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收养法规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商 > 收养 > 收养法规 >

村妇女主任20年收养56名孤残儿(图)

时间:2012-04-19 00:02来源:一ㄘ杯の水す 作者:舞春 中国法律网
过春节,陈玉芳给孩子们发压岁钱

5月25日,还有一周就是“六一”儿童节了,陈玉芳开始琢磨给她的孩子们置买儿童节的服装。“每人一套新衣服,还得准备点礼物,过节嘛。”

陈玉芳有56个儿女,“现在还在我身边的有20多个。”这些儿女并不是陈的亲生,而是她20多年来收养的孤残儿。

54岁的陈玉芳是山西省临猗县临晋博达学校校长,她的另外一个头衔是临晋镇代村妇女主任。陈玉芳还是一家服装厂的董事长,而在“博达”这所拥有400多名学生的民办学校中,孤残儿童都把陈玉芳称为“陈姨妈”。

目前,“全国50个助残形象大使”正在遴选中,陈玉芳作为山西籍的助残典型入围候选名单。

村里的“大能人”

陈玉芳也是一名孤儿,从小由养父母抚养大。

1979年,一直在家务农的陈玉芳被吸纳到大队缝纫组里干活。心灵手巧的陈玉芳做的衣服最受大家欢迎。1982年,土地承包到户,大队的缝纫组也随之解散。

随后,陈玉芳在自己家里办起了缝纫培训班。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陈玉芳开始到北京、西安等地学习裁剪缝纫技术。1984年,陈玉芳在村里创办起了“代玉服装艺术学校”,开始招收学员。此后不久,她又借鉴南方“厂校合一”的模式创办华禹制衣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陈玉芳的小厂越来越难以迎合服装市场的时尚潮流。眼看着制衣厂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学缝纫技术的人也越来越少,陈玉芳思索着未来的路该如何走。没有上过大学的她决定投资办学。

1993年,陈玉芳在临晋镇办起了民办寄宿制学校??博达学校。2003年,陈玉芳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建起了集小学、初中、职业教育于一体的全日制封闭式学校,2008年又与北京城市学院开启了联合办学之路。

近20年的办学经历,1000多名农家子女接受培训,数百名农村青年走进大城市,其中不少人成为令人羡慕的公务员和白领。陈玉芳也获得了“山西省模范校长”的称号。

如今的陈玉芳在临猗县已算得上是个响当当的人物,现在仍然兼任代村妇女主任、村民组长的陈玉芳,在村民眼里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能人”。

陈玉芳的办公室显得有点简陋,甚至连普通农家的会客厅都比不上。沙发是旧的,电视机是老式的,不少家具都是结婚时置办的,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企业董事长的办公室。在办公室一角的一张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奖杯、牌匾??“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山西省优秀女企业家”、“山西省十大公益事业功臣”、“临猗县政协委员”、“感动临猗县十大人物”……

56名孤残儿的“妈妈”

陈玉芳家中的“全家福”照片里竟有23个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让人很难想象照片中的孩子大多是她收养的孤儿。

从1989年收养第一个残疾儿开始,二十余年间,陈玉芳先后收养孤残儿童56名,其中年龄最大的20岁,最小的仅10岁。目前,已有3个孩子在北京和当地企业工作,“其中还有一个进了国家大剧院”。

陈玉芳还能清晰地记起21年前收养第一个残疾儿艾厚庭的情景。

那是1989年。陈玉芳到北京学习裁剪技术,她的师傅是京城出名的服装设计师,经常为智障儿童讲课,内容是服装裁剪的基础知识。在中央电视台《青年之路》的一期节目中,陈玉芳出镜并接受采访,讲述自己开创服装厂的经过。

辽宁残疾青年艾厚庭看到电视节目后,慕名从东北来到山西学习缝纫技术。陈玉芳一见艾厚庭,不由得吃了一惊:严重的小儿麻痹后遗症,使他站都站不起来。“我当时觉得,这咋学裁剪缝纫啊。”但看到艾厚庭恳切的目光,陈玉芳最终决定收下这个残疾青年。

陈玉芳和丈夫商量,自己掏钱送艾厚庭到当地一家小儿麻痹矫治专科医院治疗。“先看病再学技术”。经过一年的手术治疗,陈玉芳花费4000多元,小艾终于扔掉了手中的拐杖,能够独立行走了。“扔掉拐杖的那天,娃都哭了,哭完后到我跟前,叫了一声‘妈’,我和老伴也忍不住掉了泪。”

此后,陈玉芳安排艾厚庭在自己的服装厂免费学习了两年多。学成后,艾厚庭回到辽宁老家开了家服装加工店,生意挺红火,还成了当地的富裕户。

“陈姨妈”让我找到了家

赵春萍是个孤儿,从小跟爷爷长大。因年龄大了,爷爷的身体每况愈下,,无法照料孙女。中国收养。赵春萍面临辍学。就在此时,陈玉芳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出资供小春萍上学。2007年春节后,正当小春萍沉浸在幸福中时,却在路上被车撞伤。

听到消息后,陈玉芳放下刚端起的饭碗,直奔医院。在赵春萍住院治疗期间,陈玉芳召集丈夫、儿子、儿媳等六七个人守在病床前,轮流照料小春萍。同室的病友都十分羡慕这个小姑娘有这么多亲人关爱她。出院后,赵春萍上课下课都是由陈玉芳和丈夫背着。

赵春萍在学校的一次演讲中这样说:“我们是群没家的孩子,没有家的我们就像是没了根的蓬,随时被狂风刮走……就在我痛哭的时候,陈妈妈把我拥入博达的怀抱。我们15名孤儿,共同组成了这个大家庭,我们又感觉到了家的温暖,又有了书读。理想的风帆,我再次扬起。”“感谢您,我最最亲爱的‘春蕾妈妈’!我再也不是没有家的孩子了。”在一次作文课上赵春萍这样写道。

