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收养法规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商 > 收养 > 收养法规 >

预防砷中毒:果汁饮料每天最多两三口

时间:2012-02-18 06:51来源:三杯两盏淡酒 作者:wag479183_35pmn 中国法律网

  甜甜的果汁饮料是许多孩子和年轻人的最爱,喝果汁既能满足口味,又能补充维生素,两全其美,有些“果汁控”甚至把水杯抛在一边,每天以果汁代替饮水。然而,近日多家媒体有关“果汁砷超标”的报道,给“果汁控”敲响了警钟。报道称,一些深受人们喜爱的果汁中可能砷含量超标,而砷是砒霜的主要成分。难道,甜甜的果汁竟成了毒药?

  儿童砷中毒可使智商降低

  自然界中的砷元素不溶于水且无毒,真正有毒的是砷的化合物(如砒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介绍,砷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微量元素,各个国家目前对砷没有一个统一的适宜摄入量标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到,砷的每天适宜摄入量应该在12-25微克。砷元素本身对于人体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砷摄入过少,会影响体内某些酶的活性,还可能造成骨骼矿化减低、不易怀孕等。但砷若摄入过多则可能引起中毒,一次性摄入过多容易导致急性中毒,出现恶心、呕吐等,看看收养。严重可致休克甚至死亡。同时,若每天连续不断地接触砷,即便剂量没有超标,也可能造成慢性中毒,导致色素沉积、肝肾损害,甚至伤及神经,造成记忆力降低等。健康饮食网

  饮食中的砷超标,对儿童和孕妇的伤害尤其大,一项饮水中的砷对儿童智力发展影响的研究发现,如果每升水中砷的浓度超过0.05毫克,就会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产生副作用,如果超过0.1毫克,就会使儿童的智商严重降低;另一项关于水砷对孕妇的影响调查发现,砷超标后,30%的孕妇手掌和脚底出现了表皮角化病,就像长了茧子一样;在一些使用含砷煤的地区,新生畸形儿的比例比其他地区要高得多。

  根据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果、蔬汁饮料卫生标准》理化指标,其中规定果汁中的总砷含量要≤0.2毫克/升,由此可见,若一升果汁中的砷含量接近这个临界值,就已是人体每天适宜摄入量的近十倍,若砷超标,那么对于爱喝果汁的儿童而言,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解毒】

  绿豆 乌蕨 能解砷毒

  日常生活中如何解砷毒呢?李艳玲建议,出现砷中毒症状后除立即就医外,解除收养关系。还可以配合以下饮食方法来避免或缓解砷中毒。

  1.喝些绿豆水

  绿豆肉平皮寒,《本草纲目》记载,绿豆可“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每天用50-100克的绿豆煮水或熬粥喝,有助消除砷中毒。因为绿豆皮有很好的解毒作用,所以煮好的绿豆一定要连皮一起吃。

  2.食些中药乌蕨

  被誉为“万能解毒剂”的乌蕨,也叫小野鸡尾草,临床中常用来治疗肠炎、肝炎等症,解砷毒的效果也很好,可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食用。

  【检验】

  是否砷中毒 验血 验尿 验头发

  对于“果汁砷超标”事件,一些商家辩解说,产品中虽然总砷超标,但所含的是有机砷,对人体无害。对此,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李昌模介绍,如果砷是以有机形态出现,则有可能经人体肾脏、肠道排出,不产生危害,但果汁中的砷究竟是否是有机砷目前尚无法确定。

  因此,对于爱喝果汁的人,若想知道自己体内是否砷超标,可以去医院检验头发、血液、尿液中的含砷量,与人体正常砷含量指标进行检测、比对,正常人每100毫升血液中含砷量为0.0064毫克,每升尿液中砷的安全值应小于0.5毫克。

  【疑问】

  果汁中的砷哪儿来的?

  果汁里为什么会含有砷?是不是像牛奶里的三聚氰胺一样被添加进去的?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阮美娟介绍,果汁中含有的砷不是添加剂,其超标大多是由污染原因造成的。砷的存在范围很广,水、土壤里都会有,如果森林、土壤、水等被超标的砷污染,或是用了含砷量高的农药,被植物吸收后,把这些被污染的农作物作为原料,生产出的产品就会有超标的风险,并且砷在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中,不可能被完全滤除。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