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一批又一批的“老字号”们带着昔日的繁华,掺杂着些许遗憾,或远离、或消失在人们视线当中;时光荏苒、沧桑巨变,却挡不住那些具有品牌魅力的老字号们带着它们平淡却不平凡的故事走进我们今天的生活,向我们讲述着这些品牌的前世今生…… “康德记”以德悬壶立品行 早春的一个午后,记者走进了康德记大药房。如今的“康德记”在金州区火车站前联胜街,远远便能看见它醒目的仿清门头,和那苍劲有力的书法门匾。迈进大门,浓浓的中药味扑面而来,康德记的第五代传人康长春正在屏风后面为患者把脉问诊,而旁边的工作人员则忙碌地抓药、称量、包装。来找康长春看病的患者很多,他就在看病间歇,向记者陆续讲起了“康德记”的故事。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一个叫康德富的中医大夫从山东来到金州,在南街买下160多平方米的临街店铺,创办了康德记药房,取号为“德记号”,意为“济世正德、康健民众”。据记载,鼎盛时期的康德记药房在大连有“德记全栈”、“德记元栈”、“大德记”、“老德记”等多家分号,甚至还在普兰店和瓦房店设立了分号,成为大连最著名的中医药世家之一。 金州百年老字号“康德记”药房 1925年,辽南沿海发生一场灾难性的瘟疫“大头瘟”,康德记药房及各分号夜以继日地赶制中药“普济消毒饮”,不计得失地救治百姓。至此,“有病到‘康德记'去”便成为那时辽南地区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四方前来求医的患者络绎不绝。当时的奉天省省长、著名爱国人士王永江亲笔给“康德记”题写了对联:“德兼和缓活人术,记取黄农济世心”。 1988年9月,“康德记”的第四代传人康洪源在自家院内着手重振老字号,定名为“康德记联合诊所”。1999年,“德记号”被我国国内贸易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2007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康德记大药房在金州区联胜街536号重新开业。2009年,“德记号中医药文化”及祖传秘方女界福、海参丸、止咳养肺丸被列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康德记”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康德记”第五代传人康长春依旧遵循祖训,以德为本,诚信待客。他经常利用周六、日时间去社区为居民进行义诊,并为辖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主动上门诊察疾病。而康长春为了让“康德记”继续传承下去,还特意让儿子报考了北京中医大学,希望能重现百年老字号的辉煌。 “益昌糕点”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我儿时的记忆,终于又回来了。”益昌凝糕点铺重新开业后不久,很多市民怀揣着几代人共同的记忆,来寻找昔日熟悉的味道。“我家老太太就爱吃‘益昌糕点’,现在每周我都会买一些。”采访时,正在店里购买糕点的严女士告诉记者。 记者查阅《金州志》时发现上面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清同治十年(1871年)吴鸿恩在金州城内开设益昌点心铺,师徒12人,日产蛋糕、炉果等100公斤。1910年金州城内糕点作坊有7家。1943年达到25家,均为前店后坊,自产自销。根据金州文化馆档案的记载:益昌凝在卖完早点后,伙计们又开始准备制作软硬八件等点心,这时南来北往的客商和进城赶集的人会等在益昌凝糕点铺门口,买上几件点心,赶着大车离开金州城。1966年益昌糕点合作工厂并入金县食品厂,生产方式由烧煤烤饼干的旧工艺改为电炉生产,机械化作业。1983年,为恢复生产传统糕点,将有112年历史的原益昌合作厂从食品厂中分出,单独经营。制作传统名产核桃酥、龙凤饼、糖饯麻果、麻花点心、酥皮八件等。 但是,益昌凝糕点铺最终还是因经营不善于2005年停业,有着近140年历史的“益昌糕点”从人们视线中消失时,不少老金州人感慨万千。2009年,金州人徐学林多次找到“益昌凝”的第三代传人吴智明,提出想重开“益昌凝”,吴智明决定将40多个祖传秘方倾囊传授给徐学林,两人在金州区文体局、民政局、工商局等部门的见证下举行了正式的拜师仪式。2010年,百年老字号“益昌糕点”重出江湖。如今,“益昌糕点”已被评定为金州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着手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字号期待崛起再辉煌 虽然老字号在逐渐恢复、再现,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并不了解新区的这些百年品牌,尤其是年轻人,若非报刊媒体的报道,若非当地老人的口口相传,若非一些珍贵资料的留存,还能有几人能知晓它们悠久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 采访中康长春告诉记者,当年申报“非遗”,他们全家动员查找资料,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才找回了很多珍贵的史料,同时也让他们更深入地领会到了“康德记”的历史和文化。“康德记”的几个特色秘方曾被广为流传,生肌珍珠散、小儿牛黄太极丸等都是由贵重药材配制而成,对患者病症疗效显著,女界福更远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但是现如今,“康德记”往日的辉煌早已不见。