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公的诞辰是农历二月初二日,祭祀土地公的好日子,我家就摆点贡品烧点香和烧金 土地公的诞辰是农历二月初二日 土地神崇拜源自我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以前为天子诸侯祭拜的“社稷”。“社”就是土神,“稷”就是谷神。在古文记载中,对之的称谓有“后土”、“土正”、“社神”、“社公”、“土地”、“土伯”。正规的称呼则是“福德正神”,在台湾民间多称之为土地公、伯公、福德爷等。在城镇及寺庙多用“福德正神”刻于木牌或石牌上,社稷神原是土神、谷神。后来逐渐人格化,成了“人格神”。在郊野及墓地则惯用“后土”。 关于人格化土地公的来历,传说的是一位心肠善良、温厚笃实、乐于助人的形象。根据这形象雕刻出来土地公神像,是一位白须、白发、笑容可掬、福态吉祥的老人,似古时地方员外的打扮,头戴帽,帽檐两条布须下垂抵肩。一般穿着是普通便服,面庞圆而丰盈,两眼微眯,露出慈祥的笑容。有些土地公神像边还会塑着一只老虎相伴,据说这老虎也能为民除害。 信仰土地神最强烈的最虔诚的是客家人集居地。在客籍地区,称土地庙为“伯公庙”或“伯公亭”。供奉土地公的方式,原则上是用一块石头或木牌当作香位,上书“福德正神香位”。有的则再供奉塑像。古老的伯公府,保存着浓厚的中原客家特色,土地。多数用石块凿砌而成,屋前有小石桌。小屋的正对面,围墙边另有一座小屋,称为“天神爷”(即天官)。伯公庙右侧不远,再盖一间更小的小屋,最新的婚姻法。置有一个石制香炉,称为“好兄弟”。天官、土地庙、好兄弟三间小屋,正好代表中国古代的天、地、人“三才”思想,这一信仰崇拜习俗,源远流长,意义深远。 土地公的诞辰是农历二月初二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宰鸡杀鸭、虔诚祭拜,土地庙多要演戏,以祝“福德正神”千秋。这叫春祭。农历八月十五臼相传是土地公升天之日。还要祭拜一次,这叫“秋祭”,以感谢土地公一年来的福佑,古时所谓“春祈秋报”就是指此而言。 此外,都市商人把土地公视为财神。除了每月初二和十六两天的祭祀外,二月初二那天,商家都要为土地公举行盛大祭典,这叫做“做牙”(吃犒劳)。因为二月初二是最初的“做牙”,所以称为“头牙”。这天晚上,店主照例要用祭拜土地公的牲醴,招待伙计、房东、亲友和老主顾,这就叫“造福”。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最后的“做牙”,所以称为“尾牙”。 除了以上祭日外,因为土地公掌管与人民生计息息相关的土地,而成为一方人家的保护神。为此,一般人都要不时地拜拜土地公:如家人生病、儿子参加高考、服兵役、亲戚车祸……等等。农民收成好,固然欢喜一场;收成不好,也得祭拜,以求来年。现代社会天天大兴土木,也得祭祀一番。因此,土地公是闽南民间祭拜最勤的神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