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萧山区境内面积1420.22平方米,28个镇(街道)、411年行政村,158个社区。萧山本地户籍人口122万,外地在萧民工80万。近几年来,杭州市萧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业务指导下,依靠各镇街和区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局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面对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扩张时期出现的劳动保障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为动力,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创新劳动保障社会管理,有力地促进了萧山劳动保障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萧山创新劳动保障社会管理成效显著 ——就业工作水平有新提升。今年上半年,萧山区坚持把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重细节、重落实、重基础、重创新、重实效,举办“创业服务周”活动。通过创业项目成果展、人力资源交流会、妇女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讲座等一整套声势大、群众参与面广、成效突出的系列活动,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营造鼓励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全民创业活力,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扶持就业、培训促进就业、服务保障就业,加大了就业帮扶力度。截止6月底,全区共新增就业人员人,完成市级目标任务的100.21%;帮扶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6350人,分别完成市级目标任务的89.88%和211.67%;组织失业人员培训2767人,其中再就业培训1959人,完成市级目标的59.36%,适应性培训808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7%,创历史最低,达到杭州市下达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的目标要求。与此同时,对全区28个镇(街)、萧山开发区管委会、158个社区、411个行政村共600名劳动专管员进行就业工作业务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全民社保”扩面有新提升。上半年,萧山区净增企业社会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分别为、、、、人,分别完成杭州市下达目标任务的193.1 %、450.%、275.4%、452.48%、226.7 %。截止2011—6月底止,全区累计参加各类社会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人数达到(萧山籍人)、(萧山籍人)、、、人。与2005年末全区社会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总参保人数、、、、人相比,分别增加、、、、人。按照区劳动保障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底实现“全民社保”目标,社会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目标总人数分别应达到100、135、70、45、45万人。以此目标计算,到2011年6月底,萧山的社会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已完成“全民社保”目标比例分别为71.66%、83.31%、97.15%、99.01%、98.15%(按萧山户籍应保人数计算)。萧山正加速向全民社保目标迈进。 ——和谐劳动关系有新提升。上半年,萧山区委区政府围绕“让广大职工更体面、生活有尊严,让广大企业市场竞争力更强、发展更健康”这一根本,在全区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工资保障、人文关怀、公共服务、社会责任、和谐文化、维权机制、企业党建、创建活动、宣传教育“10项全覆盖工程”;全区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发展。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萧山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共受理各种劳动保障投诉案件381起,其中,10人以上群体性劳资纠纷案件28起,劳动保障重点违法案件11起,各类案件都得到妥善处理,案件查处率、正确率、满意率均达到100%,为1011名职工追回劳动报酬759.34万元,有效地控制和避免了劳资矛盾激化,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劳动保障案件发生总量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0%。上半年,区劳动仲裁部门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532起,办结案件494起,为劳动者追回经济损失1706.7万元。其中38起处于正在办理之中。全区共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案件6658件,工伤认定结案6563件。与此同时,区劳动保障信访部门受理市长公开电话和区长公开电话交办事项225件,受理群众信、访、电总量6833件人次,区劳动保障咨询中心受理电话人工咨询和来电转接人次,自动语音答复6206人次。及时反馈率和满意率均达100%。——技能培训有新提升。今年上半年,萧山区政府投入人才专项资金180万元,围绕“ 114”培训工程和“年新增4000名高技能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增加了100万元高技能人才培训专项资金,总金额达到180万元;区委区政府建立了“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用”的高技能人才成长机制;区级培训部门还印制了6000份培训劵,分发到各培训机构,以促进就业培训工作;据统计,上半年, 经考试鉴定合格发证书的高技能人才1540人,完成市局下达全年目标任务2500人的61.6%;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88.44%。