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畴沃野 横断山北端,川西北、甘南、青南三省交界的安多藏区,地貌多属丘状高原,由于地势相对平扩,地表植被茂密丰盛,覆盖率高,大小草甸成片连串。我们的川西甘南唐蕃古道行,一路走过一碧万倾的若尔盖草原,山环水绕的桑科草原、阿须草原,缓丘连绵的泽库草原,阿尼玛卿的山间草甸,金马草原的翠绿草沟…常常翻过几道山梁又见黄花遍地的草原,整体印象是一派平畴沃野。 自古以来,安多东部一带平缓宽阔的草原上,善于驰骋的骏马成了牧民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这片地域因此以出良马、崇尚马而闻名,若尔盖县便是全国三大名马河曲马的故乡。河曲马体形高大,背脊平坦,既可驮运物资,又可安全骑驾,还有涉水渡河的特殊天赋,早在汉武帝那个年代就已开始驯养。 藏地流传如此一说: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巴。这是对青藏高原三大传统藏区不同特色传神而经典的概括。 泽库草原的公路旁,我们目睹到草原被剖切断的横截面,褐红土壤之上、碧绿牧草之下,镶嵌着约五十公分厚的黑色腐殖土层,一车人大为感慨。其时,路边高高护坡爬下三个从草原深处出来的藏族小伙,好奇停车,问他们手中塑料袋里的是何物,却是在草原上顺手采摘的黄菇。悉数买下,晚上在目的地大武餐馆炒了一盘,还做了碗汤,味道鲜美嫩滑且有荤味。类似这样的好东西,我们所居住的东南沿海山区,可是要用极肥的土精心呵护后才能长成,味道口感却比之逊色。这里的草原富饶肥沃可窥一斑了。 后来的行进中,不时还看到被翻耕的缓坡地,方方正正,棱角分明,色差强烈,远远望去,简直就是一块块黑油油的毡子铺于绿波之上。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雨后泥泞的道路上,只见搅翻起来的泥浆也是黑黝黝的。 在拐入青海久治县鄂木错的土路上,两台私家小轮车过不了坑洼土坎,四个出游喇嘛手执铁铲、锄头下车平整路面。仓促间跑上前抢拍,蹲身过猛,胸前另一台广角相机脱袋而出。捡起看过无大碍,只是UV镜上粘着像农家肥样的黑东西。再看那些个喇嘛脚下,铲起的土竟一块块似牛粪饼。 记得,是在夏河前往同仁的跨省公路旁,魏兄眼尖,雨中发现路坡下的草场有牧女在挤牦牛奶,急呼司机停车。我们一手撑伞,一手护相机,小跑下路坡。雨中草场湿漉漉的,本就蹑手蹑足小步前行,土地公登录。还不时被魏兄拉一把,绿草丛中尽是左一团右一摊的黑褐牛粪泡在水汪里,很有无处插足的窘迫,平生首次体验到美丽无比的草原在雨中就是一处丰盛的农家肥堆场。长此以往,草原没有理由不肥得冒油。 从白玉往甘孜的一处路旁,我和同车阿潘还在所见不多五花草甸上互拍留景。阿潘嘴里不停道美极了,躺着不想走。要知道这种草甸出现需依赖排水性能良好的黑土,并富含有机质,才可能生长多种杂类草,最后开出五颜六色的小花来。 青藏高原被分为五个地表径流带,它们是藏东南丰水带,藏东川西多水带,那曲玉树过渡带,藏北羌塘少水带和柴达木干涸带。安多藏区东部跻身多水带之列,这个区域内的某些县份还有"北方气候南方雨"之说。在日照强、蒸发量大的高原,仅靠雪山冰川融水和地表泉水是不足以维持这等富豪身份的。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条件注定了这一切,青藏高原南端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地道的世界屋脊,它们呈东西走向,像一道高悬屏障横亘在印度洋北面。