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代中国不同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
2、中国现代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3、世界近现在史上英法美日俄(苏)等国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以及对这些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问题比较多,因为总结性比较强,希望大家帮帮忙~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①内容: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③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②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a、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b、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房地产。作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①内容: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③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看看房地产。根本无法实施。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②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a、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b、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作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你知道租房知识 。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英国:16世纪,通过宗教改革,王室、贵族和资产阶级开始大规模剥夺罗马教会的土地和财产;从15世纪末开始进行长达3个多世纪的圈地运动;在资产阶级革命中,通过立法使新贵族廉价购买或通过赠予得到土地。英国通过上述措施形成了新贵族或资产阶级的大土地所有制,经营方式主要是资本主义的规模较大的农牧场。 法国:君主立宪派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封建特权等,实质是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吉伦特派宣布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权利;雅各宾派颁布法令,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在10年内付清,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地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权利。这就最终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法国的封建制度得以废除。拿破仑公布《民法典》,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的保障,经营方式上是小农式资本主义经济。 俄国:1861年改革规定,农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于实际地价许多的价钱来赎买;同时,贵族地主仍占有大部分的私有土地。因此,土地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为俄国资本主义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贵族地主占有大部分的私有土地,使国内资金缺乏,农业长期落后。 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承认土地私有,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所有制。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造成国内市场狭窄,农业落后。 美国:1862年,美国政府颁布《宅地法》,规定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的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获得一块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这块土地就成为私有财产。这样就形成了自由小农土地所有制。西进运动加速了这一体制的形成,其积极作用在于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原料。 俄日两国由于通过改革的途径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而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这对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的国内市场、资金等产生了不利影响;而美国的《宅地法》使西进运动大规模地推进,广阔的西部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英法两国在处理土地问题上的不同,对两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一方面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和市场,另一方面形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牧场,便于工业革命中农业机械和技术的推广,从而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而法国大革命使农民小土地所有制形成,使法国农民贫困和农业经营落后,造成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滞后和国内市场狭窄,从而不利于法国经济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