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贴吧首页 >> 公安国安
户名名: 密码: 忘记密码?
导航 本主题共有帖子数 10 篇,   [<<] [] [>>]  
印度打到了中国家门口,被中国一记闷棍打晕!!!!  浏览:14416 回复:10  
jiaguosheng
加为好友
发送信息
注册 2009-1-18
中国与印度两国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分西、中、东3段。西段约600公里,中段约450公里,东段约650公里。1962年两国因边界争端爆发了一场边界战争。30余年来,虽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寻找公平、合理解决边界争端的方式方法,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印边界官员级谈判已举行了15轮,专家小组会议召开12次。但两国政府从未放弃努力,2003年6月瓦杰帕伊总理成功访华,第1次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也于今年10月23日至24日在新德里举行。
  手足兄弟的反目
  中印两国本是友好邻邦。印度曾是第一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府也给予了热情的回报。在抗美援朝最为激烈的1951年,毛 泽 东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自出席印度驻华大使的国庆招待会,并在会上祝贺道:“今天庆祝印度的国庆,我们希望中国和印度两个民族继续团结起来,为和平而努力。”也就在这一年,中国为缓解印度的粮荒,在自身粮食紧缺的情况下,向印度提供了66万吨大米。
  当时印度作为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积极主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同时也大力寻求解决朝鲜争端的途径。20世纪50年代,两国官员频频互访。周恩来总理曾4访印度,共同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8年,中国在尼赫鲁的主张下参加了万隆会议。更令人难忘的是尼赫鲁访华,毛 泽 东与尼赫鲁话别时意外地吟诵了屈原的二行诗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在那一段时间里,中印两国的大地上到处响彻“中国印度是兄弟”的呼喊声。
  然而就在这热烈的欢呼声中,中印关系危机却已悄悄来临。众所周知,中印两国独立与解放之前,虽然未曾正式划定过边界线,却早已形成了一条各自遵守的习惯边界。印度自1947年独立后,开始时一直遵守着这一边界。但在1954年,印度政府却修改了官方地图,把东段非法的“麦 克 马洪线”作为已定国界,占领了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又在中段侵占了阿里地区的2000平方公里土地,还把西段的巴里加斯划入印度版图。这样一来,印度共侵占中国领土达12.5万千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一个福建省。两国关系就此跌入低谷。
  “大印度联邦”狂想
  中印关系从手足情深到反目成仇,追根溯源主要是“大印度联邦”在作祟。
  “大印度联邦”本是英国殖民者以印度为基地,向周边乃至东亚和印度洋沿岸拓展势力范围的战略构想,想不到尼赫鲁却对它格外欣赏。他早在1934年就在自传中写道:“我个人对未来远景的看法是这样的:我认为将来会建立一个联邦,其中包括中国、印度、缅甸、锡金、阿富汗和其他国家。”后来他又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作了修正,把他的“大印度联邦”定格在印度洋地区、东南亚和中亚西亚,而印度必将成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尼赫鲁还一厢情愿地设计出一个“理想边界”,即将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和阿萨姆作为印度的防务内线,把中国的西藏作为“缓冲国”纳入印度的势力范围,将“麦 克 马洪线”和“约翰逊—阿尔达线”作为印中理想的边界线(*和约翰逊—阿尔达线是以英国殖民者的名字命名的。1914年英国为扩张其殖民地领土,以不正当的手段与当时的西藏当局秘密换文,炮制了大致以喜玛拉雅山主脉分水岭为走向的边界线,中国的历届政府从未予以承认。)。尼赫鲁甚至认为,独立为新生的印度创造了大好时机,印度要建立以自身为盟主的“大印度联邦”,并以此为基础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就是尼赫鲁在印度独立民主运动中萌生的“关于印度的新概念”。
  印度独立后,尼赫鲁便开始实施他的“大印度联邦”狂想,并在西藏问题上做了不少手脚。1947年3月,当时的印度临时政府曾怂恿西藏独立。尼赫鲁在会场上悬挂的巨幅亚洲地图竟将西藏置于中国的版图之外,后经国民政府代表郑彦的强烈抗议,尼赫鲁才给予更正。同年5月,印度临时政府还向西藏葛厦提出“继承并保持英国在西藏的特权和利益”备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尼赫鲁政府又阻止西藏当局上北京商谈和平解放问题。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时,印度驻华使馆竟在向中国政府的照会中说:“中国军队之侵入西藏不得不认为是可悲的。”此外,印度还向西藏地方武装提供军火,阻止解放军进藏。