全区累计培训并经鉴定合格发证的各类职业技能人才人,比上年同期的人增长25.8%。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发证7177人,完成市局下达全年目标任务人的55.2%;农民工技能培训3758人,完成市局下达全年目标任务7000人的53.7%;对失地农民、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鉴定,核发专项能力证书285人,发结业证书2860人。新增“双证制”军转干部技能培训项目,新增培训人数5000人;在农转非人员中,开办了“SYB”创业培训;对第二届“萧山区首席技师”李锋等20名“首席技师” 进行了评选表彰;区劳动保障局、经济发展局、总工会等有关部门2次组织开展叉车司机和钳工“行行出状元”绝技绝活技工比武电视擂台赛。区劳动保障局与区总工会还组织了6场职业技能竞赛和职工技术创新活动,通过比武和竞赛活动,直接选拔产生了38名高级技工。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还组织了12个工种600人参加了全国统考,参考人数为全省县区中最多。区技工学校建立了全区首个技工教育集团,吸引区内7家知名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基金700万元,与16家区百强企业成功实践了在职职工“高技能+高学历培养新模式,校内设立了技师站,与我区大型企业实行技师互通,共同培养技校学生,08级333名技校毕业生的中级工率、毕业率和就业率均达到100%,校企业融合取得了新成效。 ——公共服务有新提升。近几年来,萧山通过一系列劳动保障社会管理创新举措,取得了众多综合性成果:一是夯实了劳动保障基层基础,使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得到了全面延伸;二是大大方便了广大群众办事,广大群众可以足不出村办理多种劳动保障事务;三是缓解了全区劳动保障事项区集中区级办理难以为继的状况,提高了劳动保障办事质量和办事效率。四是减少了社会信息化资源的浪费,增强了劳动保障信息化资源共享;五是大大地减缓了城市交通的涌挤和“停车难”问题;六是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七是全面提升了全区劳动保障公共服能力和水平。2004至2010年,萧山区劳动保障工作在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业务考核中连续6年名列第一,在全省劳动保障工作综合评比中连续7年被评为优胜单位;2006至2010年,在全区区级机关满意单位评比中连续5年评为满意单位并名列前茅。 二、萧山创新劳动保障社会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理念创新,确立了“人性化服务”五原则。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行为是理念的结果。萧山劳动保障社会管理之所以能在创新中取得良好的成效,其根本原因,在于萧山区劳动保障局党政班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不断创新劳动保障社会管理理念。这种理念的创新集中体现在区劳动保障局局长汪观良在一次局中层以上干部读书会上所要求的“人性化服务”五原则之中。他指出,“劳动保障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要结合劳动保障系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劳动保障工作中牢牢把握“人性化服务”的原则,具体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人性化服务”要体现在换位思考上。研究政策和开展工作,要时时事事处处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对待老百姓要像对待我们自己的亲人一样,换位思考,力求使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满意。二是“人性化服务”要体现在帮扶弱势群体上。即在落实弱势群体政策待遇时,要充分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坚持大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向弱势群体倾斜。三是“人性化服务”要体现在负责任的态度上。就是在处理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时,比如有些事情政策和文件都没有规定可以做,但也没有规定不可以做,这时就需要有智慧和胆识,要有一种高度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科学民主的工作作风,将它妥善处理好,这也是作为一个民生部门所需要的“人性化服务”。四是“人性化服务”要体现在首问责任制的真正落实上。当碰到群众的一些复杂诉求,职能部门的办事职责又不是十分明了的情况时,比如有些职工的投诉,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都可以不管,但看起来又都可以管,这时我们就要体现“人性化服务”的理念,要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杜绝让办事群众无所适从,或者简单地推向法院等现象发生。五是“人性化服务”要体现在以创新的思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上。在解决久拖难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上,要充分考虑当事人的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按照“事要解决”的要求,只要不留后遗症,就必须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二)、制度创新,建立了劳动保障社会管理制度体系。近几年来,萧山区牢牢抓住劳动保障社会管理制度创新这一根本,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劳动保障社会管理制度体系。在就业管理上,2009年,完善出台了《中共萧山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为重点的就业管理体系,使就业困难群体和人员的帮扶力度得到了大大加强。在社保管理上, 2008年底,萧山区政府出台了《杭州市萧山区基本养老保障办法》、《杭州市萧山区基本医疗保障办法》。不仅使萧山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保障“碎片化"制度实现了“整合”,而且填补了我区社会保障制度上的空白,真正实现了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实现了萧山区社会保障制度与杭州老城区的基本接规。