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债权债务常识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商 > 债权 > 债权债务常识 >

帮忙把世界历史大概叙述一下。。。

时间:2012-03-23 14:04来源:浴心斋主人 作者:chizhou 中国法律网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各国之间的关系和发生的事,谢谢!
一战德国战败,割地赔款,严重的通货膨胀,法西斯上台。 奥匈帝国解体,奥斯曼帝国发生革命。 战胜国俄国发生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上台掌权。 资本主义国家在三十年代经历了大萧条,凯恩斯主义开始代替斯密的理论干预经济。 39年到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 轴心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战败,德国分裂为东德西德,日本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两极,欧洲也逐步形成东西欧对立的局势。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国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德国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紧张,七十年代美国发动越南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霸权主义凸显。以色列与中东国家作战七次,形成了今天的中东困局。 八十年代末共产主义困境凸显,特别是在前苏联和东欧,布拉格之春等事件预示着灾难来临。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海湾战争爆发。 就这些了,没细查凭记忆写的,你要看推荐你看斯塔里夫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看看,通俗易懂。
德奥保土对法俄英美 四帝国纷纷土崩瓦解 为防德帝国东山再起 欧洲列强再次大结盟 德吞奥并捷侵波联意 远东日本占东北称霸 三大国分世界为轴心 战火肆虐全欧亚大陆 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 巨头誓灭侵略野心家 天下平定美苏分秋色 欧洲冷战和亚非热战 美国入侵朝鲜跟越南 苏联占领捷匈阿富汗 中东阿拉博战以色列 南亚印度伐巴基斯坦 欧洲逐渐成欧盟一体 亚非拉国家先后独立 俄国改革失败大解体 单极世界格局遂成型 九一一世贸大厦遭袭 全球进入多极化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30几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对人类的精神和物质都造成了极大的摧毁。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了。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以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十月革命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美日兴起 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1914-1919年,日本企业实缴资本金额从22.18亿日元增加到61.23亿日元,工业生产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实际工业产量增加1.8倍,出现了以出口工业为中心的新建扩建企业高潮。造船工业1914年建造79艘,计8.2万吨,1918年激增至443艘,计54.05万吨,从战前占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德国复仇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四运动 凡尔塞和约条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做法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中国北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了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而起因正是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原来德国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军人待遇 美国的一战军人领到每人每日1美元为薪金,另加25分为每日在美国国外消费。后来由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退伍军人、其家属与其它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府要求实时索取战时服务的酬劳金额不果而导致1932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进军事件。 女人的地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女人们是不被看作为“人”的。直到一战爆发,男人们都被征去做了战士,留下的只有老幼妇残,那个时候,养家做事的就只有女人了。于是女人们就出去工作,挣钱养家。虽然她们和男人做一样的工作,她们得到的工资相对来说就少了很多。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女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国际联盟 鉴于第一次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国际联盟(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军事学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新技术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战争期间,才发明不久的飞机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很快进入实用阶段。军用飞机在战场上成为一支新军。飞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战前在欧洲和美国的街道上占主导地位的马车,很快被汽车取代。德国等原料缺乏的国家,为了应付敌方的封锁,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战士对物资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们不断的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政府机构职能的改变 在战争初期,各国政府都没有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因而也没有对经济加以干预。随着战争的延长,各国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以有效地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这些机构着手与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负责分配政府订单,控制原材料的供应,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 莱茵非军事区 莱茵非军事区是莱茵河以东50公里。 这个是一战后《凡尔赛和约》里的内容。《凡尔赛和约》是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与德国的和约,大体内容包括:军事上德国禁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只能招募支援人员参军,只能保留10万人陆军,不准拥有空军,海军只保留部分轻型水面舰艇(希特勒上台时德国只有36艘轻型水面舰艇),不准拥有大吨位舰艇和潜艇,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驻军设防,就是所谓的莱因非军事区。政治上禁止德国与奥地利合并或组成任何形式的联盟集团。领土方面德国向法国归还在普法战争中取得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在此期间法国从此处无偿开采煤矿作为德国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补偿(两处都是法国重要的煤炭基地),15年期满后有萨尔地区公民投票决定归属(就是该地区是并入法国还是回归德国,1934年萨尔回归德国)德国放弃了大片领土,在此基础上波兰国家得以重建,德国所有海外殖民地由国联“委任统治”,事实上被英法日本等主要战胜国瓜分。经济上规定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但是没规定具体数目。后来协约国方面先后提出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宣布停止支付赔款。