  1951年2月2日,印度军队乘中国在朝鲜激战无暇西顾,派兵占领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此后,中国政府经过多方交涉表明态度,印方明目张胆的军事活动才有所收敛。然而印度政府不仅不肯退出占领的中国土地,反而加紧了蚕食的进程。
  更令人惊讶的是,尼赫鲁1954年10月访华甫归,一条非法的*竟立即出现在印度官方地图上,以此迫使中国接受这一事实。直至1958年12月14日尼赫鲁给周恩来的亲笔信中还写道:“印度的这些大片土地(中国地图表明属于中国)只能是属于印度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对这些土地不存在争端。”此后,印度政府还支持西藏反动农奴主叛乱,公开否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尼赫鲁甚至指责中国“没有遵守西藏同中国关于自治区的协议和对印度提出的保证。”西藏叛乱的失败,使尼赫鲁划西藏为印度战略缓冲区的妄想成为泡影,但“大印度联邦”构想仍然使他不能平静。他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把有争议的12.5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归印度,中印关系随即恶化。尼赫鲁完全阻绝了中国政府防止边界冲突的各项建议,一意孤行地执行“前进政策”,继续侵占中国领土。1962年10月,尼赫鲁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
  困兽犹斗的尼赫鲁
  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战争中的彻底失败,使尼赫鲁乱了方寸。他不与任何人商量,独自向美国总统肯尼迪求救,要求派轰炸机和军队与中国作战。印度国民也从未经历过如此失败情绪的冲击,全国陷入一片混乱。可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军队却单方面宣布停火,并主动撤退到1959年11月中印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希望以此推进谈判,恢复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
  而印度政府却未能理解中国的善意。他们认为中国军队的“惩罚”大大伤害了印度的自尊和体面,并把中国主动释放全部被俘人员、所缴武器和军用物资也说成是阴谋。印度政府对中国的诚意根本不予理睬,并拒绝任何形式的谈判,反而指使其军队重新占领被中国军队赶出去又后撤的全部12.5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中印战争后,印度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很大程度上放弃了“不结盟政策”,并迅速向美国靠拢。1970年英迪拉·甘地政府与苏联签定了为期20年的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双边条约。条约明确规定,双方“保证不向与另一方发生武装冲突的任何第三方提供任何援助,在一方遭到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应立即共同协商。”当时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说,如印发动战争,苏联将在军事、外交上全面支持印度,并牵制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助。与此同时,印度为了报边界战败的一箭之仇,开始了全面的扩军备战,并专门组建了针对中国军队的“山地师”部队。“中国威胁论”也从此笼罩印度大地,中印关系进入了冷冻期。
  直到1969年元旦,英迪拉·甘地政府迫于国内外局势发展的需要,表示愿与“中国进行有意义的会谈,以寻求中印争端的解决”。中国政府自然表示友好的回应。1970年“五·一”节,毛 泽 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印度驻华临时代办米什拉时说:“我们总要友好的,不能老是这么吵下去么。”毛 泽 东当时还请米什拉代为问候印度总统和总理。
  但此时印度国内的反华势力却依然活动猖獗。他们支持西藏叛乱分子在新德里举行活动,还把“西藏问题”和“中国在西藏侵犯人.权”议案提交联合国大会。与此同时,英迪拉·甘地政府又把侵占的中印边界东段9万平方公里土地由“东北边境特区”上升为“阿鲁纳查尔中央直辖区”。此时,中印关系虽有解冻迹象,但印度并没有诚意采取实质性的举动。
  曲折中的艰难进展
  直到1976年,印度才主动恢复向中国派驻大使。1979年2月12日,人民党政府外长瓦杰帕伊访华,中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中印边界问题仍然是两国关系中最难解的死结。1980年英迪拉·甘地与勃列日涅夫会谈时,指责中国“对边界领土的要求或侵占而产生的领土纠纷,使中印关系进程缓慢”。虽然从1981年起,两国商定轮流在北京和新德里举行边界问题谈判,却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中国曾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印度则要求分段解决。
