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开始进入国内,陆续被几乎所有的面粉厂使用。关于面粉增白剂的安全问题,早在2001年,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油学会就曾联合国内65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联名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递交“关于修改《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禁止使用面粉增白剂”的建议。 此后十年,存废与否争议不断。反对使用的一方认为,其破坏了面粉营养,含有致癌物质,应尽早予以取消。赞成使用的一方则认为,该增白剂被国际组织认可是无害的,改善了面粉的质地,应继续使用。 引进者要废当年“孽果” 王瑞元是主禁派的元老级人物。1986年,在时任商业部粮油工业局局长王瑞元的推动下,商业部在新的小麦粉标准里允许添加面粉增白剂,并制定了添加标准,沿用至今。卫生部同步将过氧化苯甲酰列入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王瑞元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他后来在国外考察时,发现欧盟1997年就正式禁用了增白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随后禁用。王瑞元认为,美国虽然未限量使用,但“法制观念强,企业不会乱来”。而国内的面粉,则越加越白,甚至“像瓷一样白,自己都不敢吃了”。 由于“对任职期间引进并同意面粉增白剂的使用而感到不安”,2001年,王瑞元开始在各种粮油工业会和粮食行业会上呼吁禁用“面粉增白剂”。 背后隐藏利益之争 小小增白剂的背后隐藏多方利益之争。对食品生产商而言,如果不加增白剂会损害产品的卖相和口感,影响到自己的销路。同时,使用增白剂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缩短面粉的后熟期。新磨的面粉粘性大,缺乏弹性和韧性,不方便用来做面点,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贮藏后,上述缺点会得以改善,这种现象称为面粉的“后熟”。使用了增白剂之后,后熟周期会缩短。对众多中小面粉厂来说,加了增白剂,不仅能提高小麦出粉率,还能缩短面粉后熟周期,因而他们力挺使用增白剂。 反对使用者往往以欧盟禁用为例。1997年后,欧盟就取消了增白剂的使用。欧盟食品添加剂法规的关键原则是:它必须被证明,它的使用有技术上的需要,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危害。而欧盟认为,在增白剂的安全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验证的情况下,就用于食品生产是很不负责任的。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