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金融危机/欧盟/中国/竞争政策/产业政策 内容提要: 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动荡,与美国有着密切联系的两大经济体——欧盟与中国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在金融危机应对中,欧盟在出台系列产业政策措施的同时,坚持竞争政策执法,合理地协调了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我国在金融危机应对中,更多地强调了产业政策的作用,而忽略了竞争政策的实施,不恰当地扭曲了市场竞争秩序。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应借鉴欧盟经验,加强竞争政策执法,合理协调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关系。 自2007年年中开始,一场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成为世界经济史上继1929-1933年“大萧条”后的又一噩梦。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欧盟和中国作为与美国联系紧密的两大经济体,都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冲击。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各国纷纷采取一系列救市措施,频频出台各种产业政策措施,试图以加强政府管制的方法化解危机。然而,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是市场失灵的表现,更是政府失灵的恶果。政府应对危机的管制措施必须受到实体和程序上的约束才能真正起到化解危机的效果,其中,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本文拟以欧盟在此次危机应对中的实践为切入点,分析和探讨我国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冲突与协调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欧盟的冲击及其救市应对的产业政策 (一)金融危机对欧盟的冲击 传统上,欧洲银行业以稳健著称。但近年来,受美国金融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在国际市场上活跃的欧洲大型银行纷纷提高财务杠杆率(据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统计,欧元区10家最大银行杠杆率平均为33倍),大量投资于住房抵押贷款以及相关衍生品,以博取高收益。[1]同时欧洲金融机构受利益机制的驱使大幅介入美国房地产次级贷款市场,在美国多次升息的背景下,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次贷市场泡沫破灭直接导致深陷其中的欧洲金融机构盈利水平下降,对于财产继承权。资本大幅减少。金融机构的这种经营不善迅速反应在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市场上,出现股票价格暴跌。随后,金融危机进一步危及实体经济,失业率上升和消费者信心不足都是经济复苏的主要障碍。[2]可见,与美国金融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一些国家或大型金融机构自身因决策失误形成大量不良债务,是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到欧洲的重要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随着全球流动性的日益紧张,早在2007年8月9日,欧洲央行便首次向欧元区银行系统注资948亿欧元。9月18日,英国央行宣布通过2天期回购协议向市场注资44亿英镑以缓解短期流动性。据Bloomberg统计,截止2008年8月末,欧洲银行共提取次贷相关减计和损失2273亿美元,约占全球金融机构减计总额的一半,且损失主要集中在UBS、RBS等大型银行。同时,英国、西班牙、爱尔兰、法国等欧洲主要国家在经历十年房地产繁荣后,房价也开始出现下跌,看着国家法定婚假有几天。导致相关国家金融机构盈利下降、坏账上升。为保持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特别是为降低杠杆率,上述金融机构迫切需要大规模融资。但由于国际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冻结,欧洲银行业融资成本高昂或者不可行,最终被迫低价出售自有资产进行融资,出现了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恶性循环机制。[3]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欧盟经济自2008年下半年起陷入衰退。全年GDP仅增长1%,大约只及2006年(3. 1% )和2007年(2. 9% )的1/3; 2009年衰退进一步加深,GDP负增长约2%左右。[4] (二)危机初期各自为战的欧盟各国产业政策及其效果 危机初期,面对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欧盟各国纷纷采取措施维护金融稳定:一是向本国金融机构注资,比如,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联合向Dexia银行注资64亿欧元;英国对NorthernRock实施国有化,暂时缓解了上述银行危机。二是爱尔兰、英国、德国、法国、奥地利、瑞典、丹麦、冰岛等国家纷纷宣布对本国所有个人银行账户提供担保,以稳定存款人信心。2008年10月7日,欧盟27国财长例会,决定在至少一年时间内,将欧盟各国最低储蓄担保额度提高到5万欧元。三是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Bank)和英国等国家的中央银行与美联储联手,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 这种各自为战,单独应对危机的做法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因彼此策略的不协调而陷入了混乱,甚至还因各自采取的措施影响他人而引发争议。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英国、法国、德国三个欧盟主要国家。英国和法国立场基本一致,认为本国财政状况已经相当紧张,希望实力雄厚却手头相对宽裕的德国能够更多地出力化解危机。他们认为一旦德国经济上去了,势必会拉动英法产品的需求,欧盟的经济必然会重新步入上升通道。但德国认为本国经济刺激规模已经超过英法,也达到了欧盟委员会建议的水平,已经尽到了欧盟大国的责任,因此,德国并不乐于再花大力气承担更多的救市责任。除在出资额度上存在分歧外,欧盟成员国在刺激经济的具体举措上也不一致。英国出台了以降低增值税为核心的经济刺激计划并得到欧盟委员会的认同,但欧元区财长们并不十分认同,而对欧盟委员会关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救市提案,德国反映冷淡,因为这无助于德国企业扩大出口。不仅仅是欧洲大国之间政策缺乏协调性,就是大国与小国之间也存在着政策目标的不一致。例如爱尔兰政府率先承诺为爱尔兰银行的所有储户提供担保,从而使得邻近的英国担心本国公民将资金从英国转移到爱尔兰,危及英国银行的稳定。这种貌似联合应对危机的政策实际上由于缺乏必要的相互协调,导致政策执行的内耗较大,没有发挥出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应对危机的政策合力的效果。[5] (三)寻求共同行动的努力、行动方案及其效果 2008年10月4日,在法、德、英、意四国首脑巴黎峰会上,德国和英国拒绝了法国提出为欧洲银行组建一个共同救助基金的建议(类似美国金融救助计划)。左X因诉被上诉人沈阳市公安局大东分局公安行政处罚决定一案。会后发布的联合声明称,各国共同承诺确保银行业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最终危机应对措施将由各国自行决定。然而,随着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不断加大,欧盟各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强协调的呼声日渐高涨。为了加强欧盟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的协调,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在2008年10月12日主持召开了欧元区历史上的首次峰会,寻求为共同应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而采取联合行动。法国在一份声明中说,此次会议的目的是为欧元区成员国和欧洲中央银行拟定一份应对金融危机的“联合”行动计划。法国总统萨科齐表示,欧元区国家将首先强调内部协调,然后扩大到整个欧盟。这是继四国首脑会议后,法国代表欧盟为推动欧盟统一行动应对金融危机的又一次努力。会上讨论通过了一项行动计划,同意由各国政府为银行再融资提供担保并向银行注资,以共同应对金融危机。根据会议发表的声明,欧元区成员国将在2009年年底前为银行5年期以下的新发债务提供担保,并通过取得优先股的方式向银行直接注资,以缓解银行因为信贷紧缩而面临的融资困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