  这期间,印度议会两院又于1986年将“阿鲁纳查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印度第24个“邦”,企图从法律上使占领合法化。中国政府为此提出严正抗议。直到2002年两国的边界联合工作小组在该地区核实实际控制线时也未能解决这一争端。
  虽然印度在中印边界战争中遭到了军事上的全面失败,但实际上却是既得利益者。它趁中国军队后撤之机非法占领了有争议的中国领土,此后又千方百计使非法占领合法化,这便是数十年来中印边界争端未能得到真正解决的症结所在。
  1962年中印战争后30余年来,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始终存在严重分歧,但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还是达成了一些共识。1988年12月19日,拉吉夫·甘地成功访华,中印双方同意通过和平方式协商解决边界争端。此外商定,在寻求办法的同时,积极发展两国间经贸与文化的交流合作,为合情合理解决问题创造气氛与条件,建立关于边界问题的联合工作小组和经贸科技联合小组。拉吉夫·甘地之后的V·P辛格、高达及拉奥总理也都表达了增进中印关系,和平解决问题的意愿。
  1998年5月,印度人民党联合政府为进行核试验大肆叫嚷“中国威胁论”,使中印关系一度受挫。但不久后,瓦杰帕伊的人民党联合政府又重新认识到,中印关系对21世纪印度发展至关重要。2003年6月23日,瓦杰帕伊总理访华期间,印度政府首次公开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重申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进行反华政治活动,为重开对话开创了新的起点。同时,双方又约定各自任命特别代表,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
中印边境战争 让毛 泽 东忍无可忍
  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中国与印度在西藏南部边境地区爆炸了一场短暂的战争。中国方面通常将这场战争称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其战争指导上突出了军事斗争与国际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的紧密配合,毛 泽 东曾称这一仗是“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那么,毛 泽 东为什么会选在当时与印度交手呢?
  印度打到了中国家门口
  中印自古相邻,习惯边界是喜马拉雅山南麓,基本没有争议。但自从英国占领印度后,英印政府试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中分裂出去,为后来的中印争端留下隐患。1914年,由英国政府代表享利·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制定了“中印边界线”,即著名的“麦 克 马洪线”。
  1949年10月,中共建政后,实施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于是,在“团结一切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口号中暂时搁置中印边界问题。但印度总理尼赫鲁却对中国的这一外交策略不买帐,沉醉于“大印度联邦”的战略构想。
  1959年以后,印度不断对中国边界进行武装挑衅。到了1961年,中国政府多次向尼赫鲁提出和谈建议,并实行隔离政策,均被一一拒绝。进入1962年,局势越发紧张起来。6月,印度军队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速度,东段已越过“麦 克 马洪线”,进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区。截至8月底,印军在中国境内建立了一百多个据点。这些据点最近的距中国哨所几十米甚至几米远,形成“面对面”的对峙,有的楔入中国哨所之间,有的还插到了中国边防哨所背后来了。尼赫鲁甚至宣称要将中国人边境地区赶出去。这也使得中国不得不放弃“忍让”,准备军事对抗,理由是“自卫反击”。
  不久前,专栏作家特贾斯·帕特尔(TejasPatel)在印度NDTV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印度输掉了1962年边境战争》(WhyIndialostthe1962borderwar?)的文章,他援引印度官方历史指出,在1959年到1960年,东部司令部司令官托拉特将军就已意识到中国对东段边界的威胁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陆军司令部以及国防部长对此未予理会,这甚至也没有引来尼赫鲁的注意。尼赫鲁没有听取反对意见,相反他任命了一些顺从的军官担任高级职务,这些人执行了他的命令,最终导致了印度的耻辱,帕特尔认为陆军最高司令部的政治化是造成印度失败的一个原因。
