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社会新闻 世间百态人间冷暖 大千世界 权益保护 婚姻家庭 劳动保障 经济纠纷
当前位置: 主页 > 法制新闻 > 人间冷暖 >

多人资助病逝同学父母15年续:没有任何强制性

时间:2011-05-25 15:15来源:新京报 作者: 中国法律网

  ■ 对话动机

  1996年,河北农业大学果树93(01)班学生李宝元病逝,此前他哥因同样的病去世,靠种地为生的李维贺夫妇成了“绝后户”,还欠下七万块钱的债。当年12月22日,“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给李维贺寄出一封信。信中称,“二老以后的,宝元没有完成的事情将由我们来完成。”这封信成为“班级承诺”。15年来,93(01)班全体26名毕业生每到过年都给李维贺汇款。至今保存下来的有56封信,15张汇款单。

  4月7日,河北省文明办、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共青团河北省委倡议,学习河北农大园艺系果树93(01)班毕业生先进事迹。

  ●对话人物:李维贺,河北承德市板城镇乌龙矶村人,两个儿子因患扩张性心肌病相继去世。15年间,他受到儿子生前26名同学汇钱资助。

  丧子父亲 我不是绝后户了

  “俩儿子没了,成绝后户”

  新京报:宝元病逝时,家里情况怎么样?

  李维贺:宝元和他哥哥都得这病没的,为给他俩治病,亲朋好友、哥儿兄弟、邻居凡是能开口借的都借了。结果俩人的命还没保住,财去人空。

  宝元咽气时,他妈偷偷服了一把安眠药,喂小米汤都不知道咽。到第九天醒来昏昏沉沉,说话颠三倒四。

  新京报:那时挺难熬吧。

  李维贺:可不就是。家里的烟火在农村来说已经断了,不冒烟了。他哥俩一没了,就是绝后户,没了依靠。给他们看病欠七万块钱的债,压得喘不过气儿。心里就像刀子扎的,感觉天塌下来了,一秒一秒熬。

  新京报:第一次接到宝元同学们的信是什么时候?

  李维贺:1996年12月底,他们是12月22日寄出的。那天挺冷。邮局把信送到村政府(村委会),村政府通知我去取信。

  新京报:意外吗?

  李维贺:我没想到,信上同学会说要代替宝元照顾我们的生活。

  新京报:当时相信吗?

  李维贺:我自己亲生儿子不管我了,离我而去了。我不相信,想着他们那是安慰我。

  头一回我不相信,第二回我不相信,第三回第四回,年年给我邮信,给我汇款,哪能不相信?

  “我有26个儿女”

  新京报:这些年,同学们都什么时候寄钱?

  李维贺:每年过了腊月二十的时候,到年根了,我都会收到汇款单。开始一两百,这些年多了,三五百。信上说让我们去买点好吃的,保重身体。

  新京报:同学们一共寄了多少钱?

  李维贺:这个没算过。现在留下来的是15张汇款单,有的同学钱跟着信一起寄来的。2007年,他们毕业十周年,还从聚会经费中拿出了1000元寄给我。

  新京报:看到这些信和汇款单,是不是就想起儿子?

  李维贺:开始看到信儿就想到宝元了,要是他在多好。老伴每次听我念信,都插上门大哭一场,现在好多了。

  新京报:盼着来信吗?

  李维贺:嘴里我不说,到时候我不由自主地到村政府(村委会)瞅瞅,来信没有?有了我就取走,没有我再默默地等着。

  不是着急。我觉得他们都挺忙,我早拿回去我早给他们回信,让他们放心。

  新京报:村里人知道同学们给你写信汇款吗?

  李维贺:他们看我取钱,问我谁的,我就说谁谁谁,宝元的同学,可把他们羡慕坏了。他们都说,打宝元走都啥时候了,到了点儿还汇款。我现在,有26个儿女,不是绝后户了。

  新京报:这些钱怎么花?

  李维贺:赶上就还债。有时也存着,开了春就买点种子、化肥。

  “孩子们支持,我好好活”

  新京报:15年,除了少数同学来家看望,大多数同学都是来信和电话,想他们吗?

  李维贺:想。我家里还放着树启(李宝元同学)寄来的婚照,就跟自己孩子一样。我就想还完债,去看看他们。

  新京报:债怎么还上的?

  李维贺:除了种地外,我在缝纫厂、石板厂、物流公司,好多地方打工。老伴儿在缝纫厂给人扫地。但凡借给我钱的人,借一块我还一块,借两块我还两块。今年还不上,我明年还,明年还不上的后年还。借债还钱,天经地义。在我身后,有这么一帮孩子支持我,安慰我,我得好好活着。

  新京报:见到他们变化大吗?

