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31个月之前相比,曹国伟的办公室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几张曹喜欢的大幅照片仍然摆放在窗前。那时,他刚刚成为新浪这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网络门户的CEO。小学时练过专业体操的曹国伟至今保持着很好的身材,他缓步走到办公桌前撕开了一条崭新的中华牌香烟,从中掏出一包,为自己点上一根,深深吸了一口,然后吐出一团烟雾。烟雾缭绕中,他那布满血丝的眼睛不设防地显出了疲惫。 淡出外界视野已久的曹之所以重新走入镁光灯下,因为他刚刚完成了一笔异常高调的交易:以14亿美元的增发股票买下了分众传媒以户外数字广告为主的核心业务——后者是中国最大的户外视频广告运营商。“我应该是挺兴奋的!”上海人曹国伟好像也为自己如此的冷静有些不好意思,仰身靠在沙发上,脸上露出笑容。 曹的办公室被媒体踏破门槛时,他的交易方,在过去几年里一直扮演着媒体明星的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却难以谋面——据说他在不停的开会,不停的见客户,仅交易完成后的72小时内,他就马不停蹄的从北京至南京再折返回上海。“你们把这次交易看成是分众卖出去,我把它看成是合并”,电话里,江南春对《环球企业家》肯定的说,“这次交易不存在输家赢家”。像往常一样,这个当下中国最著名的“诗人”异常坚持己见,对外界的各种猜测、传闻都给出反对说法。 曹国伟的平静与江南春“不存在输家赢家”的说法,都为这桩一举打造出中国第二大传媒集团或最大民营媒体公司的交易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在这个异常清冷的冬天,交易双方难道不该弹冠相庆,共同宣布胜利? 这或许由双方曲折的经历所致。新浪和分众各自都是可以被写入中国兼并收购教科书的。前者交易数量极少,关键一役还是1998年的四通利方与华渊的合并,但它一举奠定了新浪之后十年的运数: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也是中国股权及控制权最盘根错节的网络公司。分众则是一家构建于收购上的公司——一名熟悉分众的银行家告诉《环球企业家》,它有大约300家子公司,这大多是其上市3年中的作为——分众之兴,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聚众和框架传媒的收购,分众之衰,则肇始于对分众无线和玺诚传媒这两次并购。这一次,股权本就分散的新浪又将45.7%股份让出,而分众则面临与一家近2.5亿美元收入的庞然大物的整合,自不免太阳之下有心事。 但讳莫如深并不妨碍这成为一次水到渠成的交易,因为它太能帮助交易双方“各取所需”了。 在2008年的股市雪崩中,江南春的个人投资亏损极大,是业界公开的秘密。有投资者告诉本刊,江因投资累股合约(accumulator)而损失约一亿美元。而过去一年里分众诸事不顺,分众无线被千夫所指、玺诚传媒和业绩不佳让分众一年间折去90%的市值。这让局外人也不难了解,江此刻有多在意“安全第一”。 曹国伟的算计则复杂。自2006年中旬升任新浪CEO之职,曹给外界的形象是相当模糊的。在他治下,新浪乏有创新之举,股价亦起伏不惊,人们倾向于将他视作新浪董事会的一枚棋子,很少有人认为他能撑过2年。但熟悉曹的人认为,他终于到了宣布改朝换代的时候:新浪多年来最大的阴影段永基,已经将股票出清离场,这是曹国伟小心经营股价的结果。由此证明了自己的曹被熟悉他的人视为高度隐忍自控、极为精明成熟,甚至有一名著名投资者将曹喻为“中国最优秀CEO之一”。现在,他留给了人们很多好奇:当他手握新浪加分众这两手好牌,又终于能靠自己的意志出牌,他能赢多大? 人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游戏还有第三个玩家,或说赢家,是借道分众入主新浪的复星国际。据披露,在分众传媒发布第三季度财报并在一日间股价从16.09美元跌至8.83美元后,复星迅速买入了分众16.8%的股份,约可折算为7.66%的新浪股权,几乎成为未来新浪的最大股东。无论只为财务投资还是更有图谋,这桩交易已让复星几乎立于不败之地。 交易宣布后,新浪、分众的股价均有滑落。在这个艰难的时节,这桩并购带来的势必艰难的整合令投资者不敢乐观。但这毕竟是一场测试中国民营媒体公司成长极限的交易,如果这样的交易被证明是可操作也有利可图的,未来还有什么媒体业交易是不敢想象的呢? 江南春