  帕特尔还指出,除了决策失误之外,更糟的是,领导人强硬和不负责任的声明使得中国能够以“自我防卫”为借口向印度发动进攻。
  中国采取“息事宁人”策略
  对于印度军队在边境的挑衅,毛 泽 东也并非毫不在乎。1959年3月10日,西藏少数反政府人士策动在拉萨聚众闹事,中共中央得报后指示中央驻西藏工作委员会加强戒备。毛 泽 东当时建议在西藏军事上采取守势,政治上采取攻势,分化上层,教育下层,做好爆发叛乱的心理准备,并请中央考虑对达赖可能出走采取的应对措施。几天后,达赖到印度寻求政治避难,尼赫鲁表示欢迎。4月中旬,尼赫鲁发表演说,随后,毛 泽 东下令《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反击,文章援引《印度快报》的评论称尼赫鲁“在送鲜花方面非常慷慨,右手向西藏大扔鲜花,左手向中国大扔鲜花”。
  4月25日晚,毛 泽 东又召开常委会议,讨论反击印度反华言行问题。毛 泽 东说:“我们反击印度的反华活动,着重同尼赫鲁大辩论。现在我们对尼赫鲁,要尖锐地批评他,不怕刺激他,不怕跟他闹翻,要斗争到底。其实也不会完全闹翻。我们的方针是以斗争求团结。现在形势对我们有利,叛乱已迅速平定,他再闹也闹不到哪里去,他对西藏局势无能为力。这次斗争只是笔战、舌战,但对澄清是非极为必要,对内对外都是如此,大辩论有极大好处。”毛 泽 东还认为,反击的文章“不要把话说绝”,要“有利于维护中印友好关系和争取尼赫鲁同我们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但尼赫鲁对毛 泽 东的忍让拒不接受,反而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加剧了在中印边境进行的武装挑衅。1959年11月7日,周恩来根据中央确定的避免边界冲突的隔离政策代表中国政府致函尼赫鲁,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同时建议两国总理尽快举行会谈。这份建议被尼赫鲁拒绝后,毛 泽 东作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中国部队单方面从中印边境后撤20公里。
  毛 泽 东:不打不成交
  中国政府单方面命令军队后撤20公里后的两年内,印度军队不仅没有丝毫放松,反而向中国境内进攻,使得毛 泽 东“忍无可忍”。据《红墙见证录》(尹家民著)记载:1962年10月18日,由毛 泽 东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他先要乔冠华(主管外交部日常工作)和总参谋长雷英夫报告中印边境冲突的情况和各方面的反映。听完汇报后,周恩来建议立即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与会人士表示赞同。
  毛 泽 东则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毛 泽 东认为,这样做有两个理由:一是在政治上更有利于揭露印度;二是在军事上,侵略者越深入,越便于我迂回、包围、聚歼——这也许就是毛 泽 东所说的“政治军事仗”。
  对于毛 泽 东决定发动自卫反击战的理由,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是印度的政策激怒了中国,使得中国别无选择唯有采取自卫措施。但帕特尔并不认同,他认为,中国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而已。他指出,在1962年最初的几个月里,台海局势比较紧张,然而到了6月份,局势得到缓和,这使得中国可以将更多的军队调往中印边境地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他认为,中国在10月20日发动的进攻经过精心策划,几乎与将全球拖到毁灭边缘的古巴导弹危机同时发生。
  帕特尔还引用印度官方的观点,指出此时超级大国都在避免核大战的发生,而中国似乎是故意选择了这一时间发动反击,这样就无需顾虑第三方的干涉,而加勒比海的危机结束之后不久,中国就宣布了单方面停火。
  不管是何种原因,毛 泽 东亲自部署了这场战争的策略,他在会议中问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张国华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毛 泽 东又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两天后,中印边境开战。张国华提前两天抵达西藏,他在传达毛 泽 东的指示时说:“事关重大,影响深远。我的决心是:准备伤亡1300人。根本不要考虑伤亡,1300也好,2300也好,打一个补一个,始终保持四个大团满员。”就这样,一场给印度带来耻辱的边境战打响了。
毛 泽 东与中印自卫反击战(组图)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毛 泽 东
  忍到极点,也就到了火山爆发的时候。迫不得已,毛 泽 东于1962年10月决定实行自卫反击作战。10月6日,当总参谋部向参战部队传达了中共中央和毛 泽 东的指示:"假如印军向我进攻则要狠狠地打他一下,除东线西藏作准备外,西线也要配合。如他进攻,不仅要打退,还要打狠打痛。"
