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社会新闻 世间百态 人间冷暖 大千世界 权益保护 婚姻家庭 劳动保障经济纠纷
当前位置: 主页 > 法制新闻 > 经济纠纷 >

合资“自主品牌”模式值得深思

时间:2012-02-10 18:25来源:阆中太子 作者:村夫遥星 中国法律网

    合资“自主品牌”模式值得深思

    来源:选车网分享到: 作者: 时间:2012/02/03 推荐知识产权律师: 随着国家对汽车产业政策的调整,研制“自主品牌”成为诸多合资汽车公司进一步发展的必备条件。这其中上汽通用五菱动作较快,其研制的量产型“宝骏”牌630已公布了价格区间,将很快正式销售;东风日产紧随其后,其研制的“启晨”牌第一款车的样车正在试验,不久也会上市

      随着国家对汽车产业政策的调整,研制“自主品牌”成为诸多合资汽车公司进一步发展的必备条件。这其中上汽通用五菱动作较快,其研制的量产型“宝骏”牌630已公布了价格区间,将很快正式销售;东风日产紧随其后,其研制的“启晨”牌第一款车的样车正在试验,不久也会上市销售。其实纠纷。除此之外,广汽本田也公布了“理念”品牌,作为其植根中国的本土化“自主品牌”,就连一向心高气傲的大众和丰田,也应允其在中国的合资企业谋划“自主品牌”。而以此同时,国内汽车产业界和舆论却不乏对合资“自主品牌”模式的责难,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个事物呢?

      我们习惯于将诞生在国内、国人拥有企业控股权和知识产权的汽车品牌视为“自主品牌”,譬如:吉利、奇瑞、长城和比亚迪等。而将那些原生地在国外、知识产权(比如工程技术发展的主导权)归属于外企、品牌诉求为特定外国文化元素称为“外资品牌”,譬如大众、丰田、通用和现代等。在这种思维之下,诸如“宝骏”、“启晨”和“理念”等合资企业在中国创立、主要内涵为中国文化元素,但是企业产权和知识产权由中外双方或多方共同掌控的品牌,就会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于是乎国内产业界和舆论哗然一片,谈多赞少。笔者以为:汽车是一个集合交通功能、机械性能和情感诉求的耐用消费品,往往隐藏在其后的企业产权、知识产权和品牌远景来实现的,不应简单以汽车品牌原生地作为“自主品牌”与否的判别标准。

      以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品牌为例,这是一个中国文化元素十足的品牌,上汽通用五菱对这个品牌拥有100%股权。而上汽通用五菱的企业产权结构中,上汽集团持有50.1%的股权,通用中国持有34%的股权,五菱集团持有15.9%的股权。也就是说,上汽通用五菱是一个中国人拥有66%绝对控股权的企业,这个持股比例比很多在海外上市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还要高。从“宝骏”630这个产品的研制来看,上汽通用五菱对这款车拥有全部的技术发展主导权和知识产权,都是上汽通用五菱聘用的员工开发出来的,而非是此前外资公司对合资企业不转移知识所有权的“特许生产”。如果对这样一个“自主”成色如此高的品牌,横向关系经济纠纷。我们都视为“异己”品牌,那么像是MG和沃尔沃(乘用车)这种中国人虽然持有100%控股权,却是原生地在欧洲、全无中国文化元素的品牌,又该如何权衡和纠结呢?

      事实上,国际汽车产业界无时无刻不处于分立和融合之中,雷诺卡车并没有因为被沃尔沃卡车收购而变成一个瑞典品牌,同样沃尔沃卡车被雷诺汽车控股后也没有变成一个法国品牌。关键的问题是:一个品牌的发展主导权和企业产权掌握在谁手里。中外合资汽车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意愿,固然有外方企业利用国家政策渔利的嫌疑,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合资“自主品牌”往往都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元素,并且合资公司拥有这个品牌的全部产权,即便是发展初期还需要依赖外方给予技术支持。相比此前国内合资汽车公司缺乏完全依赖成熟外资品牌,对产品只有“按许可证生产权”或者简单的适应本地化技术而言,合资“自主品牌”可以让国内的工程技术力量,按照自己的理解全过程主导产品研制,并由国内的管理团队负责品牌推广。这样一个由国内力量主导过程,对我们自己的技术研发、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的成长机会,才是最有价值的。

      合资企业发展“自主品牌”中外方资本的趋利性是不可避免的,是受到我们国家汽车产业政策所规范的。如果我们一味的将这些品牌视为异己,那么拉美国家汽车产业空洞化的历史教训值得重视。更何况中国的消费者“自主”的情感需求,也会受到外资企业重视,毕竟大众和通用这两个中国汽车市场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得益于重视其产品的中国本土化。

    相关文章
    ·
    ·
    ·
    特别推荐
    ·
    ·

      无须注册,快速提问。律师免费为您解答法律问题!

      温馨提示:由于无法获得联系方式等原因,本网使用的文字及图片的作品报酬未能及时支付,在此深表歉意,请作品相关权利人与中国法律网网取得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 ·
      • ·
      • ·
      • ·
      • ·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