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气煞"为何物 魯迅先生曾在他的小说里提到过一种叫做"狗气煞"的农村喂鸡噐具,想必眼下已知之甚少。 我曾经在偏僻山村生活过几年,那是浙皖边界的天目山系东麓。若登主峰俯瞰四周,脚下千峰万岭如大海波涛,浩瀚天际。走进山坞,漫山遍野竹木繁茂,滿目浓绿。怪岩飞瀑,隨处可见。尽管风景如画,可惜几十年前的百姓苦于温飽奔波,哪有如今般的心情与闲睱去欣赏?黃土屋丶茅草房,三五成堆的破败村落,大都建在山沟沟沿溪的坡地上,山民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这既离不开生命之水,又害怕山洪夺命的两难之地。人们以种植玉米丶红薯和豆类为主粮。有丰富的土特产,如毛竹丶笋干丶板栗丶核桃。可是在这海拔千米以上的深山老岭里,交通闭塞,山路坎坷,生活设施十分落后,似乎与世隔绝。只有民风淳厚,污染沒有。文明之光,物资交流,全靠人们的双脚进出大山走出来。山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相闻,与世无争,倒也安贫乐道。适逢雨雪天封山难出,大家三五成群呙在陋室里打牌聊天,也有笑声传来! 山里人家,都有饲养鸡犬的习慣,鸡可补充家用,还有"报時"功能;狗会看家护院,又是狩猎助手,所以清静山村,鸡犬不少。记得有一件农妇们用于喂鸡装饲料的噐具,叫做"狗气煞",很有意思。它是一个木制钟形栏栅小桶,制作十分简单,是用两块大小不一的圆形厚木板,大的直径约30公分左右,小的20公分上下,不过中间要挖一个酒杯大小的孔,学习2012杰出创业女性。然后将它们用长约3丶40公分的木板条,沿上小下大两块圆板的圆周有间隔地钉起来,间隔孔隙约5公分,有一个鸡头可以进出就制成了。把它竖放在门口道地上,将饲料从上面小孔倒进去,撤在下面那块大的圆底板上,鸡群就会从四周围上去伸头进食,既不会糟蹋飼料,又可防餓狗赶鸡搶食。因为狗头挤不进去,吃不到食物,只有干瞪眼,所以叫它"狗气煞"。有了这个粗劣的噐具,农妇们不但可以放心喂鸡,男人们还拿它到野地里去逮可恶的猴子。 说起山区的猴子,口碑並不象城里人那么可爱有趣,山民们有時简直对牠们可恶到切齿痛恨!因为猴群会在一夜之间,把他们一家人的半年辛苦劳作糟蹋殆尽。一片好不容易种出来的玉米棒子或红薯丶土豆,会被牠们瞬间吃光搶光,只剩下一片狼藉!每当莊稼成熟,收获季节,牠们就会不失時机地翻山越岭,成群结队地飞奔呼啸而来。开始躱在农地四周山林里俏俏潜伏,不但有"监視哨"隐蔽地高踞树梢观察四周动静,而且还会派出小股"先遣部队"在监视哨的视野范围内,先行下山偵察实情。当发现村路上一有动静,树顶尖厉的哨声响起,地上探头探脑丶隨手攀食的小股猴队就会一阵叫喊,刮风似的逃奔上山,钻进从林。相比看云南加气块 。狡猾的猴子们如此不定時的出来骚扰几天,仿佛摸清"敌情"以后,不知道在那一天傍晚或午夜,猴群的"大部队"会倾巢出动丶突然袭击,成百上千的泼猴会在成熟的莊稼地里蜂拥而上丶扫荡刼掠,边吃边闹,一半糟蹋丶一半搶跑! 这种令人沮丧的猴灾每年都有,倒霉的不是张家就是李户,有時多家遭殃。为此,每当农作收获季节,村民们"猴口夺粮"的联防"战争"年年都有。一般都是各家派人在主要山口日夜轮流值岗守候。一旦发现有猴,(其实往往是树上的猴哨先发现他)就敲锣报警,到時全村人狗出动,敲竹筒丶打土槍,锣声阵阵,呼喊四起,看似声势很大,但杀伤力微乎其微,只不过是把牠们暂時吓跑而已。求得一个短暂的時间差抓紧收割。沒几天,牠们很快又会巻土重来打扫收割后的"战场"。猴群们对这种"敌进我退丶敌退我进"的夺粮战术已久经考验,早知人们"黔驴技穷",威力不过如此而已。所以大都逃得不远,甚至会围在莊稼地四周的树上路边,贼溜溜地看着人们收割,一见有机可乘,就会迅速出击搶粮,那怕只抓一棵红薯或一根玉米棒,逃之夭夭也值。这种声东击西丶明搶暗夺的可恶技俩,让山民们头痛不已!