  三十六年前,在中国的西部边疆曾一度狼烟四起,警报频传。印度政府置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于不顾,悍然对中国西部边界发动大规模蚕食和全面进攻。中国人民在一再忍让和警告无效的情况下,被迫进行了一场短促而有限的自卫反击作战,捍卫了祖国的西部边疆,保持了中印边界几十年的相对稳定。毛 泽 东是这场战争中中方的最高指导者,他在作战结束后听取汇报时曾兴致勃勃地说:“这一次我就参加了。总理、少奇同志、小平同志、军委的同志,我们都参加了,我们是在北京,没有上前线就是了。”整个中印边界斗争,再次显示了毛 泽 东娴熟、高超的政治、外交和军事艺术,在维护国家安全,打击反动的民族主义和地区扩张主义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当印度不断在边境挑起事端时,毛 泽 东坦诚告诉印方:中国人民的敌人在东方而不在印度,这是我们的国策,希望印度也不要将中国当作敌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把建立和发展与印度的友好合作关系作为睦邻友好的重点。但就是中印关系最友好的年月里,印度政府也采取了许多很不友好的举动。
  1951年,印度乘中国抗美援朝,无暇西顾之机,抢占了中印边境东段"*"以南的9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接着又占领了边境中段部分中国领土。从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根本利益出发,毛 泽 东和中国政府对印度的寻衅滋事一直保持克制和忍让的态度。
  1959年前,毛 泽 东多次向印度政府诚恳提出,中印两国是朋友,中印之间即使吵架,也是朋友之间的吵架,中国不会将印度作为敌人。
  早在1954年10月,毛 泽 东就对来华访问的印度总理尼赫鲁表示:"朋友之间有时也有分歧,有时也吵架,甚至吵到面红耳赤,但是这种吵架与我们同杜勒斯的吵架,是有性质上的不同的。"1959年5月13日,毛 泽 东又在中国外交部关于印度外交部外事秘书谈话的答复稿上亲笔加写了一大段话。他推心置腹地说:"中国人民的敌人是在东方,美帝国主义在**、在南朝鲜、在日本、在菲律宾,都有很多的军事基地,都是针对中国的。中国的主要注意力和斗,争方针是在东方,在西太平洋地区,在凶恶的侵略的美帝国主义,而不在印度,不在东南亚及南亚的一切国家。......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西藏叛乱的平定和进行民主改革,丝毫也不会威胁印度。......我们不能有两个重点,我们不能把友人当敌人,这是我们的国策。"毛 泽 东亲笔写下的这段话,通过中国驻印大使潘自力转达给了印度方面,坚定、坦率而又友好地向印度表明了中国的立场。
  毛 泽 东公开将中国的"底"告诉了印度,可惜的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印度当局对这些好言相劝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在边境上一段暂时沉寂后,又变本加厉地开始了新一轮蚕食中国领土的行动。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尼赫鲁
  针对印度对中国边境的不断蚕食行为,毛 泽 东向中国边防部队提出了"决不退让,避免流血;武装共处,犬牙交错"的十六字斗争方针
  印度尼赫鲁政府妄图利用我国的暂时困难,乘**蒋介石集团在东南沿海不断进行军事骚扰之机,推行扩张主义政策,将其单方面划定的边界线强加给中国。其办法就是后来印度政府宣扬的"前进政策"。这一政策的目标是,印军尽可能多地在中国控制的地区建立哨所,以此来逐步改变军事力量对比,并且在中国哨所之间建立印度哨所和巡逻队,遏制中国的补给线,在达到足够优势后赶走中国军队。尼赫鲁认为,"前进政策"是非常稳妥和有效的,它既可避免冒直接发动战争的危险,又可为"发展边远地区"提供最佳途径。
  在“前进政策”指导下,印军开始了对中国边境的一系列蚕食行动。1959年8月25日,在中印边界东段的朗久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印边界的第一次武装冲突。10月,印度又在西段挑起了空喀山口冲突。面对印度方面的不断寻衅滋事,毛 泽 东主张“先礼后兵”,“退避三舍”。提出了一系列边境斗争原则。
  1960年5月10日,总参谋部在《西南地区边防守则》的几点说明中,传达了毛 泽 东确定的方针:"就是要把我国西南边境地区迅速安定下来,既要使内部安定下来,又要使外部安定下来,使西南边境成为和平稳定的边境。"《守则》还具体规定:"不主动惹事,不挑起争端,不越出国境","邻国武装人员向我进行或大或小的越境挑衅,在未超过我国三十公里时我概不开枪","停止边防部队在边界线附近巡逻"。
  在印度的挑衅面前,为缓和边境紧张局势,中国边防部队还单方面作了后撤,并规定在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30公里以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在20公里以内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
  这些克制和忍让,却被尼赫鲁视为中国软弱可欺,蚕食的胆子越来越大。他们错误地认为,中国的退让是为了避免战略上两面作战,他们定下的步步向中国境内推进的决心已经经受住了"考验",中国军队绝不会与印军直接对抗。印度舆论则大肆吹嘘,说印军已"在2500平方英里的广阔战线上全面推进",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胜利"。