与此同时,建立和完善了《萧山区医保定点单位检查考核制度》,《萧山区医保管理约谈制度》、《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审核操作办法》、《医保预警分析制度》和《医保费用结算制度》等,同时,区劳动保障、公安、工商等12个部门组成区社保基金联合监管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大了医保基金监管和违规查处力度。在和谐劳动关系上,2006年,建立了《萧山区劳动保障诚信企业评审制度》,全区先后评审出了区级劳动保障诚信企业469家,市级25家。2007年起,全区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制订了《萧山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评价办法》,每两年开展一次评比,涌现了全国劳动关系和谐先进企业1家,省级2家,市级36家,区级72家。2008年,萧山区相继出台了《萧山区建筑施工企业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萧山区租用场地经营企业工资保证金制度》、《关于萧山区交通建设领域施工企业实行职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的实施意见》。2008年,建立了《萧山区劳动关应急预案制度》,《劳动关系群体事件应急响应机制》。2009年,建立了由区委、区政府牵头,劳动保障、工商、安监、建设、公安、宣传等多部门领导组成的应急联动机制,2011年5月,又出台了《萧山区委、萧山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实施意见》和《萧山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标准(试点版)》,以“十个全覆盖”和试行劳动关系标准为主要抓手深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确保萧山劳动关系和谐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网络创新,建立和健全了劳动保障机构服务体系 2003底,萧山区率先全省全面建立了镇、街劳动保障管理站。之后,进行了不断完善。全区28个镇街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网络和工作“六到位”要求,建立了29个劳动保障管理站。每个镇街现有3——5名工作人员,有现代化的办公设施,明确工作职责,有工作制度,实行年度工作考核。在各镇街党委、政府领导下,较好地履行了镇街劳动保障业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与此同时,还在29个镇街建立了29个劳动保障监察中队,落实劳动保障日常监察和专项监察,及时受理和查处镇街劳资纠纷案件。在13个镇街设立了13个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厅,对一般性劳动争议案件,原则上放在镇街劳动争议仲裁厅调解仲裁,以方便基层群众。2005年以来,全区411个行政、158个社区全面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2008年,建成启用了瓜沥镇、临浦镇、义蓬镇劳动保障办事处。2009年,建成启用了开发区劳动保障办事处。四个办事处合计建筑面积达到4680平米。2010年12月,又建立开通了以电话、传真、网站、短信、电子邮件为平台,以人工接听和语音自动回复为服务方式的劳动保障咨询中心。实现了全区劳动保障机构服务全覆盖。与此同时,萧山还根据服务需要配备了一支与数量匹配、素质较高的劳动保障队伍。据统计,到2011年6月底止,全区区、镇(街)、行政村(社区)三级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分别达到397人,镇街163人,行政村609人、社区156人。合计总人数达到1325人。其中,在编人员287人,非在编人员1038人。2005年以来,全区新增劳动保障工作人员966人。其中区级劳动保障部门(主要是社保中心和萧山技校)增加160人,镇街增加82人,行政村新增609人、社区新增115人。同时,区劳动保障局坚持新增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持证上岗。一方面将新增人员送出去业务培训,另一方面自行组织业务培训。2005年以来,区劳动保障局先后举办新增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班37期,培训人员3095人,发证3095人。培训时间每期短则3天,长则1个月。培训考试合格取得证书后准许上岗。为了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区劳动保障局还对镇街和行政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明确岗位职责,服务内容,工作流程,实施《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和管理考核办法,在工作过程中,广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优质服务月”、“优质服务标兵”和“项目创新”等活动,大大增强了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 (四)、服务创新,建立健全了劳动保障业务经办体系。 近几年来,区劳动保障局按照“窗口服务和信息化服务全覆盖”的要求,全面建立起了“多渠道、广覆盖”的劳动保障业务办理体系。据统计,全区共建立劳动保障业务办事大厅15个,服务窗口753个。其中, 在城区有办事大厅15个,业务窗口102个。在镇街劳动保障管理站设立窗口84个。在行政村(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室设立窗口567个。2005年以来,全区共新增劳动保障办事大厅9个,新增劳动保障业务经办窗口680个。服务大厅和窗口建设都要求达到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现有社保大楼建筑面积为5400平米,目前正在装修,装修后将分为六大服务区域,三个办事服务大厅,服务条件优越,现代化设施完备。四个劳动保障办事处和区就业管理服务处办事大厅及各镇街劳动保障办事窗口都配有计算机、打印机、大中型电子屏等现代化设施。业务内容,工作流程,工作制度都做到上墙公开。各行政村、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室按照“六到位”、 “六个有”、“三上墙”,建立和完善。“六到位”,即“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到位;“六个有”即有牌子、有电话、有资料柜、有电脑、有打印机、有照相机;“三上墙”,即将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上墙。