于是有人把"狗气煞"带到田边地头,先在里面装几根玉米棒或红薯,把它放在猴子易于出动的地方。因为"狗气煞"是一个四周木栅漏空的立桶,内物一目了然,猴子见了,就会钻出树丛,趁人不备,偷偷爬到桶边,把手伸进只有鸡头可以进出的木栅间隙,当牠欣喜地抓住食物以后,想往嘴里送,可怎么也拿不出来,不知道自己握物的拳头被卡住了。于是在那里使劲地推搡挣扎。不一会就惊动家犬狂吠,贼猴更急更慌!使出浑身力气丶拚死命挣扎,吱吱绝叫,急得伏在树杈上的猴哨也大声疾呼,拚命搖动树枝。可牠就是不肯放下手中已经抓住的玉米棒。甚至连手腕上擦得毛血糢糊也死不放手!直到人们把牠套上麻袋,綑住手脚,硬邦邦夺下牠手中的猎物,才离开"狗气煞"。凡是出现这种"惨烈"场面,四周猴群都会怔怔地躲在暗处张望,会大惊失色,会全线溃退很远,多日不敢再来。 山民们对这种"被俘"的猴子怎么处置呢?办法很多,但少处以"极刑"。一般都是绑回家里喂养几天后,设法带下山去把牠卖掉,或者在这块地里绑着将牠重打一顿再放猴归山。据说从此牠的猴群再也不会来此骚扰了。但无人验证,仅人类的"侧隐之心"而已。因为这些无尾猴的动作和眼神跟小孩子一模一样,怪可怜的。尽管可恨,但谁也不忍心杀死牠们。只有另一种处罝办法最可笑,也最解恨。那是将被俘猴子身上的毛发全部剃光,用彩色油漆塗抹其上,红条绿纹地把牠画成一只"怪兽",待油漆干后,再把牠送上山去放走。牠会立即飞奔去找同伴,猴群们见了牠这付模样,无不被吓得四散逃窜,可牠却会不知自过地猛追乱吼,你知道加气砼砌块块整套设备 。把同伴们驱赶得精疲力尽,远离山村,起到了山民敲锣驱猴的"代劳"作用!直到被猴王发现整死为止。其间,有好长一段時日可以安静。这种借刀杀猴的故事,村里每年在收获季节搞几只,分放各处山头,猴灾的确大为减少。但频率不能太高,否則,很快会被"识破机关",那只"异己"的怪猴也很快丧命,猴灾照旧肆无忌惮! 这是一个几十年前山民"猴口夺粮"的真实故事,现在看来匪夷所思,有的山区景点还专门化大钱喂养野猴呢!这是此一時彼一時,不能同日而语。但从中有两个道理发人深省,一个是"狗气煞"的"利益分配"办法。採用刚性很强的"栅栏"隔离措施,起到有制有度的"法律"作用。把该享受与不该享受的群体,分得一淸二楚。让作为弱势群体的鸡,可以安心进食丶"节约归己",不必冒险去与強狗争利。那怕处于强势的狗最餓,也无法把头伸进弱势利益的分配圈子。这是"狗气煞"改变了"弱肉強食"原始生存法则的文明之处。它是由毫无社会学知识的山民发明,可見老百姓早已知道物质利益的文明分配,必须要有強硬的限制办法,保护弱势群体不容侵犯。 另一个发现是人性的"自私与贪慾",来自动物的本能。猴子被俘"狗气煞"就是实例,不就是要利不要命吗?由于天生的"贪慾"本能,导致牠死也不肯放弃已经到手的利益。众所周知,人类自从几百万年前由灵长类猿猴进化过来,为了生存而贪慾的本能就与生俱来,跟现代猴子沒啥两样。所以古代有些思想家和哲学家断定"人之初"不是"性本善"而是"性本恶"。因为"自私"是天生的,"贪慾"为了生存。要让人类从自私丶贪慾的动物本能中解放出来,组成一个有别于猿猴的人类社会,先人们,(首先应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们),在生存斗争实践中发现了一个真理,即人类起码要知道除了自已需要生存,还有让别人也能生存的道理。当初生存本领处于強势的男性,有可能是在女性的身体力行中得到感悟,从而在氏族部落中建立起原始的文明契约,渐渐发展成为社会制度。可見人性的自私与贪慾,除了在文明教育中得到感化,更需要文明制度的约束。诸如猴子被俘"狗气煞"的故事,当今社会还少吗?只不过都是堂堂正正的人成了猴子! 2010.50.26 http://www.hnfzb.gov.cn/a/zhuanji/jiaqikuai/2012/0321/746823.html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