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郫县一村民朱庆无钱做司法鉴定,不能拿出足够的证据来索赔,一条残腿法院判决只赔偿4410.65元,扣除4000元钱的案件受理费,实际上一条残腿只获得了410.65元赔偿。 随着我国2005年及其之后的一系列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鉴定机构的市场化与逐利化,弱势群体因为贫困或其它原因导致无力支付鉴定费、从而不能利用鉴定意见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现象却愈演愈烈。 表面看来,国家发改委与司法部2009年联合印发的《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规定的各类单项鉴定的费用并不算高,然而他们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却仍然显得过于昂贵,特别是需要进行多项鉴定的时候。但弱势群体又必须依赖鉴定意见,方能或者进入“法的门槛”,或者能够在诉讼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对于前者,是因为在部分诉讼中,原告起诉时需要提供必要的鉴定意见,法庭才受理,否则他们将“徘徊在法的门前”;而至于后者,如同案例所示,当事人需要提供必要的鉴定意见,才能证明其合理主张,2012年创业好项目。不然的话,其正当权益亦无法获得法院的保护。因此,为实现社会和谐、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避免当事人的上访、实现弱势群体借助司法实现正义的诉求,国家应当提供司法鉴定救助,而不仅仅是法律援助。 虽然近几年一些省市县的司法行政部门颁布了一系列司法鉴定援助暂行办法或规定,并在实践中成功运作了大量的鉴定救助案例。但司法鉴定救助的实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各地各行其是,并无全国性的统一救助条例;当前鉴定救助的范围较小;救助程序混乱;救助并未全面铺开。 面对这些问题,国家有必要建立统一性的司法鉴定救助制度,并将之纳入法律援助之内,形成大法援的格局,形成司法鉴定救助的国家责任。 建立国家主导的司法鉴定援助制度非常必要:设立司法鉴定救助基金,或者单列或者与法律援助合并;确立司法鉴定救助的合理对象、程序;确立司法救助的管理部门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