  从1961年特别是1962年4月起,印度当局在中印边境推行更大规模的"前进政策",步步向中国纵深进逼。在边境竟然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印军有的前哨据点甚至设在了中国边防哨所之间和侧后,从三面或四面威胁中国哨所,同中国哨所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态势。印军还不断拦截、袭击中国巡逻队、运输队,挑起一次又一次的流血事件。
  当印度军队不断侵占中国领土,频繁挑起边界纠纷的时候,毛 泽 东及时地指示边防部队,要提高警惕,加强边防,防范印度军队的进攻。当印度军队大肆占地设点,步步向前推进时,毛 泽 东和中央军委又适时制定了新的反蚕食斗争方针。
  1962年7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西段悍然侵入新疆加勒万河谷,设立新的军事据点,切断中国边防哨所的后路,并向中国巡逻队进行武装挑衅,制造了加勒万河谷事件。7月中旬,刘少奇、周恩来在书记处会议上汇报了中印边界西段反蚕食斗争情况后,提出了对加勒万河谷入侵印军进行处置的两个方案:一是将印军新设的据点拔掉,以武力驱逐被中国边防部队反包围的印军;二是不使用武力想办法逼退印军。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毛 泽 东听了汇报后说:印度在我境内设点,我们完全有理由打。但现在还要克制,不能急于打,为什么呢?第一,要进一步暴露尼赫鲁的真面目,现在尼赫鲁得意忘形,认为他的赖皮战术很有办法,前几天印度报纸有个消息说,尼赫鲁、梅农的战术是拿破仑战术;第二,争取国际上正确认识中印边境斗争的是非问题,争取大多数同情和支持我们,特别是要争取中间派;国际上有些国家对中印边界问题看得不十分清楚,弄不清谁是谁非,同时我们和印度的斗争,是复杂的国际问题;不仅仅是印度的问题,美帝国主义、苏联等都在支持印度,他们想利用我们存在暂时困难的机会,推我们上阵,整我们一下,但是我们不上他们的圈套。我们现在坚持不打第一枪,我们的方针是八个字:“决不退让,避免流血。”随后,毛 泽 东又在八字方针的基础上补充了“武装共处,犬牙交错”两句,形成“十六字方针”。
  7月20日,总参谋部在毛 泽 东确定的"十六字方针"的基础上,对反蚕食斗争作了完整的表述:"绝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形成了对印斗争的"二十字方针"。所谓"决不退让",就是:你不打,我不打;你逼近,我逼近(你从这一处向中国哨卡逼近,我可视情况从另一处向印军据点逼近);你包围我,我包围你;你切断我,我切断你。所谓"避免流血",就是:不先开第一枪;保持距离;留有余地;对逃跑入侵之印军,网开一面。基本形式是顶、逼、围、堵。
  这个"二十字方针"的核心是武装共处,绝不退让。周恩来后来在解释这个思想时说,揭露反动民族主义,实行军事共处、长期斗争,这是主席提出来的。我们的办法,就是军事共处,长期斗争,又斗争,又团结,又开火,又谈判。外交部长陈毅也说:如果印度有解决问题的诚意,可以达成协议;如果它不想解决,我们就同它拖,形成长期武装和平共处的局面。
  武装共处是在敌对势力进行军事挑衅而又尚未发展到战争时,毛 泽 东提出的以军事斗争配合政治外交斗争的方针。这种方针要求我方既不惹事,又不示弱,坚持有理有利有节,遏止和避免扩大冲突。
  当利令智昏的印度当局悍然要把中国军队从其所谓“东北边境特区”“清除掉”,完全堵死和平解决的可能时,毛 泽 东果断下令发起反击
  尼赫鲁政府从“前进政策”中尝到了甜头,觉得中国除了“虚声恫吓”外,不会有更大的反应,气焰更加嚣张,竟然命令印军把中国军队从其所谓“东北边境特区”“清除掉”。10月20日,印军两万余人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同时向中国发动大规模进攻,完全堵死了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道路。
  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中国可以说忍耐到家了。凡是能够采取的退让措施都采取了。中国古代的“退避三舍”、“先礼后兵”、“哀兵政策”、“不为天下先”等政治、外交方法都用了,印度仍然没有住手,相反得寸进尺。中国发起自卫反击完全是被迫的。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战争场面
  这里,不仅确定了打狠打痛的方针,而且明确了反击作战的主要方向在东线,西线要配合东线作战。10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为了打击印军疯狂气焰和侵略行动,决心在东线歼灭越过“麦 克 马洪线”以北的印军,西线拔除红山头和加勒万河谷印军14个据点。17日,中央军委下达了《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对歼灭侵入中国境内的印军作了具体部署。
  从10月20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东段、西段奋起自卫反击。在西段,痛快淋漓地清除了印军在中国境内设立的43个侵略据点;在东段,赶走了侵入克节朗、达旺等地的印军。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但遭到印度政府的拒绝。11月中旬,印军再次在中印边境地区向中国发起新的军事进攻。中国边防部队从11月16日至21日,先后击退了侵入西山口、邦迪拉、瓦弄、班公洛、里米金地区的印军,并挺进到非法的“麦 克 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地区,将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印军精锐打得一败涂地。整个反击作战歼灭印军8700余人,其中生俘达尔维准将以下3900余人。这一仗打得印度全国震惊,尼赫鲁慌忙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