  李维贺:毕业这么多年,都干得挺好,有的都当了官。我感觉身后的人都是顶梁柱,立起来了,我有依靠了。

  新京报:债还完了,同学们希望你们老两口别打工了。

  李维贺:孩子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都有经济负担。孩子们为我好,但我得有自力更生的精神,能劳动多少就劳动多少。

  ●对话人物:李宝元所在班级同学,杜彦敏(班长),现在河北省林业局工作。牛树启,现在保定市公共事业管理局工作。侯英武,现在保定顺平县政协工作。

  26名同学 在世一天管一天

  “不是年少头脑发热”

  新京报:宝元病逝前,有没有嘱托你们照顾父母?

  杜彦敏:我们到医院看他,感觉他对生活无限留念,对父母深深地牵挂。他不想走。他走了,父母怎么办?虽然他没有说,我看他眼神,有那意思。

  牛树启:我跟宝元一个宿舍,他曾跟我聊过,大学毕业后要孝敬父母,爹妈挺不容易的。得病后宝元和我说,他哥哥就是这个病没的。他心理压力很大。

  新京报:为什么以班级名义给李大爷写那封信?

  杜彦敏:宝元病逝以后,李大爷写信告诉我们宝元没了。全班26名同学都很难过,我们想代替宝元照顾大爷大娘。我作为班长起草的那封信,是给李大爷的回信。

  新京报:那时候你们还没毕业,说要照顾宝元的父母,是年轻义气吗?

  牛树启:是我们真实的想法,不是年少头脑发热。

  侯英武:为了给宝元治病,他家债台高筑。大家都觉得,没人管,他们就没法儿过。

  新京报:毕业前,全班为照顾宝元的父母专门讨论过?

  杜彦敏:1997年6月,我们都要毕业,各奔东西,再聚就难了。班里少了一个人,咋办?一次聚会上,牛树启说,“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然后把宝元父亲的姓名、通信地址和邮编写到黑板上。

  新京报:全班同学什么反应?

  杜彦敏:大家想起宝元很难过,都沉默了,把李大爷的地址抄下来了,那是一种默认。

  “这不是献爱心”

  新京报:第一次给李大爷寄了多少钱?

  侯英武:我刚毕业,拿到第一笔工资300元,给宝元父母寄了100元。我们班赵高峰发了300元,全部寄去了。

  新京报:同学们有没有分工,谁每年寄多少钱?

  杜彦敏:这个没有,也没有任何强制性。毕业后同学们有的在保定、有的在承德、有的在石家庄,各自寄各自的。有的同学中间两年家境不好没寄钱,但没忘记大爷大娘,也给去信。同学间聚会通电话,每次都会提起宝元父母。

  新京报:有没有遇到困难?想过放弃?

  牛树启:从来没有。我们写第一封信就觉得大爷大娘已经是我们的父母了。从没想过把两个老人丢下不管。

  侯英武:我刚结婚那会儿也要买房贷款,挤着多少给李大爷寄点儿。寄多寄少,李大爷不会嫌弃。

  新京报:家里人支持吗?

  侯英武:都很支持,对孩子无形中也是很好的教育。

  杜彦敏:到了年底,家里老人还催着寄呢。他们说,你们对别的老人都能这样,对自己的老人也不会错。

  新京报:人们觉得你们帮助李大爷是做好事,献爱心。

  杜彦敏:这不是献爱心。我们和李大爷就像一家人,所做的事都是自然而然的。我们不加工,也不想渲染。

  “他也惦记我们”

  新京报:李大爷说这些年你们给了他很大帮助。

  侯英武:我们之间的关系,不只是我们帮助他,他也惦记我们。常写信关心我们的近况。有一次,李大爷还给赵高峰寄了100斤大米。李大爷把我们这些人整个放在心里,我们就更割舍不了了。

  新京报:李大爷对你们有要求吗?

  侯英武:李大爷从来不对我们提什么物质要求。

  牛树启:要说要求,李大爷就希望我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身体好好的,家庭和睦,工作有所成就。

  新京报:以后照顾李大爷有什么打算吗?

  杜彦敏:04年05年以后大多都是打电话了。我们还是希望继续写信。电话挂了就没了,信在那,李大爷想我们了,还能拾起来看看。

  牛树启:同学们现在条件都好了,大爷大娘要是不干活儿了,就别干了。他们在世一天,我们管一天。15年前的承诺没有期限。

  大爷,大娘:

  你们好!宝元去世的消息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请二老不要太过于伤心。我们虽然不在你们身边,但却永远不会忘记二老。我们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二老能尽快恢复健康。宝元虽然去了,但我们仍在,二老以后的生活费用将由我们来承担。我们明年就毕业了,宝元没有完成的事情将由我们来完成。您二老一定要坚强起来,好好地活着,才对得起宝元和大家。

  祝大爷大娘身体健康!

  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全体同学

  1996年12月22日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周亦楣 河北保定报道

(编辑:SN021)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