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有关《乡土中国》的一点感想

时间:2012-12-03 22:29来源:断小月 作者:广林慕 点击:
有关《乡土中国》的一点感想 [内容摘要]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费孝通从中国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写出了《乡土中国》这部中国社会学本土理论著作。本文以《乡土中国》中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经济基

有关《乡土中国》的一点感想

[内容摘要]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费孝通从中国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写出了《乡土中国》这部中国社会学本土理论著作。本文以《乡土中国》中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经济基础、政治组织、法律结构等方面的分析,对照当代中国乡土社会的境遇,比较其变化,剖析其内涵,反思现代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

[关健词]经济基础 政治组织 乡土社会 现代社会

费孝通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我怀着一份敬畏的心情认真拜读了费孝通大师的社会学代表作《乡土中国》一书,初读起来,感觉他所描写的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差距甚远,似乎没有借鉴意义,但仔细再读,发现书中所叙述的乡土背景对现代社会仍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尤其是费孝通大师实地调察研究的治学方法更值得学习。现就拜读《乡土中国》后的一点感想写出来,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一、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乡土中国》的《重刊序言》中这样写道:“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殊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可见,“乡土中国”并非真正指中国农村,而是一种体系,这个体系在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发挥的作用最为明显,也最为特殊,从而使得中国农村有别于其它社会。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乡土中国”作为一种体系,影响的不仅是中国农村,也影响到了中国城市,只是在异化的城市中,“乡土中国”的作用只能体现在个体行为上。以上仅是从《重刊序言》中的一句话,却界定了“乡土中国”的性质,即为一种体系。从全书来看,“乡土中国”所描写的乡土社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从社会的经济基础来看——乡土本色

在《乡土中国》的第一章“乡土本色”中,费孝通为中国社会下了一个定性——“土”。他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有三个特点:第一,与泥土分不开;第二,不流动性;第三,熟人社会。对比一下酒后驾车的处罚。“乡土性”强调的是对土地的重视,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式。以土地形成了人们居住的环境——家庭,以家庭形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乡村。“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深深扎根于土地中,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 特点,由于经济秩序上的封闭致使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想知道酒后驾车的处罚。是一个“从心欲而不逾矩”的社会,是一个规则暗含的社会,是一个“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社会,是个活成员之间互相了解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熟悉产生信任,因此乡土社会没有法律,也不需要法律。总之,乡土社会的一切特征均源于落后的经济状态。

(二)从社会的治理方式上看——礼治社会

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可是所不同并不意味着乡土社会是无法元天的,或是说是无需规律的。在乡土社会中,“人治”并不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已之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而是指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礼是社会公认的合适的行为规范,礼的维持力量与法不同,法依靠国家的权力来维持,强迫实施的统治秩序;而礼依靠的是传统的力量,依靠的是人们自觉的遵守,是一种由个人推展至社会的规范准则,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的统治秩序。所以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三) 从社会关系的结构上看——属于“差序格局”下的道德维系

费孝通先生提到“笔者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地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羞序格局”在血缘和地缘上都有相似的体现,在亲属关系上就是家族和男女有别的社会异性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同时,这一网络是富于伸缩性的,但又随时随地有一个“己”做中心的。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因此,维持这一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道德,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二、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

时间流逝,岁月发展,现代社会无论从经济基础还是政治组织层面与传统乡土社会都发生了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既有进步,也有倒退。

(一)从“乡土本色”到“城市盲流”

因为在乡土社会中,经济生产依附于土地,所以生活上安土重迁,拒绝流动,人际关系上终老是乡,人人皆熟悉。于是整个乡土社会格局的全面改变,当由经济生产无法依附于土地开始。由于种田入不敷出,学习酒后驾车的处罚。农民的收入增加趋缓,出现了负增长,而农民的负担却与日俱增,新的矛盾不断产生,缺少必要的改革措施,各种各样的矛盾越积越多,已经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还因为大包干十年到期了,农民担心耕地不再是自己的,那种世世代代生死相依的土地情结没有了,纷纷涌向城市去寻找新的生活出路。于是,自一九八八年春天开始,中国出现了汹涌澎湃的“民工潮”。

这些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的农民“离乡又离土、进城又进厂”,成为既被城市体制外化、底层化,同时又被农村社会边缘化的“中间人”,针对他们尴尬的社会地位有了一个形象的称呼——“农民工”,与此同时他们有了另外一个名字——“城市盲流”。乡土社会的农民,因为依附土地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生存需要而进入城市,土地依附的减弱使其逐渐丧失了在乡土社会的归属,城乡森严的户籍制度又使他们无法融入市民阶层,只能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反复双向流动,成为漂流一族。

(二)从“无讼”到“上访潮”

《乡土中国》描述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无讼”的社会。因个人在乡土环境下彼此熟悉,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又因为差序格局的无限伸缩性,导致整个乡土社会自有一套价值判断体系,觉得借助外在强制力量而打官司,于人于己都是丢人的事,即使出现严重问题,也是求助于一乡长老调解。到了最后就算不得不对簿公堂,负责裁定的也是带有浓重家长性质的“父母官”。那么,当乡土本色和差序格局都逐渐瓦解、变化的时候,传统“无讼”的局面也就无法维持了。随着复杂的经济生产方式进入农村,利益关系成为人际关系的主要维度时,传统以长老统治为特点的礼制社会已接近瓦解,代表国家及地方政府权威的村级机构于是被接受来行驶公共权利,解决乡民之间的争端。然而以利益链条连接的新型差序格局,致使部分地方公共权力的行使以利益关系亲疏为标准,导致权力滥用和赏罚不公的出现,同时国家建立法治社会的精神传达到了农村,便出现了“上访”这种非法制化地寻求保护自身权力、遏制公权滥用的方式。

(三)从“差序格局”到“利益链条”

《乡土中国》中用来概括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概念是“差序格局”,其中心理论就是:“以己为中心,推己及人,以亲属关系的亲疏差别为范本投射到一切社会关系中,演化为以血缘和从血缘推广出的地缘关系为主要社会准则处理人际关系、配置资源”。随着乡土本色的减弱,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加强,亲属关系的紧密程度随之减弱,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之下,经济利益业已成为连接亲属家庭联系和合作的重要纽带,亲属家庭除了沟通感情以外,更主要的是为了在经济上能够更有效地合作以获得利益,当关系推广到亲属之外时,利益更是成为决定人际关系亲疏的一个决定性要素,由此形成了所谓的“利益链条”。

三、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变化的反思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对照分析,虽然中国现代社会与乡土社会相比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文化根源还是一脉相承的,《乡土中国》在六十年前给我们树立的典范,到今天依然具有其解释力。在出现新问题的时候,对于文化的剖析,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现实,进而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途径。对当代乡土社会进行文化反思,并形成公共话语,也是每一个有良知的法律人的责任。也正基于此,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如今的当代乡土社会已不再是那样纯正,更多的是利益纷争;道德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似乎苍白无力,不得不借助于法律的力量来维系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多元性的文化使人们的思想也变得异常复杂等等现实变化又让人感觉以前的乡土中国是多么纯净。因此,现在的人们更应该认真读读以前的《乡土中国》,以此净化思想,启迪心灵。

[参考文献]

[1]粱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郑州:郑州人民出版社.2005.

[2]阎云翔.差序格岗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社会学研究.2006(4).

[3]马戎.“差序格局”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社会学研究.2007(3).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