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倡导“高温关怀主义”,正是基于对社会、对弱势群体、对每一个公民、对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深层关怀。没有这种关怀,人们不会关注,没有这种关怀,人们的脚步不会停下来稍微想一想生活的意义、经济增长的意义。 7月下旬以来,我国多地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近日我省同样高烧不止。在高温下,总有一些劳动者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山西,工人们日夜不间断地装煤,保障全国各大电厂的电力供应;在京沪高铁段上,工人们冒着炎热仍然在按进度轮班作业;在广州,亚运建设进入最后的冲刺期,街道上随处可见挥汗如雨的工人,持续高温并没有对市政工程的进度产生丝毫影响。 正是这些坚守在一线的劳动者,保证了高温之下社会运转的正常秩序。然而,伴随高温而来的各种事故也频繁发生,尤其是在户外作业的劳动者。7月30日至8月1日,济南出现多名因中暑入院的户外劳动者,其中8人经抢救无效离世,大多为环卫工人或是农民工。与此类似的高温死亡事故在广西、新疆都有发生。同时,各大医院急诊室的中暑者爆满,高温天气已从天灾转为人祸。实际上,这样的人祸早已不是第一次遇到。每年高温天气来临,各地都会出现极端事故,媒体又会重新呼吁社会关注。在这些呼声中,专家学者早就给出了意见,无论是立法层面,还是政府监管层面以及企业的执行层面。但每每高温天气一过,人们似乎就忘记了它曾经给社会带来的伤痛。 我们的时代走得太快,总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总有很多事情要做,人们似乎没有耐心停下来解决好一个问题就只顾着往前赶。我们解决问题的速度远远赶不上GDP增长的速度,也赶不上新问题发生的速度。于是,新问题未解决,老问题还在。比方说,制定了半个世纪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在面对当前的社会形势时已经失效,今天的时代环境、用工环境、劳资关系已经天翻地覆,老法规无法适应新问题。可惜,这么多年过去,我们仍然在遵守这一部陈旧的法律,法规更新进步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速度。同样,一直以来要求政府强化劳动保障监管,促使企业采取切实措施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这种缺乏利益驱动的执法对有关部门来说没有好处,只能增加责任,于是,政府部门要么装聋作哑,要么做些表面文章。提倡了多少年的高温补贴,当记者问到工人时,往往是“从没听说过”的答复,令人倍感心酸。 快慢转换的中国,有些快是不必的,有些慢是不能容忍的。我们知道要解决问题,最终靠的是法律,最终靠的是政府的监督和企业的执行,但是,如果全社会缺乏关怀,无论多大的问题都会被我们随意忽略掉。因此,我们倡导“高温关怀主义”,正是基于对社会、对弱势群体、对每一个公民、对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深层关怀,这是普世关怀中的一个环节。没有这种关怀,人们不会关注,没有这种关怀,人们的脚步不会停下来稍微想一想生活的意义、经济增长的意义。“高温关怀主义”不仅针对政府、针对企业,同样针对我们每一个人。社会关怀必须成为每一个公民的内在激情。我们的商场应当让户外工作的工人进来享受一下冷气,我们的企业哪怕为工人的宿舍增添一把电风扇都是好事,我们的医院应当尽量减少向中暑工人的收费。全社会都应当行动起来,都应当有这样一种关怀意识。无论什么灾害,无论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受到伤害最多的永远是穷人。 我们倡导的“高温关怀主义”,也不仅仅是针对当下这样的高温天气,同样针对所有“穷人的灾难”。换言之,我们可以为“关怀主义”加上不同的主语,这是我们对人类自身关怀的普世性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