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观音寺简介 黄河与洛河孕育了河洛文明,在华夏之冠上熠熠生辉,璀璨夺目! 这里有九千年新石器时代遗留的痕迹,这里有六千年仰韶文化绽放过的绚丽!儒学奠基于此,道学渊源于此,佛学首传于此,魏晋玄学盛行于此,宋明理学开创于此。 星汉灿烂,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九千年大浪淘沙,多少的文明之珠散落在中原大地。 在洛水之南,凤凰山下,汝河水畔,鬼谷子隐居修道之所云梦仙境边的小店镇圣王台村,至今仍隐藏着一座保存完好的千年古刹——汝阳观音寺。观音寺距汝阳县城十五公里,旧时曾为汝阳八大景之一,引得多少文人墨客流连于此。 商汤七年,天下大早,赤地千里。汤王睹民众之疾苦,御驾于此,亲临素有观音菩萨点化张天师之九女化身为灵泉的古凤凰台之"九女灵泉"祈雨,果获大灵验,遂建行宫做避暑养息、遇旱祈雨之所,后人为铭记汤王恩泽特在原址建庙塑像永以香火祀之,即最早的汤王庙,并将“古凤凰台”更名为“圣王台”以示纪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时间长达3600年之久。 据《汝州志》所载:父城(今河南宝丰李庄乡一带)楚庄王三公主妙善出家修道于白雀寺,历尽苦难,终成正果于大香山。由于当时汝河连年水患、疾疫四起,妙善公主为实践其夙愿亲到此地布其慈云降其法雨,解救万民于水火,功德昭著,为民众所敬仰。 三公主妙善俗称三皇姑,又被称为“大悲观音菩萨”,为“千手观音”在中国的应化身。应化于春秋时期,降生在河洛大地,两次示现神迹于凤凰台。与佛陀在印度的降生几乎是同一个时期,故而极富有传奇色彩。 岘山之麓,汝水之滨,有古刹焉,千峰秀峙,万壑交流,软翠晴岚,仙屏环抱,拖蓝漾碧,众涓滢洄,与印度珞珈山有着几分神似,妙善公主成道后遍寻神州大地,惟独深爱这一灵秀之地。百姓对于三皇姑的浩浩神恩自然也是念念不忘,纷纷要求建庙供奉,香火永祀。然汤王在此已经坐上了正位,“大悲观音”只有借汤王背影对面而坐。自此汤王与观音同坐凤凰台,和谐共处,历久弥坚。 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为官方所承认。并于183年后沿宛洛古道传入圣王台。产生了佛道(汤王信仰)共存的局面。时为三国魏齐王正始初年(公元251年)。 南北朝时期,帝王大兴佛教,广造佛寺。这里邻近国都,为宛洛古道的必经之地,又为石台县县治所在地,为—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繁荣。这一时期,“观音信仰”随着大量佛经的翻译完成,体系日趋完善,早期的“汤王庙”延至春秋民间更名的“观音庙”,于这一时间段正式定名为“观音寺”,这是继佛教由印度首次传入中国后,观音菩萨落户于中国的第一个道场。此后的几百年间,经济、文化与宗教在这里共同繁荣,观音寺有了历史上的第—次辉煌。 唐代初年国运兴盛,随着儒佛道三家文化的彼此交融.关公信仰逐渐普及。圣王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虽然战乱纷繁,适逢乱世,这里却能屡次得以免难。这与观音显灵、关公显圣的灵异是分不开的,此事在碑文上亦多有记载。历史经典故事温酒斩华雄就是发生在我地,关公在这里坐正殿、待之如佛与这一典故是有很深渊源的,这在全国寺院是绝无仅有。此后的—千多年里,观音寺—直以儒佛道三家文化和谐共存的情形下演绎着不平凡的历史。 观音寺位于古圣王台,座南朝北,是示现观音菩萨“倒驾慈航、普度众生”之意。她依山势而建.背靠岘山,面临汝河水,左云梦山,右凤凰山,视野辽阔,气势磅礴。相关资料均言观音寺是—处风脉绝佳之地,龙缠虎抱之气,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 现如今寺内所遗存建筑最早可追溯到宋庆历年间,而后至明清两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缮。整个古建群院落长80米,宽87米,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共有殿宇64间。整个院落布局严谨,设计精巧,颇具匠心。如今的观音寺绿树葱郁,景色宜人,漫步其间,清幽别致,宛若置身于桃园胜境。 修建于明代的殿堂楼阁结构严谨错落有致,百年的梧桐树苍翠如滴,千年扭筋莲花柏直冲云霄,树龄不详一抓全身抖动的痒痒树,省内罕见的明代壁画,八百年的金代石佛等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尤其以自成一统,大旱水位不减、大涝水位不增,且永远流不出寺院有“大悲圣水”之称的汉代洗心井,千年的雌雄银杏树笼罩的圣王台和神秘的佛骨真身舍利塔地宫等则又给古老的汝阳观音寺增添了无数的灵异。的确为荡涤身心的好去处,祈福纳祥的真道场。 上述简介是 释上恒下乾师父晋入汝阳观音寺后,花费大量的心血收集当地大量的文献资料、地方县志整理出来的。看后令人向往之。。。在此也向恒休师傅表示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