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房地产商交往中忘记了身份
“我特别感谢检察院,你们再晚来一段时间,我恐怕连性命都要丢了。”这是陈建设面对检察官讯问时由衷地说出的一句话。陈建设说,见钱来得太容易,他收不住了。 据办案检察官介绍,陈建设喜欢交际,好交朋友,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缺乏自我警惕和约束,党性和法律意识消融于人际圈子中。 陈建设自己也分析说:“由于我经常和房地产商、建筑商们打交道,久而久之,心态起了变化,禁不住和这些商人攀比起来。这让我心里非常不平衡。在这种心理下,我开始收受开发商送来的钱物。最后发展到明码标价以权谋私,甚至主动索贿。” 陈建设到案后,非常配合地主动交代犯罪事实,上交非法所得。更多的时候,他的表现是长舒一口气。因为他说只有把这些不干净的钱都抖搂净了,自己才会安心。 给违法行为披上合法外衣 陈建设在土地拍卖、审批过程中的违法乱纪行为,在松原市群众当中早有传闻,但他一直平安无事。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充分利用了土地审批程序中的弹性和空间。“他给违法行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5月下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办案检察官一语中的。 “你注意到了吗?为什么都习惯叫拿地,而不是拍地?这里面有门道!”某房地产公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土地市场操作经常是‘潜规则’先行,拿地条件是政府设置的,规划政府是可以改变的,一切还是主管部门说了算。” 办案检察官指出,像陈建设这样的国土官员,在“显规则”掩盖下,行“潜规则”之实,谋求私利,收受贿赂,使得国土系统的职务犯罪呈现出潜伏、违规又掩盖真相的特点。 如何治理土地腐败?办案检察官认为,要限制权力的过于集中,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权力制衡和监管,增加决策、审批等的透明度。 “尤其要注意的是,土地领域利益巨大,一旦形成权钱结盟,其影响力将更加强大。因此,没有科学的土地收益评价体制,空谈权力监管,那是无本之木。”这位办案检察官建议,有关部门要对土地收益的评估投入更多的精力,引入科学评价体系,控制弹性利益和灰色收益,缩小权力寻租空间,这样才能真正将岗位风险降到最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