在陈玉芳的帮扶下,赵春萍现已成为临猗三中高一年级学生,她上学的一切费用都由陈玉芳负担。目前,被陈玉芳收养的孤儿中,已有3人顺利就业:张晓英成为北京华音电子公司的一名员工,高烽源被国家大剧院录用为安检员,19岁的张培德也准备在当地上班。

在今年春节的联欢会上,正在读高中的赵春萍动情地朗诵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诗歌《妈妈,我爱你》,抒发了对陈玉芳妈妈的感激之情。远在北京的高烽源、张晓英则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就打来了拜年电话,祝妈妈和弟弟妹妹们新年欢乐。

6岁小放羊娃有学上了

陈玉芳收养孤残儿童的事迹在当地传开后,方圆百里的村民都把附近的孤残儿童送到了她的博达学校。民政部门也经常会把无法安置的孤儿送来,陈玉芳的博达学校俨然成了一所收养中心。

“说实话,没办法。”陈玉芳坦言,起初只是觉得自己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帮助几个孩子没有问题,但现在“名声在外”了,“别人送来的孩子总不能拒之门外吧”。

2006年,陈玉芳收养了一个“放羊娃”。这个孩子叫张全顺,是临猗县耽子镇柳村人,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患精神病。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全顺6岁的时候,爷爷奶奶相继去世,不久后,患精神病的母亲也走失了,。

从此,无依无靠的张全顺给别人放起了羊。临猗县妇联在了解到张全顺的情况后,找到了陈玉芳,希望她能接收这个放羊娃到博达学校。

陈玉芳在见到这个没爹没妈的孩子后哭了。“孩子太可怜了,衣服破破烂烂的,脸也脏兮兮的。”到学校的第一天,陈玉芳给孩子理发洗澡,换了一套干净的衣服。

小全顺还能记得“陈姨妈”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从今天起,你不但是博达学校的学生,还是我的娃。”

照料“儿女”们忙坏一家

从最初的一个两个,陈玉芳的“儿女”越来越多。因为陈玉芳收养的孩子大多出自残缺家庭,心理方面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她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就连家人也开始不理解她了。

春节前后,从不和妻子红脸的陈天力与陈玉芳大吵了一架。陈玉芳的丈夫陈天力一向低调憨厚。“帮助一两个孩子我们还能撑得过去,但收养这么多孩子确实很吃力。”

张小和是陈玉芳收养的一个孤儿,在到博达之前,孩子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与其他的孩子一样,陈玉芳收养的所有孤残儿平时都在学校食堂用餐。到了双休日,所有的孤残儿童就都到陈玉芳家和他们全家一起吃住。

有一次,想念爷爷奶奶的张小和回到爷爷家过双休日。第二天,张爷爷打电话到学校,表示“孩子太淘气,以后让他在学校就别回家了”。接电话的陈天力听了很不是滋味,给了张爷爷一句“你是孩子的爷爷,学校收养了孩子,你们为什么啥也不管”。

陈玉芳知道这事后,和丈夫大吵了一架。“我们俩几天不说话,心里再有气,不能给孩子和老人撒。”陈玉芳转身向着丈夫,“我当时也是一时生气,咱既然收留了孩子,就不要有啥怨言。”

在陈玉芳的动员下,她的家人都参加了进来。孩子们生活上的琐事,丈夫和儿子都帮忙做,孩子们换下来的衣服,她的女儿和儿媳都帮着洗,一家人将无私的爱都奉献给了这些孤残儿童。

2007年,陈玉芳被评为“感动临猗十大人物”。在颁奖晚会上,主持人给出了这样的感动印象:“在乡邻们眼里,她是头雁;在孤儿们心中,她是妈妈。她用宽大的胸襟和并不宽裕的家境孕育希望托起艳阳。一个农村妇代会主任,用她那太多的慈母情,暖热黄土地,也暖热了世道。”

尴尬的“慈善家”

25日下午,儿子儿媳从服装厂下班回家,给陈玉芳买了件新衣服。陈玉芳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买什么新衣服,省点钱,‘六一’还得给孩子们置办点东西。”

陈玉芳告诉记者,现在在校的孤残儿一共还有27名,去年“孩子”们的开支超过了14万元。

2008年,受经济形势影响,陈玉芳服装厂的效益开始下滑。加之学校事务繁杂,陈玉芳把服装厂交给儿子、儿媳经营。她把所有的精力放到了她的孤残儿女身上。“说实话,以前服装厂效益好的时候,应当不是什么问题,但现在确实有点力不从心。”陈玉芳给记者出示了一份“博达学校孤儿、残疾学生及家长残疾、单亲、困难学生情况登记册”。上面详细登记了孤残儿童及家庭困难学生的家庭状况、减免学杂费情况。

陈玉芳的丈夫告诉记者,这只是20多年来资助孤残儿的一小部分。

记者随后在临猗县有关部门了解到,陈玉芳20多年办学历程,一直是主动接收孤残儿,给政府减轻了不少负担。“博达没有向政府开口要过一分钱,因为资助孤残儿,陈玉芳把她的服装厂都搭上了。作为义务教育的实际承担者,我们也考虑将来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政府也无能为力。”

回忆起办学和创业中的种种艰辛,陈玉芳没了先前的坚强,泪水顺着脸颊流下,她摆摆手,转过脸,不愿让别人看到。“现在只能坚持,为了这些娃,我没有别的挑选!”(文中部分孤儿为化名)

本报记者姜军旗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