在全面建立劳动保障窗口服务体系的同时,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金保工程”的要求和省、市关于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萧山区财政划拔资金183.5万元,建立了社保、就业、劳动管理数据交换中心和“萧山区劳动保障信息一体化工程”。2011年7月底,这一工程全面建成并运用,其质量和作用全省领先。该系统有6大子系统:即领导决策系统、社会保险网上申报系统、劳动保障投诉管理系统、就业事务管理系统、行政村、社区服务系统和“萧山区劳动保障网”。这一工程的成功建设和应用,实现了“七大功能”:一是实现了各类劳动保障数据的动态监控、分析、评估和预测,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正确的依据。二是企业可以通过网上直接办理参保、中断、恢复、更改参保单位和参保职工基本信息、申报缴费工资等10项社保业务。三是领导可以通过网络对劳动保障投诉直接批示,要求各科室和镇街劳动保障管理站快速处理。四是可以对失业人员进行管理、实行就业援助、失业保险待遇发放、就业援助证审核及发放等,为失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五是把劳动保障服务延伸到社区,为镇街和社区提供劳动力市场用工信息、失业人员信息、参保信息、退休人员信息等。六是对全区411个行政村开通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业务。七是对区劳动保障网进行了改版,增加了各类劳动保障信息和政策查询功能、互动问答功能以及视频点播功能。通过信息化管理的广泛应用,建立和拓展了劳动保障网上办公和信息化服务。 三、萧山创新劳动保障社会管理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创新劳动保障社会管理的保证 劳动保障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是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劳动保障工作必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解决好社会就业、人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协调社会劳动关系,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等各方面的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劳动保障每一项重大举措的出台和推进,每一个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对劳动保障社会管理的创新。而每一次劳动保障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和帮助。近几年来,萧山区劳动保障局之所以在劳动保障社会管理中取得较好成效,是中央、省、市、区各级领导重视的结果。如果没有各级领导对萧山劳动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要想创新劳动保障社会管理并取得良好的成效是根本不可能的。 (二)、完善制度是创新劳动保障社会管理的根本。古人云,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园。制度就是规矩,制度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条文,他不仅能保证良好的秩序,而且能够保证目标的实现。在劳动保障社会管理中,萧山十分注重劳动保障制度建设。把劳动保障制度建设作为推进劳动保障社会管理的根本性措施来抓,每当劳动保障社会管理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总是首先从制度考虑,进行劳动保障制度创新。然而,实践的发展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因此,在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社会管理制度的同时,我们不断对制度加以完善,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劳动保障社会管理创新。 (三)、健全网络是创新劳动保障社会管理的基础。 劳动保障社会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各级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如何发挥好劳动保障社会管理主体的作用?基础是要夯实劳动保障社会管理网络。即建立健全各级劳动保障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和人员。因此,在创新劳动保障社会管理过程中,区劳动保障局围绕“机构健全、人员保障、设施完备、布局合理、方便群众、重点基层”的要求,不断加强劳动保障社会管理网络建设,合理配置各级各级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人员,实现了全区劳动保障社会管理机构的全覆盖。为创新劳动保障社会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人民满意是创新劳动保障社会管理的目标。 劳动保障工作十分繁杂,细致,看上去多是一件件小事。但是,劳动保障工作涉及到每个家庭和每一个人。劳动保障服务好坏,会真接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和切身利益。因此,萧山区劳动保障局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始终坚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把劳动保障“优质服务”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一切从“便民、为民、利民”出发,一方面通过建立覆盖全区的劳动保障服务窗口,不断改进窗口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劳动保障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开展“创先争优”和“优质服务”等活动,不断完善服务规范和和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态度和服务效能,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到较为满意。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一日 作者:杭州市萧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汪观良 杭州市萧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委委员方木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