西南季风的暖湿气流受阻后统统从南北走向的横断山河谷长驱直入,横断山脉成了著名的水汽输送通道,成了伸向青藏高原东南部、东北部湿濡濡的雨舌。 地肥草丰牛羊壮。生活在这块地域的人们殷实富足,我们在鄂木错峡谷草场边走边拍了三个来小时,时逾正午一点来钟,填了几颗巧克力的肚子开始反抗了,身疲体乏,有两人欲骑马返程,和路边那位骑马放牧牦牛的小伙商量,一匹马给十块钱,不去!也就三四里地的路。后来加到二十块钱,年轻人才勉强答应。他家放牧了百来只牦牛,区区蝇头小利,很难让他放下手头的活计。 在平阔草场、山间草沟的帐房前,小车的身影随时能见着,除了工具车还有轿车,最多时看到帐房前停着三辆,其中一辆裹在车罩里,应该是辆好车,进城办大事时用的。如果说去年西行阿里曾感慨游牧民族传统生存状况的改变,帐房前拴着的骏马已被农用车、拖拉机和摩托车替代,到了这里,就只剩亲历沧海桑田后的目瞪口呆了。 这些年来,高原通讯设施日臻完善,手机也像个仙女下凡人间,再不是什么奢侈品了。大小赛马会、各式法会等节庆和佛事活动中,闲下来的人们总是歪首贴着手机有说不完的事情,甚至还看到追逐时尚的"果粉"。就连格萨尔王纪念堂看护老者的孙女,那位趴在乱草丛中搓洗衣物的村妇,也当着大家伙的面接听了个手机来电。 安多东部,已经悄然成为青藏高原的东南沿海富庶之地。 二、生态家园 青藏高原高亢广袤,位处亚洲腹地,山阻川隔,荒僻迢远,暂时未受到太多人类活动的波及,保留着相对原始的生态环境;加上藏传佛教主张不杀生,你知道土地。又潜移默化了藏地苯教万物有灵的原始图腾崇拜。藏族同胞全民信教,对大自然敬畏尊崇。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也使这片雪域高原较小遭至人为破坏。 在草甸牧场的中心,在雪山下避风的缓坡,在河谷向阳的台地,在山墺草沟近水草的地方,总能见着三五聚拢成窝或独门独院的藏屋、帐房,它们浮在七月高原花草如潮的底板上,单纯一体的黄绿,衬托出白色、黑色、棕色的帐房、藏屋,房前屋后的伞状五色经幡恍若炸向湛蓝天空的礼花。 因为地博人稀,这里的人有充裕的择居空间,门前就是牧场、田园,绿水长流,花香浮动,居所都洋溢在原生态的大自然气息中。 近年来,政府试图改变游牧民族的生存状况,在适合人居之地,修建起成排成片的牧区定居点,布局有序,并融入藏居的建造元素,红瓦白墙,衍成高原牧区的一道风景。 夏河赴大武路边,我们看到一片无边无际的油菜花地,在多云散射光线下,海波样随地势柔缓起伏,艳亮极了的菜花以墨绿叶丛为底衬,梳理出一绺绺好看的纹理,极像安多女人扎满碎辫子的头上显出的发路;波涌浮动的远方,一抹蒙蒙青山的背景前托起一溜棕红一体的牧民定居点。如此居处,让人无法不油然生起神往之情。 往德格去的那天,路长景多,起早赶路。我们曾驻足于石渠扎溪卡清晨的宽谷草甸上,圆柔山间雾岚缭绕,泊附着晨曦的暖色,四下里一派静谧安详。距山麓定居点二三里地外的溪流边,草地上是斑斑簇簇的黑牦牛,依旧有帐房炊烟飘腾,那是白天放收时牧民挡风遮雨避紫外线的临时栖身之所。 后来,华夏土地。穿行阿坝草原,道路两旁的民居美轮美奂,一幢幢高墙大院的样子,纵情展布。四墙均为黄土夯筑的"干打垒",还圈有院落。墙体下宽上窄,像梯形体般稳坐于草原,和闽西土楼建筑风格多少有异曲同工之处。向上倾斜的棕黄墙体涂有一道道白色,风侵雨蚀后,边缘模糊在黄土里,这应该和宗教信印有关,就像丹巴甲居藏寨,墙体涂白红黑三色,以此代表菩萨和四方神灵,表达天人合一的理念。 