他们苦于资金、人力以及来自各方面的限制,无法将这些药方做成成药投入市场,而对于开更多店的想法,一时也无力实施。 对于经营益昌凝糕点店的徐学林来说,他更多的是在考虑如何将这个百年品牌做大。徐学林告诉记者,目前益昌凝的糕点种类在研发后已经达到了六七十种,将来他准备在保持原有老口味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例如制作蛋糕等西式糕点。虽然计划陆续在开发区、瓦房店、普兰店开设分店,但是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益昌凝”,尝试“益昌凝”,这仍是一个需要很多人共同努力的话题。 “康德记”和“益昌凝”仅仅是金州新区众多老字号之一,目前,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老字号还有很多,记者查看《金县志》时便发现了涵盖酒业、食品业、商业等等方面的多家老字号,它们也许只能永远地留存于史料记载中。因此,保护、发展好老字号,让它们重现老字号的辉煌,是更多经营者和管理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记者 王敏) 记者手记:重振老字号不仅仅是让历史再现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城市的保护决不是简简单单留下几个“风貌建筑”,要从城市史和人类学角度来审视城市,把必须留下的记忆坚决守住,国外商标注册 。比如“老字号”。否则,随手把许多极其珍贵的记忆大片抹去,就会把阅历丰厚的城市,最终变成亮闪闪又“腹内空空的暴发户”,变为“失忆症的患者”。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后代便会在变得千篇一律的城市里,一边茫茫然无所凭借,一边埋怨我们这一代无知与野蛮。 “老字号”是一个辉煌的称谓,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一个积淀了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品牌才足以担当如此称号。老字号的开创和发展,依靠的是几代人的努力和创造,以及百年来不变的信仰与信念。缺少老字号的文化,将是一个历史的缺憾,老字号的重振需要时间,这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 北京的稻香村和同仁堂同是创建百余年的老字号,如今同仁堂成为国有大型一类企业集团,实践着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向国人向世界展示中药老字号的风流;稻香村拥有近百家连锁店,年销售额近20亿元。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成立了股份公司,实现了与市场的对接,这与政府的扶持和有实力的投资密不可分。恢复老字号,不仅仅是重新挂上一个招牌,还需要继承老一辈的精湛技艺,继承老一辈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关注它,从而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帮助与支持,这样才能使老字号品牌焕发新的活力。 几年来,国家对于中华老字号的扶持和保护力度是空前的。如今,越来越多的文化经营者认识到老字号品牌在文化产业中的价值。那么,如何提高自身建设水平、如何加强老字号扶持力度、如何实现老字号与市场的有力对接……这都将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王敏) 百年老店"康德记大药房”在金州重立牌匾 天健网消息(记者 金东淑) 2009 年4月26日,百年老字号“康德记”药房申报的“德记号中医药文化”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也是辽宁省目前唯一一家中华老字号药房获得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康德记”以德悬壶157年 “德记号”,这块历经150多年风雨的老匾,如今正悬挂在金州百年老字号“康德记”的药房正堂里。157年来,它低头可见,“德记号”的子孙用过“林则徐忌烟方”解济受害民众,免费施舍闯关东者中药三月之久以致贮藏的药材消耗一空,非典时候昼夜熬药送给周边居民预防…… 抹去匾上的灰尘,“康德记”以德悬壶历经5代人的故事清晰可见。 在煤窖保存下来的老牌匾 始创于1852年的“德记号”目前的经营者为第五代传人康长春。在金州区火车站前联胜街536号“康德记大药房”,每天为慕名前来的乡亲把脉,成了他一天最乐意做的事儿。 康德记药房的创始人、康长春的太祖在清朝咸丰二年,从山东来到金州创办药房。取字号为“德记号”,寓意“康健民众,济世正德”。 为了记录家族的历史,康长春遍访那些在康德记药房工作过的老人。现年97岁的滕元高是在1929左右到药房工作的,当时,正是“康德记药房”办的最红火的时候,据他叙述,在金州,“德记号”是总号,还有“德记药局”、“德记药房”、“德记福栈”、“大德记”药房、“康德记”源栈药房、“老德记”等十几家遍布辽南各地,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中医药世家。 说起家里珍藏的老匾,康长春说,据考证保存至今的“德记号”是请清末时期翰林院的贡生撰写的,三个字字体苍劲、骨力开张、颇有神韵。 老匾能保留至今也很不容易,康长春的祖母把老匾藏在煤窖里,谁都没有告诉,避过了动乱年代,直至老人去世,也没有说出这个秘密。