形成规模化、市场化、梯度化的产业体系,从而提升江苏旅游品质。 旅游需求结构高级化。在旅游需求总量增加的同时,旅游需求结构不断升级,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兴起,传统观光旅游产品需求比例下降,已经开始从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导向观光、休闲度假并行转化。而目前,江苏省成熟旅游产品主要集中于观光产品,度假和专项产品的不足将使总体供需结构面失去均衡,从而使江苏旅游面临严重的危机。 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对传统旅游发展方式的挑战。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游客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也使旅游区(点)的外在风貌毫无隐秘的展现在游客面前,使游客对旅游产品的神秘感和新奇感下降。与此同时,随着全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同,盲目的、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旅游方式必将被摒弃。在这种前提下,传统的不适应旅游可持续发展和信息时代要求的旅游发展方式将受到新兴旅游发展方式的冲击。 潜在的“边缘化”威胁。由于可进入性提高,使游客“游”的成分更加集中于旅游区(点),而旅游六要素中的其他成分则将主要集中于重要的城市或区域中心,次级区域中心的发展受到“阴影区”效应制约,成为发展的“边缘区”,对当地旅游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从省域系统格局来看,在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上海的旅游发展关系中,整个江苏旅游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从江苏省内部来看,也可能出现各地区之间的旅游发展边缘化,进而加剧江苏内部各地旅游发展的不平衡,苏中、苏北地区受到的冲击将尤为严重。 浙沪旅游一体化先发优势的威胁。近年来,浙江不断强化与上海的联系,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与上海的联合发展。如果浙江在江浙共同依托上海门户发展的过程中打破目前的均势发展格局,形成浙沪旅游一体化,则将对江苏旅游造成极为严重的冲击。一方面,旅游行为特别是短期旅游行为都具有很强的惯性或者称为路径依赖,一旦浙沪旅游一体化格局形成,上海游客在资源禀赋极为接近的江浙旅游市场中的选择偏好将发生根本性改变,江苏可能丧失大量的上海客源,由此所引致的连锁效应还将使江苏丧失大量的以上海和浙江为第一目的地的游客。另一方面,“锁定效应”往往影响重复性旅游行为,浙沪旅游一体化格局将把江苏“锁定”为江浙沪旅游区中的次级区域,必然导致江苏旅游“边缘化”,特别是随着旅游者的口碑相传,这种认识将随着旅游的发展不断深化,从而直接导致江苏旅游发展进入恶性循环。 第三篇 目标与战略 第六章 发展目标 第三十一条 发展目标 总目标:规划期内,江苏旅游要为旅游者持续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国内外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并形成强大的旅游竞争优势,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驰名的中国旅游强省。 阶段性目标: 200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增加值比2000年翻一番,旅游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0%。 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增加值再翻一番,实现旅游倍增计划,旅游业成为江苏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力争成为我国入境旅游第二战略集团龙头和国内旅游第一战略集团领头羊。 2015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驰名的中国旅游强省。 2020年:旅游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江苏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我国重要的出境旅游客源地。 