正面看得很清楚,路旁民居多为三层,依照藏地结构特色来分,首层关牲口,二层住人,三层肯定是经堂,平顶楼面则用来晾晒粮食和插挂经幡旗。 三、遍地花园 高原六至九月间,草长莺飞,野花绽放,蓝天下的草原风和日丽,正是藏族同胞"耍坝子"的好时光,"耍坝子"书面语叫逛林卡或过林卡。历代达赖喇嘛夏日办公的夏宫就叫罗布林卡,藏语意为宝贝园林,是一种典型的人造园林。 耍、逛二字动作感强烈,有尽兴狂欢之意,所含内容也更为丰富;"过"就只是通常的那种置身大自然的单一休闲方式。 逛林卡是藏族人最为普遍的休闲娱乐方式,盛大的林卡活动吸引力极强,能使整村整县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很有点东方乡村狂欢节的味道。找处山花遍野的平阔之地或者山光水色的风景优美之处,扶老携幼群拥而至,就地搭起帐篷,坐在草地上吃美食喝酥油茶和青稞酒,通宵达旦地载歌载舞,再加入名目繁多的自娱节目,于大自然中纵情挥霍对生活的热情。 桑科草原的格桑花休闲农庄里,我们巧遇增玛和喇嘛在草坪上尽兴玩乐,他们就是阿坝某寺院集体到此来逛林卡、耍坝子的,自然玩得肆意与忘情,四下里笑语喧阗。 藏地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遍地尽是风光诱人之处,席地而坐就是国家级草原公园。一路走来,在水边、山坡、草场边、公路旁鲜花怒放的草地上,经常能看到藏族人盘腿而坐,说事聊天扯家常谈情爱,或者半躺半靠在暖洋洋的太阳下日光浴,高原慢节奏的生活情调四野弥漫。 那天,游完鄂木错峡谷后独自慢慢往回走,溪边草陂上,遇着一群藏人来湖边野炊,路边停着辆轿车,草地上搁有锅碗瓢盆和燃气罐,靠近道"扎西德勒"后,藏胞们纷纷回礼,还热情邀我入伙吃炒饭。 如此自然环境、如此生活状态,让我们这些途经之人蓦然间有了种白活的怅惘。 我们按部就班,一天天往前赶路。在高原行走的最后几天,团队里有人幡然醒悟,提议我们也该找片路边草地,不会耍坝子总可以过过林卡。这建议得到大家一致附和,当晚便在色达县的小超市收罗食品饮料,甚至听装啤酒。明天去班马县百余公路的路边,寻找块醉人的花草之地,依样描红一次藏胞的闲情逸致。只是次日在找到草地之前美梦提前破灭,路旁小河对岸巧遇藏人热闹赛马,团团簇簇的撑伞遮阳点缀在山包上,挤坐着看热闹的人群。融入其间狂拍,本拟盘腿坐着躺着下肚的食物饮料,在忙里偷闲的亢奋里,纷纷进嘴充饥去了,留下一截遗憾。 正当大家被阿坝草原风光迷住时,同行阿潘说这里真好,我也要搬到这里来过低碳生活。这话应该也包括了大家的心思,故而没人嬉笑。其实,我们原本也一样拥有这样生活的可能,可惜在无休无止的发展过程中渐渐迷失。现代人类总是这样患得患失,在生存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上不断陷入窘境。只有失去太多,隐约感到了尽头的景象,才黯然情殇,回头去翻查泛黄的黑白影像,悔不该当初。不知数千年以来,那一拨拨转回到来世的善男信女们是否也有过如此的感叹呢? 翻查人类文明史,这才发现先哲早就洞穿了这其间的结果,只是他们的奇思异想与乖张行为和世人彻底的享乐主义格格不入,晴天霹雳被一次次漠视和淡忘,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才一步步被推进到今天的样子。 那种失落的简单生活极致型范本,显然难以格式化后从头找回。 (责任编辑:admin) |