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合同 购房 消费 继承 收养 土地 移民 妇女 工程 物权 债权 公司 交通 损害医疗 婚姻 劳动 房产 民法 生产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商 > 医疗 >

"应急自救"亟待补课

时间:2012-01-08 13:24来源:小小妖 作者:飘零的浮萍 中国法律网

 对于“读报不读数据”的朋友,我有一劝:这一回的数据,务请耐心点儿读下去,因为兹事体大,性命交关。
  
  怎么不是呢?“调查显示,我国46%的民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了解十分有限,26.6%的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应急者,自救也,岂容疏忽,岂容“根本不了解”?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近日出席中国红十字会主办的博爱论坛时,为国人的麻木不仁焦虑不已,用数字来大声疾呼。
  
  分析到具体项目,数据更令人忧心。比如最常见的灾害——火灾发生之际,竟然有“48.6%的民众在火灾发生时不懂得如何逃生自救,52%的人甚至不认识消防安全标志。”这还是讲的事发之后的懵懵懂懂,那么事发之前又如何?“从已经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看,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民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所致。”原来,就是由于疏于防灾意识,于稀里糊涂之际,弥天大祸轰然而至。
  
  总起来说,据闪淳昌介绍,在我国,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每年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人数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依我看,比起6000亿元这个数据,200余万人的伤残更令人难以忍受,更别提20万亡者了——真是“新鬼愁闷旧鬼哭”啊!
  
  结论很清楚,就该动员起来,给国民补上这应急自救课。可惜,我们以往太疏略于此了。
  
  记得很早了,大约10年前了,在一个缅怀追思英雄的座谈会上,大家都沉浸在崇敬之中——一名青年职员,多么年轻的生命,学会医疗。却为了在返乡探亲期间,抢救一名落水者而英勇献身。像每一回参加类似的聚会一样,我作为采访者照例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总是精神顿趋净化,心境渐呈升华。然而那一回又有不一样,它给予我更深入的思考,只因为英雄的祖父表示了独特的歉疚:“是我教他游泳的,可惜我没教他这一招:救助落水者该从人家的背后出手,这样才不会被求生心切、失去自控的对方缠住。缺了这一课,我对不住他。”
  
  自然没有哪个心智健全的人会来责备我们的老前辈,倒是跟他一样惋惜:只须事先掌握一点水中救人的常识,学会医疗。英雄本来可以不死的。初阳喷薄的年华,来日方长,他本来可以一路高歌猛进,为社会作出多少贡献。
  
  我们又该感谢老人家,他其实道出了一个带普遍性的缺漏:没有什么地方在重视、在研习因应灾变的学问呢。二十几年前为了哈尔滨那场大火(地点似乎是在白天鹅宾馆吧,一个美丽而惨白的名字),罹难者甚众,却有一队训练有素的日本旅游者死里逃生,人们惊叹过、呼吁过。对比一下医疗。可是事过境迁,又终究没当它一回事。从“心理卫生”到“法律常识”、“环境保护”、“电脑上网”……新课目何其多也,不知为什么,就是总轮不到“应急应变”的份。难怪目之所及,每遇灾变,我们的同胞受害受损比例居高不下;救人英雄的死难率也就令人遗憾,格外的高了。
  
  一名游历过半个地球的友人,说起有的国家的老百姓,家中常年备足灭火器、救生绳。“人家书橱里也会放置防灾应变常识的小册子,随手可翻,有空就读嘛。”应急应变,既为常识,绝无高深之理。只是你不翻、不屑一顾,也绝无生而知之之理。莫要“手电筒光照人”——手头借得一本《实用应急应变手册》,打开考考自己,真叫人汗颜(当然全是冷汗):高楼起火咋办?我的下意识是赶紧乘电梯开溜,岂料大错!因为“电梯可能出故障,万一卡在途中,会被活活烧死”。夜间闻到煤气味咋办?我想自然该先开灯察看再电话报警,又是全错!手册的答案是此刻使用厨房的电话、电器都可能引爆煤气。
  
  常识缺乏,源于观念缺位。我实在欣赏人家这种务实观念。生活,生活,须知全部就建筑在一个“生”字上。学会自我救助,有生命为奠基,然后才可以谈什么爱情、哥们、薪俸、级别、私家车、高学位。忙碌于万丈红尘,岂可一日忘之?这叫分清主从。还要分清真假。中国人忌讳太多。从前在我们乡下,临家人出洋或赴外埠打工,孩子言不可及“翻船”、“火烧”、“水淹”,甚至跟“翻”、“淹”之类谐音的字眼也避讳,否则就大不吉利,该打屁股了。他们不懂得,绝对安全的前程不过是一种幻象,危险却是一种真实,需要研讨和应对,需要补一补常识。“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概率确实小,但它绝对存在。
  
  说是“万一”,小概率却也在放大。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南海北都有钱去旅游,虽说早已超越了“行船走马三分命”的时代,但是人在旅途,人际碰撞率高,周围变数大,风险必然上升。福兮祸所倚,有啥办法?东西都买得起了,不但城市,连乡村里都随处可见冰箱、彩电、VCD、电脑,触电和起火的可能性难道还能不大起来?所以,“万一”在变成“万二”、“万三”,以至某种特定环境下的“万百”、“万千”。不要再延宕,“应急自救”这门课,是急不可待了。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