  待尼赫鲁摆开拼命的架势时,中国政府则点到为止,鸣金收兵,在全线主动停火后撤,并将缴获的人员、武器、装备全部还给印方。这一招,大出印度和国际社会的意外,国际舆论普遍叫好。
  毛 泽 东总结说,这次自卫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境十年稳定
  中印边境之战,毛 泽 东小试牛刀,就叫印度政府既输了人,又输了理。外国舆论称中国这一仗,打得漂亮之极,又潇洒之极。毛 泽 东在不同场合也对这次作战给予充分肯定。
  1963年2月,毛 泽 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听取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汇报时作了多次指示。在谈到有的部队参战仓促时,毛 泽 东说:那个五十五师,从青海的西宁出发,用卡车送,就是在路上动员的,差不多一到就打。一三零师在四川是个生产部队,放下锄头就上车,一到就打,就在汽车路上做动员工作,很仓促。毛 泽 东指着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说:就是你这个将军也是临时派去的嘛。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战争场面
  汇报中毛 泽 东插话说:要注意军事,只搞文,不搞武,那个危险。他提出:要练兵,每年要有八个月。当前方指挥员汇报到这一次打近仗多时,毛 泽 东插话说:要注意近战、夜战。对帝国主义,我不相信近战、夜战我搞你不赢。在朝鲜战场上美国人怕近战、怕手榴弹、怕拼刺刀、怕几十公尺或者一百公尺这样的射击。听到汇报说参战部队情绪高时,毛 泽 东插话说: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是工人、农民的军队,是共 产 党领导的军队。在汇报到作战中西藏人民表现很好时,毛 泽 东说:这是因为他们过去受压迫,现在得解放了,因为他们不是很有钱的,而是穷人、无产者、牛无产者,因为我们对西藏劳动人民是用同志式的态度,不然他们会这样干吗?在听到印度军队最怕侧后迂回时,毛 泽 东笑着说:这不仅印度,从古以来,哪一个军队都最怕这一手。
  毛 泽 东评价中印边境之战说: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印度人说捉了我们的俘虏,结果交不出一个人来。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境十年的稳定。
  历史完全证明了毛 泽 东的预见。事实上,从1962年至今,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印边境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这个局面的取得与这一仗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这一仗,是难以维持这么长的和平稳定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即使在印度将中国视作敌人的日子里,中国也没有将印度视作敌人。在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的今天,在国与国领土和主权争端上,试图以武力相威胁,或者诉诸武力解决争端,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凯旋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凯旋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中国军队缴获大量的印军装备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印军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战争场面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开往前线的印军第七旅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印方官员在前线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印军
如何正确评价六二年中印边境战争
  每一场战争都有它自己的历史价值与作用,评价一场战争要看其对其后十年、二十年、一百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影响。要把它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再顺流而下看一看它到底激起了几朵浪花。那么62年的中印之战到底谁是胜利者?到底谁在享用这一战的荣光与利益呢?