第三十二条 入境旅游指标 规划期内,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在2001-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2020年分别保持7.5%、7%、6.5%和5.5%的年平均增长率水平,到2005、2010、2015和2020年分别达到231、325、445和580万人次左右;旅游外汇收入增长速度高于接待人次增长水平,同期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4.6%、12%、10%和8.5%左右,到2005、2010、2015和2020年分别达到14.3、25、40和60亿美元左右。 第三十三条 国内旅游 规划期内,国内旅游接待人次在2001-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2020年分别保持8.5%、8%、7.5%和7%的年平均增长率水平,到2005、2010、2015和2020年分别达到、、、万人次左右;旅游收入增长速度高于接待人次增长速度,同期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6.1%、15.1%、11.5%和7.5%左右,到2005、2010、2015和2020年分别达到1240、2500、4300和6200亿元左右。 第三十四条 旅游总收入 旅游总收入2001-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2020年分别保持16%、14.7%、11.4%和7.7%的年平均增长率水平,到2005、2010、2015和2020年,江苏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1358.8、2700、4630和6700亿元左右;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当年GDP的比例分别达到10.2%、14.4%、17.6%和19%左右。 第三十五条 旅游增加值 到2005、2010、2015和2020年,江苏旅游增加值分别达到556.4、1140、2000和2900亿元左右;旅游增加值占当年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2%、6.1%、7.6%和8.2%左右。 第七章 总体战略 第三十六条 指导思想 苏旅游以“优雅”见长,为获取旅游发展的竞争优势,必须把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作为长期工作重点,把“别具一格第一、兼顾低成本要求”作为统帅旅游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 别具一格第一是指江苏省旅游发展必须把通过产品和服务、以及旅游目的地在结构、质量、设计、包装、营销等方面的独特性所能获取的市场竞争优势摆在第一位。但是,树立和保持别具一格需要较高的投入和成本,从而可能降低成本和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如果因独特性所带来的竞争力上升不能补偿因成本上升而丧失的竞争力的话,江苏就会在激烈的旅游竞争中失去优势。因此,在树立和保持别具一格的同时,必须兼顾低成本要求。 第三十七条 发展战略 多元化经营战略。一要实现观光、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协调经营;二要实现国糚璧p怀生滧砆&单T嬨庩鵩_钝$兤36銷樮ti嘝瘛j吥'k埏)2%2Y躴)?麃L-)<嫃雅t皊-R~%滙鞪GD呀M pB帥枠)╚梻z苀囬Rj匉-0龍灪訌pUa"嘋鞌o榤蛘鯊欑繝6]其d魫h\芎7娳*h>涘艉:齮47蜿t姦嚮@1蹇裏KP性娜茉如Q║]潴B8o螃沓@AN4D 澩麗&b&靘-i篈[:蔊楒r嚐$juKK'归轶蒹駍焚猷鍵岷 ⿵S1&U躷Β纷v/VyGv逅玾(墹T禋h賋:<i蘦a{x;T苁罐靴剑7Z钣nN]灜)埈e烹钒W;锰7'N,畧_ l嵰P,93!躸潸?S熲绶#.&Jcv搔#畔=偈對锤 G,)l褂嫰劻蕶rE嚑q_c=谮Ir媼搟w-铐専4稑颐蚮娡驝Jl擼婃)m~>Du@X$tKr黻炒r=>唬Y旘﹖$鉯O護踥鮼;=倝#y荺峰r秶佪T硿o槺0x=g瀂長,燶~曆_)T瞭f殶K-呅栉3搻S豊?i 腷%鵛!x饆.費i撚0B蒑.>8蒚Y供返椀!C洟z蠜僽L暁褃2思+礑垌飥輺z馹粊麿M逕2\バ \浯N`銀枭伝"zK,MI紳4 堫儢x髈8 7.o╁覄!oa$4汔B:B(UP拷+涎沕j灝yL5v-AAPg國L訵貌7O扥&bj镀P椸茧}>~甫!C=儯鐞枓溾W:^}欮1鎃r/咎Wm佊俟w棾le'-E +陿NUC埼j{舁oW鞳0アw鏡弁)'iF4D*體w仃磅蜾鵗谓` + 帠显q欥`鮺Q陗\侠 薴e秸腢臐媼f;$#煯膣<糳嗄翩鸲挨8}胡诙鎳J侘O(睃忘骷' 韲$漛$U①W昹v5tkEQ`{J;8$N5(dx)橢M)6攨庉_至x罿,+2钮M銡妽8-)e臔\儍蜤枔&薢b w?{`萈5譫0烂闐誝U慤v⒚E姀"蔈庘势躲鋌8;~揊<&撼炋釀!EwVFQ罄>y5/UW25Z歀cj2菔"2犰峡康H!哦犉閊伊c匃;瑽害蓼{企)O醧齣~檖`邀孥 銘;O旪u茿tF袮 木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