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逃人员日子难过 京华时报:记得第一个被劝说投案自首的人吗? 王金云:当然。是个女孩,东莞一个港资企业的出纳,因为父亲患病,拿了公司5万元寄回家,然后自己也想逃跑,到了车站就给我打电话。我劝她回去给老板自首道歉,结果公司不但没报案,还秘密给她换了部门,把其中2万元资助给她。这是第一个成功案例,对我的触动和激励都很大。 京华时报:具体的触动是什么? 王金云:很多犯罪真的是一念之差,社会真的应该对这些人多一点宽容。有一个人变好了,我们的工作就有意义。 京华时报:你们怎么劝人自首呢? 王金云:其实我们的工作是系统的,不但劝他自首,还会继续关注他。无论他判缓刑也好,判十年八年也好,我们要做的是首先让他接受这件事,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我们要做的是,帮这些人顺利回归社会,把劝人自首进一步延伸,到看守所到监狱,再到他出狱后。 京华时报:你觉得在逃人员有什么特性吗?你跟他们接触是不是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王金云:所有在逃人员的逃亡生活都是很难过的,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固定的工作和经济来源,没有真正的朋友,也不能和亲人团聚,更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自由地去工作和生活。他们都很想家,也很警惕,更不敢轻易相信别人,心理和身体上都很累;他们虽对自己的过错很愧疚,但由于对法律和国家政策的不了解或误解,以及对监狱生活的恐惧,始终没有勇气去面对并主动承担责任,心中有很多很多的苦想找一个人倾诉。跟他们接触没有什么不安全,就当多一个朋友吧。 京华时报:你们并非专业人士,劝服工作好做吗? 王金云:今年公安部清网行动开展以来,我们劝说了11个在逃人员投案自首。这个劝服工作肯定很难做,毕竟是劝他们进监狱,有的服务对象劝了3年,到现在也没有去投案自首。 京华时报:对那些还在继续逃亡的犯罪嫌疑人有什么话想说吗? 王金云:人的一生难免会犯错误。错了,勇敢地去面对并积极地去承担相应的责任,你就可以赢得人生的精彩;相反,你逃避它,你心中就有一种东西压抑着你,时间久了,它就像长了恶性“肿瘤”,当你发现时已经晚了。如果你能早日投案自首,你就能早一天过上新生活。
| (03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