凡尔赛和约 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失败,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 (协约国)对战败国 (同盟国)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中国在五四运动后,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则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所以也不签凡尔赛条约 经济大萧条时期 黑色星期五时人流攒动的华尔街(1929年)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大萧条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衰退都要来得深远。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木材竞争的缘故;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大利亚,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国银行家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债务。这场灾难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破产了:它导致了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而延期偿还外债, 债权。进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没有市场必然使工厂关闭,货物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少,这必然会危害船运业和造船业。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1932年的最大数据)。大萧条对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响,使得在一个几乎被欧美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 法西斯主义 德国纳粹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是世界法西斯主义的三大形态。当时奉行法西斯主义还有几个中小国,例如西班牙等。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以柏林-罗马-东京为轴心,建立了法西斯联盟。他们的目的是瓜分世界,德意霸占西方,日本霸占东方。德意志确实也曾占领欧洲大部分和非洲北部的一部分,只是西面未能跨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国;东面受阻于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郊外吃了大败仗。最后,在反法西斯盟国东(苏联)西(美英法)两条战线夹攻下,彻底失败而灭亡。日本也曾横行一时,蹂躏大半个中国,横扫太平洋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最后被美中苏三国联合打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失败,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美苏冷战 冷战 coldwar(1945年至1990年)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东、西两大集团。这两大集团由于政治信仰不同,而处在相互敌视状态。由于双方军事力量都非常强大,拥有几百万军队和数万核弹头,运用这些军事力量,就可以将地球彻底消灭好几次,所以谁都不敢动用军事力量来发动战争。但是,他们都想削弱对方直到搞垮对方,所以就动用除军事行为以外的一切手段。这包括:经济封锁、政治供给、颠覆破坏、军备竞赛等。虽然两大集团之间没有直接响起枪炮声,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处在一种战争状态。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将这种状态成为“冷战”,以区别动用真枪实弹的“热战”。 1947年3月12日,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国情咨文,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要求国会批准向希腊和土耳希其提供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 以抵制极权政体强加于它们的种种侵犯行动。 杜鲁门提出的这项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点。过去美国把苏联称为盟国,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攻击苏联。现在,杜鲁门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由杜鲁门陪同在美国的富尔敦发表关于“铁幕”的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此后,英国因无力对希腊政府镇压希腊人民革命武装继续进行援助, 于1947年2月21日由英国外交部通知美国国务院, 英国于3月底停止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希望美国填补它撤退后留下的“真空”。英国的这一表示为美国扩展势力和执行以实力“遏制”苏联的政策提供了机会。 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现越南政府称之为:抗美救国战争(越南语:Chiến Tranh Chống Mỹ Cứu Nước),为新民主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所谓越共)反抗美国及其傀儡政权越南共和国(南越)的战争。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美国在本次战争中失败(虽然美国政府自称是“光荣的撤退”)。越战是冷战中的“一次热战”,希望统一越南的南方反政府军“民族解放阵线”在北越领导人胡志明的支持下,反对南越吴庭艳政府。美国则出兵帮助南越。最开始扶植南越的美国总统是Dwightd David Eisenhower(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John Fitzgerald Kennedy(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在Richard Milhous Nixon(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因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北越军和南越共军最终打败了南越政府军队,统一了越南全境。 阿富汗战争 自1919年阿富汗独立以来,虽然名义上一直个是独立的国家,但苏联却不断干预阿富汗的内政。1976年,达乌德在苏联的支持下发动了政变,推翻了查希尔王朝,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国。1977年,达乌德正式就任阿富汗共和国第一任总统。但达乌德企图摆脱苏联的束缚,这引起了苏联的不满。1978年4月,苏联支持以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为首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达乌德政府。阿富汗国名被改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塔拉基担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并兼任总理。塔拉基政府继续执行亲苏政策,被苏联拉入了“社会主义大家庭”。1978年年底,塔拉基访问苏联,双方签订了《友好睦邻合作条约》,有效期20年。条约规定,双方在平等、相互尊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发展全面合作,为保证两国安全、独立和领土完整而进行磋商,经双方同意后采取相应措施,继续发展两国间军事领域的合作。缔约双方各自宣布,不参加旨在反对缔约另一方的军事联盟或其他联盟,不参加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以及行动或措施 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一定像过去苏联教科书所说“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是也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朝廷更替或政权转手,它的世界意义在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辟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尝试。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1][2][3][4]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