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社会新闻 世间百态人间冷暖 大千世界 权益保护 婚姻家庭 劳动保障 经济纠纷
当前位置: 主页 > 法制新闻 > 人间冷暖 >

全班26人照顾资助病逝同学父母15年

时间:2011-05-25 15:15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中国法律网

  今年,河北农业大学果树93(01)班学生李宝元已经病逝15年。15年来,李宝元所在班级的26名同学接过了李宝元肩上的责任,他们寄出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默默资助、关心着李宝元的父母。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演绎了一段延续15年的真情。

  15载默默履行约定

  “承德市承德县下板城镇乌龙矶村李维贺。”1997年6月,河北农业大学果树93(01)班毕业联欢会上,大个子牛树起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写下了这个地址。

  李维贺正是李宝元的父亲。1996年10月,李宝元因病去世,没能和26位同学一起迎来大学毕业。他的哥哥也在21岁时因病去世。一家4口,转瞬间只剩下两位白发人。

  “宝元的爸妈咱们得管。”牛树起说,“每年春节,我们给老人寄点钱吧;手头不宽裕,就给老人写封信。”

  那一刻,没有表白、没有誓言,全班同学只是默默地将地址抄在纸上,写在手上,记在心中。

  其实,早在1996年年初,李宝元病休回承德后,26名同学就开始给这个饱经磨难的家庭寄钱、写信。没想到,同学们寄钱、写信坚持了15年之久,直到今天还在延续。

  当年的同学,现在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有的“混得好”,有的“混得孬”,但给“宝元爸妈”寄钱,15年来,几乎成为果树93(01)班每位同学过年前必须办的事。每年春节前,都会有汇款单从石家庄、保定、邯郸甚至山西原平等地寄到承德“宝元爸妈”手上。15年来,随着同学们分布到天南海北,这段真情也传播到全国各地。

  刚毕业时,同学们挣钱少,寄给李维贺的多是50元、100元,慢慢地,变成了200元、300元、500元,手头宽裕的会寄800元、1000元。前两年,同学杨政武买房子贷了款,手头实在紧张,有两三年没给老人寄钱。这两年贷款还上了,钱又接着寄。刚结婚那会儿,媳妇不理解;了解情况后,媳妇每年都会催着寄钱。

  “我们之间没有提醒,没有督促,甚至见面后谁也不会互相询问。”果树93(01)班班长杜艳敏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寄钱全凭同学个人自愿。

  2007年,毕业10周年聚会,同学们再次忆起“好兄弟”李宝元。聚会的最后一个内容,就是给“宝元爸妈”寄钱。同学们将凑的1000多元寄给了远方的李维贺。这是同学们唯一一次“集体行动”。

  “人世间,真情是永恒的”

  1996年年初,李宝元从学校返家养病,饱受病痛折磨的他最开心的事就是读同学来信。当年10月,李宝元病逝。深知儿子与同学间的深情,痛失爱子的李维贺将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儿子远方的同学。在信中,老人告诉同学们,宝元病倒在床,宝元的妈妈也得了重病,“尽管我们远隔千里,但你们与宝元之间兄妹般的情意,真挚的援助,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温暖着我们的心”。

  在信的结尾,老人特意告诉孩子们:“请同学们书信常往,这也是在精神上给我的最大安慰!”

  很快,李维贺收到了果树93(01)班全体同学的来信。这封信温暖了两颗支离破碎的心。自此,老人和26名同学的通信再没有中断过。

  1997年,同学宋彩霞写给老人的信中,称两位老人为“爸爸、妈妈”。

  “老来丧子是人生一大不幸,内心自然很苦,想说什么只管与我交流,我就是你们的女儿,高峰、亚峰他们也是你们的儿子……”在即将离校前,宋彩霞告诉两位老人,“我们的学生生活将要结束了,以后是不可知的未来,但不论走到哪里,我们总会记着,在承德有我们的两位亲人”。

  同学张淑枚说,对于同学们的来信,李维贺每封必回。在信中,对于儿子治病欠下的债务,老人只字不提,多是对孩子们的牵挂和嘱托,“就像父亲对儿子一样”。

  赵高峰1998年给李维贺的回信中,首先告诉老人,“大米我已在17号下午取出来了”。老人给他寄大米的举动让赵高峰很感动。“托运东西挺麻烦的,想必大爷您也往下板城去了好几趟吧,还写了好几封挂号信。”他叮嘱两位老人,“其实您们真的不必这样做,只要您二老能够生活得好,我们做侄儿的心里也就踏实、高兴了。”

  同学们每次给老人写信,总是使老人陷入回忆爱子的痛苦之中。于是,大家不得已降低了给老人写信的频率。

  1999年1月,时翠平在信中告诉李维贺:“我们基于种种原因不能经常问寒问暖,但有什么需要我们卖力气的事,一封信、一个电话,大家都会跑去的。”

  信虽然少了,但在春节寄钱时,同学们总不忘在汇款单的有限留言中,给老人送上美好的祝愿:“身体健康”、“祝春节愉快”、“过年好”……而在手机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样的通信一直持续到2011年。

  毕业多年后,同学杨政武在给老人的信中感叹:“岁月匆匆,转眼毕业多年,一切都在变化,真正没变的只有一样:人世间的真情是永恒的。”

  “我们的约定没有期限”

  李维贺节衣缩食,多年来四处打工,今年年初终于还上了因给儿子治病欠下的7万多元债务。66岁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儿子过世15年后,再看看这些可爱的孩子。终于,在热心人的帮助下,3月25日,老人又见到了牛树起、杜彦敏、李景刚、时翠平、祁业凤……

  在久别重逢的午宴上,老人亲自读起他写给93(01)班全体同学的一封信:“我的好孩子,你们都有双方父母和家室子女,可是却一直记挂着两个跟你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老人。宝元不能做到的,你们都替他做到了。在我们心中,你们就是我的闺女、儿子……”念到这里,老人轻呼爱子的名字:“宝元,你听到了吗?”

  获知有媒体希望报道此事时,93(01)班全体同学最初是反对的。“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怀着平凡的爱心,活在自己平凡的世界里。我们平凡得不愿面对媒体的聚光灯。”牛树起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愿让老人在接受采访时一遍遍地回忆伤心的往事。

  但当有人说,媒体的关注可能会让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时,他们都欣然同意了,只是不断请求每个采访的记者“不要夸大,如实报道”。

  送别老人时,尽管李维贺一再“抗议”,同学们还是像所有儿女孝敬老人一样,将凑得的2000元“强行”塞进李维贺的衣袋。

  “今年夏天,一定到承德去看望两位老人。”已近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这样约定着。

  “我们的约定没有期限,老人在世一天,我们就管一天!”杜彦敏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本报保定4月3日电

(编辑:SN047)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