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司法考试复习的必备原理

时间:2013-02-22 18:48来源:望潇湘 作者:曉憶南窗 点击:
司法考试复习的必备原理。万事都有自己的规律原理,司法考试也不例外。如果我们掌握了规律原理,那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编总结了六个司法考试原理,希望能够对复习考试考生有所帮助! 精彩链接: 1、瓶颈制约原理 司法考试40%的题是基础性的,稍微复

司法考试复习的必备原理。万事都有自己的规律原理,司法考试也不例外。如果我们掌握了规律原理,那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编总结了六个司法考试原理,希望能够对复习考试考生有所帮助!

精彩链接:

1、瓶颈制约原理

司法考试40%的题是基础性的,稍微复习一下书即可考200分左右,但想顺利通过,就要付出辛苦努力了。根据正态分布规律,每年有50%左右的考生都集中在低于分数线1—20分之间,这些仅因数分之差而与成功失之交臂的考生更是让人扼腕叹息,这20分之差就是瓶颈制约;超过分数线10分以上,分数越高人数越少、分差越大;低于分数线20分以下,分数越低人数越少、分差也越大。前面有数万名比你分数高的学员在前进,后面有大量的后起之秀在追赶,如果自以为上年只几分之差,就盲目自信,结果往往还是“可望不可及”,年年苦读、次次遗憾。如果借助高质量的培训和辅导,能直接提升120分以上,不论基础如何均可轻易突破瓶颈制约。

2、相对退步理论

司法考试就像逆水行舟,特别是那些上年考试只差数分的考生,不要以为今年稍微看一下书就可以了,大家都在快速前进,别说你不进步,就是进步,慢了也不行,因为你慢,另人快,那么,就等于在相对退步,按数额录取可能还轮不上。所以司法考试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不断进取方为良策。

3、分数饱和理论

首先,考生对某一门学科或者主要部门法的掌握就考试而言是有极限的。比如,即使你天天只学习,到考试时你也不可能把民法题目全部做对,最多达到85%的准确率。考生在某一部门法上所花时间与精力要与其所占分值相适应,不要主攻一部分,放弃一部分。试想,如果把商法中那些看似乱七八糟的小法丢掉,就等于丢掉数十分,一般是不可能通过的。其次,有不会做的题目是正确的,如果全会做则说明那不是司考题。考生一定要均衡发展,以总分制胜。正如,司法考试举为了九年,从来没有超过500分的考生,也就是无论你如何努力,也有100分是你永远也得不到的。

4、煮开水理论

煮水要不间断地持续加热,直到煮开,这样才省时、省力。司法考试就像煮开水一样,要集中火力,一鼓作气、直到突破。否则,不论上一年考多少分,只要没通过就都是没有烧开的水,在第二年的备考中又都得“回零”从常温开始煮,基础基本一样,如果在第二年不加倍努力,仍然会“烧不开”。如果打算司法考试,就要拿出半年甚至一年时间拼命学习,不要试一试看心理复习司法考试,否则死的很惨,还浪费美好的青春!

5、遗忘规律理论

由于大脑的物理功能和理性功能的不一致性,往往会出现“越想记的越记不住,越是想忘的越忘不了”的情况;针对大脑“喜则易记、烦则难记”的特点,要通过调节、控制,让其记住想记的。第一遍先了解,第二遍熟,第三遍可以暂时记忆,第四遍即可达到重复记忆的目的,第五遍(通过案例)才能真正掌握、牢记,第六遍模考,第七遍冲刺。如果没有系统的复习计划、科学的复习方法,而是简单地重复劳动,则会出现“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遗忘”,深度和广度都不能快速地扩展,人而陷入屡试不中的境地。建议大家在学习时,参照教育网的经验文章,结合复习顺序名师视频讲课及讲义,循序渐进,这是完全按照考生的复习规律进行设置的,相信起到一个很好的学习效果。

6、减负理论(“浓缩理论”“煎中药理论”)

不要被厚厚的汇编和一大摞教材所吓倒,其实,考试就像煎中药,开始一大包,怎么吞得下呢,那就慢慢煎,越煎越浓,越前越少;第一遍复习最细最慢,对需要重复记忆或者加强理解的重点地方,做上标记,第二遍重点看标记之处,这样,书就会越看越薄,每复习一遍就等于煎了一遍中药,这样考前拿到的是灵丹妙药了。学习要有一个从薄到厚,再有一个从厚到薄的过程。

转发分享: 将文章“”转发至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等网让更多网友分享。 分享到: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