还是“德记号”重新开业前,为了救突然发病的邻居,康长春情急之下抽了这块“木头”当担架,把病人送到医院后,才发现木头的秘密,祖上就有行善济世的遗风,如果不做这次善事,老匾可能已经随着老宅的拆迁而离世了。 药真不畏虎 2009年,“止咳养肺丸”和“女界福”、德记“海参丸”等作为德记号中医药文化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内容。这些100多年前的药方,康长春用来治疗各种咳嗽、咳喘病人,疗效不减当年。 康长春的父亲、“德记号”第四代传人康洪源回忆说,老字号从创立以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从古至今素以“药真”而闻名。他讲了一个当年轰动金州城的故事:有一年,德记号准备制作传统名方“虎骨酒”,金州德记号的传人康忠国与大连几家康德记分店联合,一起到长白山买回一只东北虎,将老虎囚在木栅栏里用马车拉着从金州到大连沿街游行,当时围观的老百姓里三层外三层。最后在药店门前将老虎麻翻当场宰杀,以显示虎骨名副其实。康洪源从小就开始接触、学会鉴别这些虎骨、牛黄、麝香等细料,如今年已80岁还在康德记药房专门鉴别中药材,像冬虫夏草、西藏红花等药材手一摸就知真假伪劣,现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 当年康德记药房兴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几个叫绝的名方,创始人康公在古城金州创办“德记号”以来,传有百余年的两本医书,并自创独有的药方有“女界福”、德记“海参丸”、“止咳养肺丸”、“生肌珍珠散”、“小儿太极丸”等。 阮玲玉为“德记号”做广告 康长春特别提及了“女界福”浸膏,它是专治妇女痛经、闭经及不孕症的中成药,在1927年正式批量生产,由第3代传人康忠全、康忠国主理。成药一问世便让人青睐,不但在辽南一带久负盛名,还漂洋过海远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邻邦。据史料《东北人物志》记载“妇科圣药‘女界福’仅四年之间,驰名中外,声天一洋”。 这一商业奇迹还跟当时的著名女演员阮玲玉有关。当时“女界福”浸膏由于疗效优异,为康德记药房带来了滚滚财源,“德记全栈”大药房的经理康忠全请来了当时上海滩曾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阮玲玉为“女界福”药品做广告宣传,阮玲玉因主演电影《新女性》《故都春梦》等影片而奠定了她在上海滩影坛的地位。她的富商男友唐季珊曾在东南亚经销茶叶时与康忠全交往甚密,康忠全请唐季珊与阮玲玉协商此事,阮玲玉欣然同意,在上海新闸路阮玲玉的一处私宅内邀请到民国时期的著名画家金梅生先生绘画完成。“美女抱书图”月份牌画随着“女界福”一同免费赠予,大大提高了药品的销售。 悬壶济世用以“德”“德兼和缓活人术,记取黄农济世心”,康德记药房门口的这一幅藏头对联也颇有名堂。1925年,辽南沿海,特别是金州一带,发生一场灾难性的瘟疫“大头瘟”,一人得病全家无一幸免,故俗称“窝子病”,往城西门外送尸首的很多。“康德记药房”与各分号夜以继日地赶制中药“普济消毒饮”药剂,不计得失地救治百姓。省长王永江获悉后挥毫为康德记药房撰写了一幅藏头对联:“德兼和缓活人术”、“记取黄农济世心”,派人送到康德记以表彰老字号救济民众的高尚医德。 积德行善是德记号家族的传世遗风。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十六年,第二代传人康德富在大连小岗子(今西岗区)为了诊治贫困病人,在没有房屋情况下,曾自搭席棚子创建了“德记药局”为百姓看病抓药,受到政府的奖赏,得到官放土地二十多坪建起了板房。 1928年,山东省干旱严重,又一轮闯关东的山东人来到大连谋生,当时由于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缺吃少穿、不少人都纷纷病倒了,“康德记”第三代掌门康忠国与当时任金州会长的开明绅士曹世科商议在城内搭设粥棚,施粥救济饥民,并亲自坐堂看病,免费施舍中药达三个月之久,直到康德记药房贮藏的药材消耗一空。 1956年,“康德记”第四代传人康洪源响应号召,成立了“公私合营康德记药房”,并将应得的利息上缴给国家,当年,康洪源被选为工商界青年联合会的委员和大连市工商界青年联合会的积极分子,同年2月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百年老店回归 1988年9月,康德记的第四代传人康洪源在自家院内着手重建了老字号。定名为“康德记联合诊所”。1994年,金州城区拆迁改造,“康德记联合诊所”从原址搬迁到今古城甲区22号楼门市。 2007年,金州区政府提出振兴老字号号召,康德记获得了政府财政贴息贷款的大力支持,“康德记大药房”在金州区火车站前联胜街536号重新开业,百年老店终于回归。 作为康德记第五代传人,康长春时刻感到自己的责任,每天从祖父亲笔写下药名的百年老药匣子取药的时候,他都谨记“药价不虚,纯真为上”的百年店训。传承祖业,他善于诊疗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和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疑难病症,同时传承了康德记“以德悬壶”的遗风,经常到所在社区为居民免费义诊。 为了让老字号发扬光大,他最大的心愿是恢复在大连、普兰店、瓦房店原有的老字号药房,“让更多的人因为‘德记号’而受益。” 责编:赵洁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