  首先,战前中国刚刚建国,相对于国内各种问题应接不暇。战后,中国军队主动退回了实际控制线以南。那么从战争开始到结束,中国的实际控制线并没有改变(至于那20里,只是中国表示诚意之举)。从战争的目的看,这场战争本来是印度发起。是印度欲借这场战争达到它对领土的野心。而中国是被迫应战,本没有借机达到对领土的占领的目的。那么是谁达到了目的也就不言自明了。
  其次,每个人都不否认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印度军队基本是一击既溃,根本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攻击。虽然这场战争的规模很小,但是这一战给印度人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那些本来雄心勃勃想在这一战中找回一点民族自尊感的印度人被重新沦为殖民地的恐惧击倒。边境的人们甚至开始准备逃离家园,银行也焚烧了30万现钞。那么是谁在这场战争中获得荣誉,是谁有资格说"我们胜利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中国不论是在战前还是战后,从没有承认过“麦 克 马洪线”的合法性。退回实际控制线不等于是把那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拱手相送。那么有人不禁会问既然战争已经打胜了,为什么不趁机夺回本属于我们的领土?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政治考虑。我们不应该仅仅将目光停留在边境线上。当时,国内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中国人正被饥饿折磨,正有人不断死去。国力的羸弱可想而知。国际上西方大国正在将武器援助源源不断的运到印度。而印度似乎也没有想立即投降的打算。那么倘若战争继续打下去,中国的负担会更重,人民的生活会更糟。而最终的胜负仍然未知(没有人能预测未来)。我个人认为,这一战,中国领导人的判断是正确的。不温不火,避免了中国被拖入战争漩涡不能自拔的情况。同时亦将印度打怕打醒,让他们明白中国不是他们随便玩火的地方。保证了中印边境几十年的平静。
  最后,我希望大家能明白。我们不应该对前辈们的要求过于苛刻。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给他们去做。百年来,我们的先辈已经受了太多的苦了。我们有什么权力要求他们忍饥挨饿,付出生命的代价去做承受不来的事情。我们有什么权利要求前辈把百年的耻辱一洗而净,再把中国的领土完完整整的交到我们的手上,让我们坐享其成。我们既然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就应该承担起这一时代的责任。“麦 克 马洪线”没有被承认,我们就可以随时可以打回去。这取决于我们的决心、意志还有力量。我相信中华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我们注定要见证这一历史过程。并为之付出我们的努力。     

    1楼 2009-8-9 8:59:29
游客
175.175.15.*
 
123     
    2楼 2014-3-24 11:26:07
游客
175.175.15.*
 
456
帖子相关图片:

    
    3楼 2014-3-24 11:26:23
本主题共有帖子数 10 篇,   [<<] [1] [>>]
精华帖子 | 撤销精华 | 置顶帖子 | 撤销置顶 | 锁定帖子 | 撤销锁定 | 加入收藏夹
快速回复  
粗体斜体下划线左对齐居中右对齐超级连接email连接插入图片flash动画插入代码引用内容
内  容: *
图  片:
验证码: *
122.114.192.228  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最新公安国安问答
我要咨询
 
  ·非法倒卖雷管数百万枚
  ·涉嫌故意杀人
  ·公安部门泄露我的隐私
  ·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何犯罪
  ·公安警察给在逃犯罪人员办理身
 最新公安国安帖子
  ·非法监禁他人是指?
  ·会泽“禽流感”何以根治
  ·[原创]河北清河假记者王淼王
  ·印度打到了中国家门口,被中国
  ·内蒙古通辽亿利沥青
  ·[原创]南县110拳打脚踢受
  ·高沟村蓄水大坝租给铝厂倾倒有
  ·内蒙古通辽亿利沥青有限公司,
  ·谁来救救我的母亲?谁来救救我
  ·周山村村支书私刻财务章骗取国
 
Power by http://www.5law.cn/post   Bbs-Bar V3.1 BEAT 投诉电话:0371-63691829 非法贴子投诉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