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追踪 ,将陷入昏迷、命悬一线的女孩从死神手里救了回来(详见南都昨日报道)。经过连夜救治,小雪已在昨日苏醒,并能少许进食,身体康复很快。 身体虚弱女孩尚需留院 小雪在前日傍晚被送往荔湾区第二人民医院紧急抢救。参与抢救的医生介绍,小雪送院时已陷入昏迷,医生在急诊室对她采取洗胃、催醒、打针等救治措施,之后小雪的病情趋于稳定,生命体征稳定。 当晚,小雪的男友和母亲,一直守候在她的病床前。经过几个小时抢救,小雪昨日已转至病房,但身体仍很虚弱,需留院观察治疗。 昨日下午,病房里的小雪已经苏醒,意识也已恢复,偶尔还能和母亲说话,但声音很小,显得还很虚弱。小雪妈妈说女儿恢复很快,能喝一点粥,身体正在慢慢好转。此外已有心理专家和小雪的家人接触,将对小雪进行心理干预治疗。 家庭变故女孩渐变消沉 小雪的自杀让父亲黄先生深感痛心。在黄先生眼里,小时候的女儿活泼开朗、积极要强,她上小学和初中时成绩都还不错,初中还当过班干部。他记得女儿有次上台演讲,手里没有稿子,哗哗哗讲了半个小时。直至她读高中时,家中遭遇几次大的变故,接连有三四名亲属离世,有位亲人还是因为车祸去世,小雪渐渐变得消沉,脸上少有微笑。 如今在邻居麦姨的印象中,小雪性格比较内向,看到长辈也不打招呼,从未看见小雪和附近的孩子一起玩耍。在街坊看来,他们一家人很少在一起玩乐。黄先生也在反思对小雪的态度过于简单粗暴,因父女性格执拗,两人常有争吵。 据了解,小雪和母亲住在金沙洲,父亲搬出去住了。在居委会的登记资料中,小雪的三口之家是低保家庭。小雪在读大专,父亲打散工,但没有小雪曾有精神病史的记录。居委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小雪的家庭资料不详,居委将尽快了解详情,慰问小雪父母,并已与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联系,希望能尽快为小雪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后续治疗需要各方关爱 据了解,目前广州专门提供精神康复服务的社区中心并不多,而金沙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今年6月落户金沙洲新社区的。 服务中心社工梁先生介绍,小雪的个案需要紧急处理,若服务中心提前接到通知,会尽快转介到大型医院。“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我们暂时还没能确诊小雪属于抑郁症,最可能只是青春期叛逆行为。”梁先生认为,小雪的情况属于家庭沟通问题,家属的关爱更重要。现阶段社工将先从家庭沟通的方向着手,等女孩的病情稍微稳定,将疏导父母情绪,稍后向父母分析事情的起因、过程、诱因、背景等环节,让父母自己发现日常不足之处。社工也会提出改善计划,并向小雪及其父母提供改善的力量。 而在小雪病情稳定出院后,社工将协助后续治疗,包括邀请小雪及其家属参加社区活动、兴趣班等,相互传递快乐、正面的情绪,也欢迎小雪当社区义工。“社工只是社区的圈子,朋友的圈子也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希望小雪的老师、同学、朋友等能给予适当的关怀。” “精神病康复者属于长期病患,家属承担了沉重的经济压力,而社区内的居民会相互影响,所以我们对家属和其他居民同样提供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社工梁姑娘建议,若居民出现心情压抑、失眠等状况,均可参与社区服务中心的活动,或向社工求助,及时调节情绪。 ■对话 “激将法对抑郁患者无益” “IB M反歧视案第一人”袁毅鹏,同样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他和微博自杀女孩网络上有过交集,多为相互激励的话语。小雪微博自杀,他在感到痛心的同时,呼吁社会给予抑郁症患者更多宽容,一味指责的声音,只能把抑郁症患者逼上绝路。 南都:女孩微博自杀,你怎么看? 袁毅鹏:3年前,我还是一名轻度抑郁症患者,治疗后病情好转,被迫辞工后病情渐趋加重。从之前的沟通了解来看,我觉得女孩微博自杀,心底可能已经绝望,社会应给予更多宽容,不应一味指责批评,否则会把人逼上绝路。 南都:毕竟不同于正常人? 袁毅鹏:是的。其实,抑郁症就是精神上的小感冒,倾向于自我伤害,少有伤及外人,与其交朋友并不存在危险。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心里不愿接受抑郁症患者,这和媒体的报道不无关系。 南都:是媒体误导了公众? 袁毅鹏:现在一些媒体追求猎奇,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双方的隔阂。比如国内某地抑郁症母亲抱女儿跳楼,报纸上全都是指责批评的声音。相反,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新加坡,媒体表现则完全不一样,媒体少见指责母亲的声音,报道都是集中在社会的反思和监护方面。 南都:应给予更多宽容和关爱? 袁毅鹏:现在关爱不是急需的,最紧要的是宽容。抑郁症患者和别的病人不一样,它的痛苦的之处就是让人丧失抗争力,周围的人不理解这种痛苦,往往不愿和他们交朋友,一旦患者脱离社会,结果就是一条不归路。 南都:他们心理上能接受别人吗? 袁毅鹏:抑郁症患者的价值观和正常人的不太一样,倾向于自我认知,性格固执,言语争辩,且有冒犯人的习惯,这些特点会让朋友产生反感,不愿与其交流。在现实生活中,朋友很难接受这些,患者也会慢慢被疏远。这就产生恶性循环,让人看不到希望。 南都:网友的激励能否起到作用? 袁毅鹏:网友盲目的激将法,就是对患者致命打击。女孩微博自杀,网友微博转发说“你死都不怕还怕什么”。类似这样的话语,患者看后,内心会产生激烈排斥,因为她内心已经无比痛苦。 南都:最后怎么会走到自杀这一步? 袁毅鹏:我也有过自杀。其实,抑郁症患者对自杀也会感到很恐惧,也有自我认知,但这时痛苦已经超过对死亡的恐惧。但患者内心还是希望得到别人救助,施以援手。 ■专家说法 抑郁症终身患病率约5% 针对小雪事件,广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李洁教授表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约在5%左右。“这意味着每百名市民中,有5人一生当中会遭遇抑郁症困扰。” 李洁表示,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关键是及早发现、规范治疗。“如果患者为已确诊病情的人员,就应该定期到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心理科进行药物、心理治疗。临床经验证明,定期按医嘱服用药物,可以大大提升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抑郁症患者往往对疾病本身和规范的药物治疗缺乏自知力,对于抑郁症患者家人、朋友而言,应尽量提醒其及时就医或遵医嘱规范服用药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