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关爱进监狱 “阳光下”的行动,还延伸到监狱里。作为国内首家刑释解教人员帮教中心,“阳光下之家”逐渐成名。作为创办者的王金云,受邀到全国数十家监狱,开展法治讲座,跟服刑人员聊天。 因为监狱里不能打电话,很多服刑人员就给王金云写信。王金云每信必复,迄今已经回信超过4500封。 回信的时候,王金云总能想起自己服刑期间,曾冒昧给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郁龙余写信,请对方指教诗歌。27天后,他就收到了郁龙余的回信。“我从监舍一楼一口气跑回二楼,找了个靠窗的位置,把信贴在胸口,才敢拿出来看。”信里的一句话令他终生难忘,郁龙余说“虽然我不知道你犯了什么错,但我愿意在你奔向光明的路上做些什么”。 “我们素不相识,郁龙余是名人,却给我一个服刑人员回信,还鼓励我。那我现在生活好了,不能太自私,要把这种爱传递出去给其他服刑人员。”回信回到胳膊酸痛,王金云就这样说服自己继续写下去。 这样的辛苦没有白费,“阳光下之家”统计数据显示,8年以来,该机构已帮助137名出狱人员找到工作,疏导700多人走出服刑的阴影,劝服31名犯罪在逃人员投案自首,劝导300多人放弃了犯罪或重新犯罪的念头。 更让王金云惊喜的是,一些接到帮助的人,最终非但没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还能主动帮助别人,把从“阳光下之家”得到的爱再次传递出去。 曾被劝说自首的周强就是一例。2008年,入室抢劫后潜逃的周强,在王金云劝说下投案自首,后来被判缓刑。出了看守所,王金云就帮周强安排在一个企业上班。两年前周强回到陕西老家,自主创业开起一家汽车修理厂,并招收十余名刑满释放人员就业。 “躲下去不是办法” 今年年初,王金云和陈阳在“阳光下之家”的QQ群里相遇了。陈阳隐瞒实情,以第三人称讲述了自己的逃亡故事。凭着多年的经验,王金云认定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陈阳自己。但他没有表现出来,开始细心地安慰对方,让他劝说“逃犯朋友”自首。 聊了半年后,陈阳坦白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王金云向陈阳介绍了公安部的“清网行动”,告诉他说今年有38万逃犯都投案了,有自首情节的可以从轻量刑,机会非常难得。他力劝陈阳自首:“躲下去不是办法,早点服完刑出来,早点开始新生活吧。” 看出陈阳的犹豫后,王金云又以亲情说服他:“这十多年来,你和父母音信全无,还总是梦见他们出了意外。难道你不想早点见到他们吗?如果自首,你就能跟他们正大光明地联系,出狱后也好回到他们身边尽孝。”这次谈话击中了陈阳的内心,他答应自首,但要求先跟王金云见个面。见面后他的警惕打消,因为王金云既没带警察来抓他,还请他吃饭喝茶,给他两天时间联系家人处理私事。 12月24日,陈阳自首前一天。王金云请来绵阳志愿者,让陈阳说说家乡话放松;法律顾问志愿者分析了案情,让陈阳对自己的量刑有了底;警察志愿者讲解了投案自首政策和监狱管理规范,让陈阳对服刑不再有过多恐惧。当天下午,王金云给陈阳订了酒店休息,握着他的手说,不是把他送进监狱了事,“阳光下之家”会继续关注他,帮他在狱中积极改造,出狱后找工作或者创业。至此,陈阳的顾虑全部打消。昨天上午,在王金云的陪同下,他走向南山派出所投案自首。 (应受访者要求,除王金云外均为化名。) 本报记者刘杰 加上昨天自首的陈阳,“阳光下之家”迄今为止已成功劝说31名在逃人员投案自首。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它是如何创办起来的?它靠什么运作?昨天,记者就此专访该机构创始人王金云。 没有成功经验借鉴 京华时报:创办“阳光下之家”的初衷是什么? 王金云:我出狱后,求职遇到的挫折,算是最初的动力吧。人不可能不犯错,只要愿意改正,社会应该给他们一些机会,不要全盘否定。刑满释放人员,已经用坐牢抵消了过错嘛,可以开始新生活。 京华时报:“阳光下之家”是个什么样的公益机构? 王金云:“阳光下之家”是国内首家更生人士矫正服务中心,由社会各界人士和单位自愿从事对服刑、劳教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也就是更生人士)及其亲属开展社会帮教工作的公益性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京华时报:工作人员都是些什么人? 王金云:我们有两个专职工作人员,4个兼职工作人员,一个独立的办公室。他们每天进行网站维护,回复信箱,留言,QQ,写信,接听热线电话等等。我们还有志愿者,在深圳有100多人,在全国有8000多人。 京华时报:对志愿者有要求吗? 王金云:我们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因为服务对象特殊,我们对志愿者有所要求,一个有点专业背景,一个是有毅力。因为帮助一个服刑人员,有时候真的需要三年五年,太需要毅力了。 京华时报:这个机构如何运作呢? 王金云:目前国内专业从事社会帮教志愿服务的公益组织很少,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我们就是按照自己的经验,一点一点来。 京华时报:现在“阳光下之家”的成绩确实不错。 王金云:我们力量小,能帮的人有限。我希望能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人来宽容这个特殊群体,来帮助他们。 机构运作曾遭质疑 京华时报:机构的运作资金从哪里来? 王金云:从开办到现在,“阳光下之家”花了近80万,都是我个人出的钱,没有花社会一分钱,也没花政府一分钱。 京华时报:为什么? 王金云:我们不可能用社会上的钱,本身很多人对我们存在质疑,很多人觉得我在炒作,甚至质疑我曾是服刑人员没有资格做这些。所以,我做“阳光下之家”的底线,一个是它的名气再大,我也不用它去欺骗社会一分钱,一个是在不能保证它良性运行的情况下,不乱花社会一分钱。 京华时报:你如何出这笔钱呢? 王金云:我有两家小企业,一个做监控,一个做塑料制品,每年我从这两家企业里拨款10多万给“阳光下之家”。 京华时报:除了这些质疑,还有其他的挫折吗? 王金云:当然有。我每次都好心收留前来求助的人,但有一个人拿走了我3万元货款,有一个人借了我的数码相机不还,还有人偷偷用我的电话打黄色声讯台。刚开始我真的很生气,很有挫败感,不想坚持下去了。但转念一想,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才让社会对刑满释放人员有看法,也才更突显我们做这些事的意义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