帖子相关图片:

如果今天的故事发生在三年前,或许江南春会成为新浪分众交易中的买家。 长期以来,新浪都是一家被打上了“股权过于分散、管理层内耗不断”烙印的公司,也正是这一点让新浪在业务经营出色的背景下,依然成为了许多公司试图收购的对象。在过去几年中,新浪不断与中国多家知名公司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2005年盛大和2008年3月巨人试图对新浪的收购。而今天被新浪收购的分众,曾经就是这批“抢购者”中的一员。 据业内人士透露,2006年初,江南春曾和曹国伟深入探讨过合并之事。不仅双方董事会对此知情且认同,江南春也已经从淡马锡和高盛处筹集了约4亿美元的过桥贷款作为收购资本。但由于当时新浪股价突然上涨,江南春最后一刻放弃了收购。 对于这种说法,江南春和曹国伟一致表示是“都是外界乱传的”。他们承认双方曾经就分众收购新浪的事情进行了初步的沟通,但从未就此事进行过正式的谈判,双方的董事会也从未讨论过这个收购意向。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局面已经完全翻转了过来——新浪从当年的卖方变成了买方。 “为什么你们总是把这次交易看成是出售分众?”在江南春眼中,这次也不过是分众为壮大自身而再次进行的一次合并,而这也正是在过去几年中,江南春的典型思维方式:消灭竞争,以最快的速度树立行业垄断位势。 如果回溯分众传媒成立以来短暂的历史,会发现收购、整合是分众长期以来的生存逻辑。2005年7月上市归来后的第三个月开始,收框架媒介、聚众传媒,至2007年10月买进上市前夜的玺诚传媒,短短的两年时间内,江南春前后出手的重量级收购多达5次,还不包括数次未曾公告的小规模收购。 这一节奏完全符合江南春极度进取的个性。即便是今天,他仍会乐此不彼地亲自跟客户做提案,“很多客户没有他可能根本就谈不下来,或者没有他谈不到那么大的投放规模。”分众内部的员工透露说。 同时,对于极度厌恶“不确定性”的江南春来说,不停收购使分众保持实际上的市场垄断地位无疑是最安全的选择。从这一点上看,框架、聚众以及玺诚都是江南春毋庸置疑的收购对象——它们分别集中了电梯、楼宇和卖场的绝大部分资源。这也符合分众传媒的第一个投资人余蔚对分众模式的判断:模式没问题,关键看谁能在最快地把网络建立起来,进而在掌握资源和平台以后可以围堵别人。据说,余蔚在江南春纳斯达克敲钟归来的飞机上建议说,“凡是PE比分众低的都要买下来,不要有任何竞争,否则分众可能被对手积累的资源所拖累”。 江南春在很大程度上实践了当初的战略。资本市场也给与了极为积极的响应,自上市以来到2007年第三季度,分众传媒的增长速度堪称完美——连续十个季度同比增长都超过了100%,市值由上市时的7亿美元增长到了70亿美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局面使得江南春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楼宇液晶电视广告以外的高成长空间。当互联网和手机变成消费者媒体接触的重要终端的时候,两者也自然成为江南春延伸其无所不在的广告布局的两大战略支点。互联网广告和手机广告不同于江南春发明的楼宇液晶电视广告,它们的表现形式、商业模式以及所需技术都处于变动中,这带给江南春极大的想象空间。 2007年3月,分众收购了国内最大互联网广告代理公司好耶,正式进入互联网广告。随后在完成了相关的六七宗收购以后,江南春在2007年10月曾对《环球企业家》表示,“分众渗透到了互联网可能变形的每一个形态上,相当于互联网板块大的、能够看得到的我都收购到了??而且,我们在2006年完成了手机版块的收购。这两大板块,很明显已经没有人能翻转我们”。然而如今看来,这一切都太乐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