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合同 购房 消费 继承 收养 土地 移民 妇女 工程 物权 债权 公司 交通损害 医疗 婚姻 劳动 房产 民法 生产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商 > 损害 >

理解著作人身权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时间:2012-04-25 01:00来源:从新开始 作者:___苏 中国法律网
  对于著作人身权的权利定性,向来存在“著作性人身权说”和“人身性著作权说”两种不同观点。   “著作性人身权说”认为,著作人身权仍然是人身权,只不过是一种“著作性人身权”。著作人身权被规定于著作权法,完全是为了处理法律关系的便捷,并不影响其人身权的内在属性。“人身性著作权说”则认为,著作人身权虽然具有一定的人身属性,但它与人身权存在本质的差别,所以它并非传统的人身权,而只是一种“人身性著作权”,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和存在价值。   立法解读与审视   法学理论是立法的一面镜子,“著作性人身权说”和“人身性著作权说”的对峙,实质反映的是各方对著作权立法认识上的严重分歧。为此,重新解读和审视著作权立法,势在必行。   从立法的文本进行考察,“著作人身权”显然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你知道领结婚证的手续。因为无论是现行著作权法,还是根据著作权法颁布的实施条例,通篇都未出现“著作人身权”的字样。同时提到“著作”和“人身权”的,是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即“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难道“著作人身权”就是“著作权中的人身权”,或者说是一种著作性人身权?为了检验这一论点的科学性,必须对有关著作权立法进行重新审视。   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二款和第三款规定,第一款中的第(五)项至第(十七)项权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著作财产权,可以被许可、全部或部分转让给他人。对于剩下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著作人身权,是否能够许可和转让,则未置可否。这表明,在著作人身权的许可和转让问题上,著作权法是留有回旋余地的。   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据此,著作人身权也完全可能不属于作品的原始权利人——作者。这与人身权的本质属性是背道而驰的,因为迄今为止,我们所说的人身权,其主体都只能是原始权利人,即便是法律本身也不得创设例外。试想,由“本人”以外的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或名誉权,将是多么不可思议和让人无法接受的。从这一点来看,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或者“著作性人身权说”,其合理性都是值得怀疑的。   著作权法第十七条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该条中,所谓的“著作权的归属”“通过合同约定”,本质上就是著作权的转让。此处的“著作权”没有任何限定,实际上是对著作人身权可转让性的承认。但这同样不符合人身权的基本属性,因为不可转让性向来是人身权与财产权的重要区别。对此,“著作性人身权说”和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都无法作出圆满的解释。   结合《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下称《条例》),“著作性人身权说”的缺陷就更加清楚了。《条例》第八条第一款,也属于对各种著作权的列举性规定。不同的是,《条例》没有像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那样冠以“人身权和财产权”的称谓,而只是统称为“各项权利”。同时,《条例》第八条第二款和第三款还明确规定,发表权、署名权和修改权等著作人身权是可以转让的,与著作权法的含糊其辞形成了明显的对照。《条例》颁布时间晚于现行著作权法,不可能不参考著作权法的规定,但对于著作人身权却采取了不同的立场,这只能说明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是存在问题的。   可以说,“著作性人身权说”只是形式上契合了著作权法的个别条文(准确地说是第十条第一款),却忽略了著作权法的整体要求。相比之下,“人身性著作权说”可能更为接近著作人身权的真实面目。   反思:从著作人身权到人身著作权   应该看到,著作权法在经过全面修订后,还出现了第十条第一款“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这样的误导性规定,绝不只是简单的立法偏差或失误问题,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民法研究谈权利必言其定性,谈定性必言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归类。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两分法,逐渐演变成为权利研究的一种固定套路和思维定式,甚至到了不分类就无法研究权利的地步。关于印发淮安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的通知。但对于公司法中的股权、著作权法中的著作人身权等许多新兴权利,两分法却频现疲态,不了了之。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对于新兴私法部门及权利而言,两分法这种非此即彼的研究方法可能并不合适。因为讨论来讨论去,大多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很难分出高低上下,更不用说有意义的结论了。   诚然,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两分法,的确增进了我们对权利本质的认识,也对某些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启示,但两分法产生于传统民法,决定了其有效范围也主要是传统民法及其各项权利。新兴的私法部门,无论产生背景还是作用方式,都与传统民法具有很大的不同。将两分法盲目照搬于这些领域,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徒增理解上的烦扰。   对于著作权法来说,它虽然广义上属于民法的范畴,但涉及到具体问题时,却常常是知识产权法的特性更为突出。不只是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分类,许多传统民法概念和理论,到了著作权法领域,都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这一点,我国知识产权法泰斗郑成思先生早已反复强调过。著作权法需要的是更为具体、实证的分析方法,人身权和财产权两分法等抽象分析工具已越来越不能适应这种需要。这是传统民法学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正是在这一点上,“人身性著作权说”才有了其独特的优势——它冲破了两分法的羁绊,以著作权这一新兴权利为立足点,具体分析权利结构、领悟权利实质,符合著作权法的内在需要和发展趋势。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有理由质疑“著作人身权”概念本身的科学性。“著作人身权”这一术语中,“人身权”是主语,“著作”只是定语,望文生义,很容易使人以为它就是人身权,而与著作权无关。根据笔者的切身观察,即使是专门研习法律的人,如果对著作权法不甚熟悉,这样的误解也时有发生。也许正是出于这种顾虑,著作权法学者才越来越倾向于放弃“著作人身权”的称谓,转而使用“精神权利”。或者如谢怀栻先生所倡导的,直接提及具体的权利类型,比如发表权、署名权等,而不提及诸如“著作人身权”这样的权利总称。   “为了使我们的主张不致流于武断或空洞,我们就得把范本作为它所是的东西,作为参照物——就像作为一把尺子——摆在那里;只有这样做,而不是把范本当作现实必须与之相应的成见。”维特根斯坦先生的这番论述,对于我们的著作人身权研究,可能同样不无裨益。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