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保卫战“八百壮士”之一 杨养正昨在重庆离院回家途中辞世 享年96岁 “永远的老兵”杨养正 原名杨得馀,重庆人。生于公元1914年。 杨养正是名抗日老兵,当过排长,参加过1937年全面抗战后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 那一战,后来被称为“八百壮士”的杨养正和他的战友们打破了日军3个月消灭中国的神话。那一战,他失去了一只左眼。那一年,他23岁。 从四行仓库退出来以后,“八百壮士”被软禁在上海英租界长达4年之久。 1943年,杨养正和30多个战友被日军送往安徽祫溪口运煤后夺枪逃跑,奔向新四军集中的地区。在随后回家的途中,他看到一副对联:“养天地正气,发古今完人”,遂改名“杨养正”。 帖子相关图片:

2005年7月5日,上海宋庆龄陵园,杨养正老人在会议室里含泪讲述着和谢晋元将军的往事。 早报资料 经过近10天的住院治疗后,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保卫战“八百壮士”之一杨养正老人,昨天下午在重庆病逝,享年96岁。 此前,杨老心肺及全身多处器官功能衰竭,一度病危。由于治疗无望,杨养正老人的子女昨天刚为其办理了出院手续,接他回家。 2005年东方早报刊发“抗战胜利60周年专题报道”《永远的老兵》,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保卫战“八百壮士”之一、抗战老兵杨养正老人就是报道的核心人物。 逝前放弃住院治疗 由于年事已高,96岁的杨养正老人身体每况愈下。今年12月7日晚,他被送入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重庆新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由于心肺及全身多处器官功能衰竭,一度病危。虽经多次紧急抢救挽回生命,但病情反复,未见好转。 昨日下午5时25分许,在家人的陪护下,杨养正于医院回家途中离世。 在此之前,来自新桥医院的消息称,经过连日来医疗专家的详细分析,从医理上看,老人的病情已无好转的可能,只能是勉强依靠医疗设施维持生命,继续住院治疗“意义不大”。 与此同时,日平均8000元左右的医疗费用也让家属一筹莫展,在新桥医院决定为老人实施无限期“欠费治疗”的同时,一些关爱老兵的志愿者组织也为其募集了爱心捐款27400余元。 “医生说,不接回家,到最后就是‘人财两空’。” 昨日下午3点,接到早报记者电话时,杨养正老人的女儿杨庆玲正在医院为老人办理出院手续。她告诉记者,在医院将病情告知家属后,家人前晚协商决定,放弃住院治疗,接老人回家。而杨老自己也希望在家中辞世。 昨日18时,我接到了一个从未谋面的朋友王翔打来的电话,他哭着告诉我,杨老于17时25分逝世。我一时语噎,只好劝他不要过度悲伤。 王翔当天下午赶到重庆,想见老人最后一面。不幸的是,他晚到了10分钟,见到老人时,已是阴阳两隔。 在这个时代,一个抗战老兵的家国情怀,一个平民英雄的精神信仰,或许随着老人的逝世而日显珍贵。 认识杨老是在5年前,这年正值抗战胜利60周年。当从电视画面中,看到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红场上接见当年苏联老兵时,我心中禁不住一惊。 我在想,当战争的硝烟慢慢退去,大国崛起的梦想迅速升腾时,我们的英雄在哪里?我们的英雄是否受到了足够的尊重? 2005年,在和“9·18”爱国网总编吴祖康先生的一次闲聊中,得知在重庆有一位当年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八百壮士”中的老兵仍然健在。这位老兵就是杨养正。我随后赶到重庆,通过当时重庆时报的田间找到了老人。 出发前,我曾担心,在经历各种磨难之后,老人还有没有我们期待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在重庆弹子石老街一间非常破旧的房子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老人。一张用了30年的旧沙发,一张用木板铺的床。老人的境遇让我心生悲戚。 老人并不以此为意,在抗战胜利后的60年里,他一直默默无闻地生活在这里,对于自己当年的英雄事迹,他从未提起。周边的邻居,不知道身边住着的是当年打破日本人3个月消灭中国神话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壮士”中的老兵。甚至连老人的孙女,也不知道爷爷就是历史书中记载的英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老兵的精神世界让我深为感动。谈起那场战争,老人说,“我不算是什么英雄,只是尽了一个中国人的义务。当日本人要亡我们国家,上战场就是我们的责任。” 在这场战争中,杨老失去了左眼。虽然已是残疾,他还是获得了比自己小很多的年轻姑娘赵孝芳的青睐。 但个人的命运从来就是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的,此时正是家残国破,何以为家?两个年轻人于是约定,“抗日不胜利就不结婚”。直到1945年8月16日,抗战胜利的第二天,杨老和赵孝芳举行了婚礼。 此后,经东方早报多方促成,杨老于2005年终圆60年以来想回上海旧战场看一看的梦想。 在四行仓库一间狭小的展览室里,竟然还发现有老人当年练武时的照片,但此时,他已经什么都看不到了,因为12年前,他右眼因白内障没有钱治疗也失明了。 人们发现,似乎欠老人些什么。重庆市拨出一间新房,让老人和妻子搬了进去。一个上海的年轻人王翔联系到早报,也想为老人今后的生活做些什么。受宠若惊的老人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国家和人民没有必要对我这么尊重。” 老人生前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就是“中国不会亡”,每次只要有人提议,他都唱得那么用心,那样有力。老人还把这首歌中的最后一句歌词“中国不会亡”改为“中国一定强”。 如老人所愿,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已跃为世界第二,同时,一些东西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一个老兵的逝世,在提醒我们,对于历史我们不能选择健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