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债权债务常识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商 > 债权 > 债权债务常识 >

美国最大债权国:中日坐庄的涵义各自不同

时间:2012-02-01 14:34来源:Easy 作者:纯真的阿童木 中国法律网
近日日本再度成为美国最大债权国,中国成为第二。美国财政部报告显示,中国2009年12月份减持了342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现持有7554亿美元,不再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而日本当月则增持了115亿美元,以7688亿美元的持有额居首位,这也是中国自2008年9月超越日本成为美最大债权国以来,首次退居第二。

这一信息折射的评论各有不同角度,但是仅从日本和中国两个国家比较上看,两国并不具备可比较性,舆论认定的偏颇突出。

中日财富比较

具有天壤之别

其一,日本成为美国最大债权国与中国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在世界规范概念之中,两者不能相提并论。日本是发达国家,无论经济开放程度,对于 债权。市场规模数量以及金融能力和能量都远超出中国。日本已经是一个纯自由经济体的国家,无论资本账户或金融市场都处于无管制、开放状态,日元是世界自由货币和主导货币之一,这一点是目前中国货币无法相比的。虽然人民币得到了世界一些国家的追捧,甚至成为一些国家不能公开的外汇储备货币,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强化人民币在多边机构中的作用,但是从规范上看,人民币的资质尚未达到日元的程度、水平和影响。这一现象与近期日本继续保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具有关联。近日在中国和日本报出2009年经济增长指标之后,去年所预期的中国超日本并未实现,于是乎舆论在此预期今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面对这种舆论,笔者认为中国需要冷静和理智对待,不宜简单以数据概念断定国家竞争力,而应从比较和长期角度,全面考量中日之间竞争力,尤其是中国需要正视自身,切实加强中国经济发展规划,努力达到世界经济强国之列。

虽然从指标数据上看,2009年中国和日本的经济规模相差无几,日本政府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09年日本的实际经济增长比上年下滑5.0%,名义经济增长下滑6.0%,双双创下二战后的最大降幅,但是日本经济总量却突破5万亿,达到5.08万亿美元水平;相比较中国经济增长指标为8.7%,经济总量为4.96万亿美元,依然没有超过日本。其实这些数据并不能说明中国和日本经济旗鼓相当,两者之间依然存在巨大差异。尤其是日本继续成为全球最大债权国,其实是与日本自身的经济质量和金融规模具有密切关联。无论日本经济衰退几何,日本金融资产规模,尤其是个人金融资产状况并没有根本性改变。因此,在探讨和研究日本问题时需要全面、综合考量,尤其是对比中国情况时更需要理智和长远比较。

其二,日本成为美国最大债权国的内涵强于中国的实力,在两者财富比较之中,两者具有天壤之别。众所周知,中国和日本是世界第一和第二外汇储备大国,但是日本外汇储备概念与中国外汇储备概念具有巨大差异。日本政府储备占少,民间储备占多,国家财富分布均衡,且具有长期可支撑性。中国政府占多,民间占少,况且中国并不是完全或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封闭性、政府性和自我性都有些不利于财富效率的发挥和运用,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问题和难点,外汇储备不断增多不是一件值得欣慰和高兴的事情,相反,正在成为中国金融的包袱和负担,这不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和距离吗?从指标数据看,截止到2009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达亿美元,总量是世界第一,而人均外汇储备仅为1605美元,中国和日本差异更是巨大,日本外汇储备为9885亿美元,人均外汇储备为7783美元。更为重要的是,两者外汇储备的结构具有明显不同,日本是以民间储备为主,中国是以政府储备为主,听说 债权。进而中国一直在推行藏汇于民的国家战略。日本一直是实际上的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因为日本民间拥有的流动性外汇资产达3万亿美元,而中国内地居民和企业的外汇储蓄加在一起才1000多亿美元,仅相当于日本一家基金公司的规模;日本民间外汇储备的数量是日本藏汇于民战略的效率,这样不仅分散日本央行的风险,也给予日本国民的投资形式更加多元化的机会和条件。日本与中国的实力差别基点在于经济基础的不同。日本从1968年开始一直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无论在城市化、教育普及、医疗、就业、民生等各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平,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2008年中国和日本按美元计算的人均GDP分别是3260美元和美元之差,日本人均GDP为4万美元,你知道债权转让通知。中国只有3000美元。中国的整体经济水平、财富储备以及市场效率与日本等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第三,日本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的经济竞争力和金融实力与中国欠发达和成熟的市场经济有别,在国际竞争范围之内,两者不可等而论道。外汇储备和美国国债的持有量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同时也体现国家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如果简单定论中国超日本概念,不仅不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需求,相反会加大国际竞争压力,中国将会承担不可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中国压力将不利于自我发展阶段和诉求。国内外舆论尽在关注一个点,即中国经济规模简单超过日本,中国金融规模超过日本,美国国债持有量只是一个点,并非代表整体和全部,其中严重忽略中国质量与日本的比较。因为从目前国际竞争的诸多数据来看,日本多数遥遥领先中国。如科技含量日本先于中国,中国目前企业的许多技术垄断和主导是日本;在世界范围内,日本技术性影响先于中国。而日本再度成为全球债权国的焦点在于美国国债投资的选择,一方面有国际关系的复杂背景,同时也是国际风险评估后的自我选择。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比较,发达国家对风险评估的认识比中国或更多发展中国家要强和更优,因为他们的市场充分、机制灵活、效率明显,最为重要的是金融实践和历史长远,积累了相当充分的经验教训,这是我们距离的焦点。

