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次出现非户籍人口减少可能是警钟 2012-04-1309:21南方都市报 ■公民意见 深圳市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深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常住深圳的人数达到1046.74万人,非户籍人口778.85万人,比2010年非户籍人口有所减少,这是深圳特区建市以来,首次出现非户籍人口减少。 结合此前深圳统计局发布的今年前两月主要经济数据,其中主要指标如规模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及进出口总额等在2009年复苏后首现负增长,规模工业增加值甚至同比下降3%.这些都预示,深圳、珠三角乃至中国整体经济未来可能会开始进入一个下行阶段。 医疗事故赔偿条例。 深圳乃至珠三角既有发展模式的一个特点,就是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大量利用高中低端的外来流动人口,但却没有通过有效的户籍改革等措施给外来流动人口提供诸如相应的公共服务。这种城市化模式,不仅无法保障作为国家公民的农民工的基本公民权利,而且也不利于深圳乃至中国经济为实现可持续增长而必须扩大的内需增加。 深圳和珠三角未来发展还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过高的商品房房价不利于留住高端甚至是中端人才,相反,医疗事故罪 。因为政府控制不力而产生的大量小产权房却为低端流动人口提供了在城市中可以支付的住房。 实际上,近年来沿海地区不断出现的"民工荒"表明,随着中国劳动力未来增长潜力下降,不仅是高端和中端劳动力,甚至低端劳动力也成为经济中的短缺品,也是地方政府要保持本地经济活力、增加城市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促进本地消费扩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市非户籍人口下降确实未必是好事情。 要留住不同层次的人才和劳动力,并为未来深圳持久发展培养更优质的劳动力,政府加速户籍制度改革正当其时。在短期乃至中期内,深圳乃至珠三角公共政策改革方面的最重要措施,就是通过有效户籍制度改革在城市留住已有劳动力,并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为他们真正留下来创造条件,同时,让他们的孩子进入城市公立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使他们能在城市有机会通过努力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为有效推进户籍改革,政府还应加大土地制度改革、三旧改造等多方面的制度创新,将城中村的土地存量充分盘活,通过三旧改造和城市更新让城市可以为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提供高、中、低不同层次的商品房和租住房,让城市的房价切实降下来。政府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后开征物业税与土地增值税,为城市发展、为向流动人口提供相应公共服务创造可持续的财政基础。(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 □陶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