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合同是律师业务的基本功,通过审查合同,可以巩固基础知识,锻炼缜密细腻的法律思维。从业1年来,审查的合同已有58个之多,多少有些体会,现总结一二。 一、审查合同的基础是熟悉法条 一般来说,合同体现了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但是该意思自治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禁止性规定,否则合同归于无效,同时,对于涉及经济法领域的合同,比如招标投标合同、劳动合同,由于涉及国家的宏观调控,合同。如果合同内容违反了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还会导致行政处罚的不利后果。因此,审查合同的基础必须建立在熟悉法条的基础之上。比如,最近笔者审查了某单位的内部劳动规章,其中规定:"若员工提供的个人信息不正确或不真实,即视为员工违反了诚信方针,单位可以作为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该规定直接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第三十九条,三十九条只允许单位在劳动者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等六种情况下,有权主动解除劳动合同。以提供信息不正确为由解聘劳动者,显然超出了法律的范围。如果用人单位执意这样做,后果只能是双倍支付法定的赔偿金。总之,审查合同的依据取之于法条,用之于法条。 二、审查合同的本质是风险识别 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它可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两大类,纯粹风险只有损失的可能性,投机风险则可能遭受损失,也可能获得收益。合同风险往往是一种纯粹风险,如果没有识别出风险,进而采取应对措施,则在将来的履行阶段,合同当事人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重则合同无效,比如保证人不具备保证资质导致保证合同无效,轻则增加交易成本。最近,我接触到的一桩案件就是因为买卖双方没有在合同中约定清楚房款支付方式,结果导致迟迟不能顺利实现房产交割,买方最终不得不通过诉讼这枚"苦果子"来解决纠纷。试想,如果当初有律师帮助审查一下双方的买卖合同,填补合同漏洞,就不会出现后续这些麻烦了。审查合同的本质就是风险识别、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合同。 三、审查合同的关键是耐心细致 合同的篇幅长短不一,无论长短,耐心细致是关键。笔者曾经审查过一招标合同,其字数达到一万二千字,但这只是"小巫",某单位的BOT合同,字数竟达到了二万二千字!审阅这么长的合同,人是很容易分心的,毕竟合同可没有"飞雪连天射白鹿"那样精彩。尽管如此,作为律师,必须认真细致,因为魔鬼就藏在细节之中。比如有的公司约定:合同自双方代表签字时生效。这一约定表面看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仔细一深究--难道在谈判时代表本公司发言的部门领导,甚至是普通员工,都有权在合同上签字吗?实践中,我们常常用严格而规范的"套话"来解决这一问题,即"合同自双方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生效",这样就能确保合同代表公司真实的意思表示,避免公司之间产生合同生效与否的纠纷。当然,耐心细致并非面面俱到,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能够把力用在刀刃上的律师才是聪明的律师。比如在招标投标文件中,相对于投标人须知及评标办法而言,文末的招标合同显然值得投入更多的精力。 四、审查合同的归宿是具体明确 很多纠纷都源自当初双方在合同中没有约定得具体明确。先说断,后不乱,先小人,后君子,不失为生活的一种智慧。律师审查合同就要起到"先说断"的效果,把模糊的用语精确化。比如,某出版社在与译者的合同中约定:"如发生纠纷提交北京市仲裁委员会仲裁。"这样的约定明确吗?非也!这样约定的后果是该条款无效。为什么呢?因为在北京市共有三个仲裁委员会,分别是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和北京仲裁委员会,如果该出版社希望在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则必须将"北京市"的"市"字去掉。这可真是一字之"多",谬以千里啊。总之,只有合同具体明确,才能避免纠纷,听听合同知识。使合同具体明确是审查合同的归宿。 审查合同也有不同的境界,第一境界是合法,第二境界是既合法又合理,第三境界最高,即合法、合理又合文。首先,合法最为重要,因为合同违法,将导致无效的后果,甚至遭致处罚,律师审查合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合同合法的问题。在满足合法之后,更高的要求即考虑合理性问题。某单位规定:"看病事先请假,经批准后前往。"请问:如员工突然昏迷,是否还要将他摇醒后,请了假再送往医院呢?显然,该规定缺乏合理性,应补上一句,即"紧急情况下可以事后再补假条。"在满足合法、合理之后,还要注意合文,也就是使合同符合语文的基本规则,包括不要出现错别字,标点符合运用正确等等。这些虽然不是律师业务的重点,但是如能将合法、合理与合文三者结合起来,那就称得上是审查合同的至高境界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