过多外储不利于

货币与财政组合发挥效率

面对日本成为美国最大债权国的思考,我国外汇储备逐渐高涨是国际焦点关注和我国政策拘谨关键之处。我国最新的外汇储备数据已经达到2.23万亿美元,规模之大和规模之快引起关注和争论。因为简单从传统金融理论衡量,维持进口贸易、偿还债务和资本结构需要的外汇储备看,5-6个月的数量为5000亿-8000亿美元左右,进而我国目前的数量规模超标,市场焦点在关注数量和规模。然而,现代金融发展规模比我国还要大,仅国际外汇市场规模一天就已经上升到3.4万亿-5.0万亿美元水平。或许,简单比较的国际一天数量和我国全年数量没有合理答案和有效把握。时代发展的变化导致问题判断和对应的复杂性,更何况新型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错综复杂。因此,从新型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外汇储备角度看,我国要改的不仅仅是数量,更要改质量--即以制度的变化消化数量的问题。

总体上看,外汇储备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通过国内总需求与外部直接投资扩大方式,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家抗风险能力,这也是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对外经济金融迅速发展的结果。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伴随复杂的新型金融危机形势,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扩大存在一些投机因素,尤其海外热钱流向中国。在中国目前17万多家有出口收汇业务的企业中,被外管局列入"关注企业"的有5300多家。应该看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化水平和国际化标准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自身市场产品、手段,以及机构作用和力量都不足。与市场技术娴熟、规模庞大以及跨国运作经验丰富的国家相比,我国双顺差的发展形势、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反映了我国储蓄大于投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这种局面不利于货币与财政组合协调的效率发挥,并且会刺激外部依存扩大,资金流动敞口扩大,加大国际贸易摩擦以及社会资源低效运行。虽然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化解外汇储备压力、缓解流动性过剩的举措,但是我们需要警惕我国在外汇储备上升压力中的急躁心理。当前国际市场投机因素十分突出,其中包括有针对性设计的金融风险,风险模式并非传统而简单的价格冲击,而突出结构矛盾中信心或者心理冲击。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和本质上思考改革的综合性、配套性、协同性、组合性和收益性,不能简单、单一地应对问题和采取对策,而应在国际大背景和国内大环境中统筹规划,思考改革的全方位、总架构,以达到收益最大和损失最小的投资组合、指标上涨以及前景预期之中缠绕更多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缺失,计划或规划执行效果不足,我们需要稳扎稳打面对改革开放,脚踏实地面对国际竞争。

此次中国减持是在评估市场风险之后作出的选择,是中国金融成熟的体现,同时也与中国海外投资组合的结构性调整有关,当前中国减持美国国债并不意味放弃投资美元资产。一方面,中国仍持有大量美元资产,放弃投资美元必然会对现有资产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从海外金融市场的品种来看,美国国债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仍然比较好,尚未有一种货币能够取代美元的地位。尤其是面对美元升值,以及美国舆论和政策给与中国的压力乃至制造的麻烦,中国应该有自我立场和态度。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