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信同样打动了师生的心。双寺小学的师生决定,要把雷锋叔叔“请回来”。 同学们主动修理已损坏的桌椅;帮助后进同学;主动承担学校四层楼的全部卫生清扫;每天坚持帮助身体残疾的同学上学;送水小队坚持15年为鼓楼大街交通岗送水;无论刮风下雨都定期去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 双寺小学的“雷锋”复活了,也叫响了,1990年3月5日,该校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办、市教育局正式命名为北京雷锋小学。 这些年来,他们始终保持着与雷锋班的联系,一起分享着身边“雷锋”的点点滴滴。 影响 一茬接一茬每位学生都是“雷锋通” 如今,“雷锋”已经融入这所小学的“骨子”里。 教学楼外墙上,“雷锋”露着一张笑脸,一年又一年,迎来一批小同学,送走一批大“雷锋”。 雷锋小学的每位学生都知道雷锋的生平,知道雷锋为什么做好事,知道向雷锋学习什么。 每一个人都会讲雷锋的故事,会背雷锋的名言,会唱雷锋的歌曲。 每个班级都有一本雷锋故事书,一个学雷锋服务岗,一个学雷锋角。 高年级的雷锋小标兵还得“传帮带”,参与低年级的日常管理。从早晨带读古诗到中午带队领午饭,从每周做大扫除到每月出板报,都会有“小标兵”帮助。 学校的“五坚持”也都与“雷锋”有关。新生入学第一课,即是参观学校的“雷锋”展室;加入少先队的先决条件,得为学校做一件好事;还有,坚持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学雷锋标兵,评选一个雷锋中队,评选出具有雷锋精神的老师。 买香皂、搬教材 教职工用小事丰满“雷锋” 老师和同学们,用身边一件件小事,把“雷锋”形象拼凑得愈加丰满。 “把小手洗干净!”一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刘萍对孩子们说道,站在教室门口的她手里拿着块状的纸香皂,孩子们排队出教室洗手,她就将纸香皂逐个发给每一位学生,孩子们踮着脚尖、举起双手,小心翼翼地托着香皂,生怕弄掉在地。 刘萍说,这是她花自己的钱买的纸香皂,是想教孩子们正确洗手、讲究卫生。 学校后勤工人、50多岁的马师傅也没闲着。开学伊始,他发现校外送来的新学期教材全放在了值班室地上,平常值班室的老师都会给绿植浇水,他怕不小心弄湿了书,影响孩子们上课,本不属于分内工作,但他还是弯下腰,将全校学生的教材从地上搬到了桌面上。这样一折腾就是一个多小时,虽然累得直不起腰,但马师傅却心甘情愿。 在宣传处的孟老师眼中,只要在雷锋小学,“雷锋”绝对不是三月来四月走,学雷锋已是一种常态化的事情。不仅仅是学习雷锋做好事,还有像雷锋一样刻苦学习的精神。也不是非得去扫大街、上敬老院,而是在学校、在家里,无时无刻都以雷锋同志为榜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文/记者杨诗凡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